APP下载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

2020-03-23张竞方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张竞方

摘要: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通过分析自由的存在方式,逃避自由现象的深刻思考以及产生自由困境的根源所在,构思出自己认为实现真正自由的理想状态和自由之路。弗洛姆的自由观让我们对自由以及追求自由有了重新的定义与认识,对当代人面临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走向健全社会、实现真正自由的途径。

关键词:自由 逃避自由 弗洛姆

中图分类号:D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248-02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无外乎是生存和自由,现如今我们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但究竟什么才是自由,我们追求的到底是哪种自由,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这些问题始终缠绕在我们心里,而弗洛姆对自由的理解与表述为我们研究真正的自由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弗洛姆自由观基础上,分析概括自由的特征、存在方式以及人们逃避自由的原因及表现,总结了如何实现自由以及通往健全之路。

一、自由是人的生存特征及本质

1.自由的本质特征

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有很多,有代表理性的,有代表生产的,有代表社会的。但在弗洛姆看来,人自从被投入这个世界上“除了其存在以外一无所有”,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就是生存。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生存习惯、生存活动,追根到底都是在追求自由,做自己的主人,按照人生而为人的本质特点发挥潜能与实现自我。

人与其他生物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意识的存在,在意识的支配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动物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去生存,去适应。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相对动物而言,不仅仅只是依附自然而存在,他们会冲破自然的束缚,去改变自然。所以弗洛姆把人突破自然的限制以及一系列的过程称作人的“个体化”过程。

2.自由的存在方式

自由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指摆脱了中世纪传统权威的约束,人不再被中世纪的种种条规束缚固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这种消极的自由模式可以概括为从某一事物中摆脱而获得自由。而这种看似摆脱了某种强制或束缚而产生的自由会给人造成一种困境,会感到失去一种习惯性的固定的社会结构而感到失落、孤独、彷徨,没有安全感,甚至面临未知的一切及缺乏本能需求所产生危险与恐惧,甚至为了追求曾经束缚之下的安定与生存,还会产生宁愿失去自由的想法从而依赖于专制和控制。

而所谓积极自由是克服逃避自由,自主地去做某事,通过自我决定,自主行动,通过爱、劳动与创造,发展人作为个体的个性,积极地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发生联系,发挥潜能。自由也就意味着责任,当人面对新的自由时会产生茫然的情绪,这也是人不清楚在拥有自由的同时会被赋予哪些新的责任。

消极自由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而积极自由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做到真正的自由,就要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二者辩证统一起来,且积极自由作为核心力量存在。到底是要逃避自由,逃避责任,去屈从,去依赖,还是承担责任,尊重个性,保持人的独立与自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与世界相统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擇道路。

二、关于逃避自由的原因及表现

1.现代人自由困境的根源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具有绝对的自由,但也不能否认人会逃避自由。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会因离开原有的习惯而带来一些负面情绪。

首先,人们的自我力量逐渐增长的过程被称为个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会处于两种不同的极端。一方面人作为个体随着自身能力的增强,更想要追求自由去探寻世界,会时刻想要摆脱自身的束缚、枷锁与看管,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当人摆脱所谓的“牢笼”后会有种软弱无力感,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不得不作为一个与其他人相分离的个体而孤独无力地存在。弗洛姆说:“人自由了,但同时也被剥夺了曾经享有的安全和归属感,世界变得无边无际同时又富有威胁性,个人陷入孤独和孤立。”人作为独立个体后,自己的事就变成只是自己的事,没有人会去操心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得是对是错,是好是坏。

其次,自由意味着承担责任。在所谓自由之前,每个人都有注定的、被期待的一生,就像皇帝的继承人被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老板的儿子被要求子承父业一样。而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面临多种多样的选择与道路,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规划,都需要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选择的后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虽然也在改变,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甚至恐惧负责任,放弃负责任,因而放弃了作为个体自由的权利,只因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支配自己逃避自己。这样他所面临的他人和世界对他来说才不陌生和安全,尽管没有自由,没有思想。

还有种逃避机制是人类自由的障碍。第一种是权威主义。权威主义是指在个体化过程中由于孤独不安进而放弃个体化的权利,即放弃了自由而去依附,屈服于外在力量。第二种是破坏欲。它的根源在于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自卑感,在个体化过程中,孤独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加剧,会使得人对自己的力量进行否定,在强大的外部对象的面前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卑微。为了逃脱这种自卑与孤独,他们不会重新依附于外部对象,而是选择破坏掉对象。因为他们认为破坏掉外部对象自己就不会再自卑无助,会从无力、渺小中解脱出来。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从前那个孤独、无力的个体。第三种是机械趋同。其本质就是放弃自我,异化成机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是完全按照他人的要求“做自己”,将自己的选择、思维、人格等都按照别人的期望去一一实现。丢掉了自我,把自己伪装起来,好像带着假面才能不再感到孤独、自卑、不安。

2.逃避自由的表现

第一,权威主义人格。弗洛姆对权威主义人格下的定义是屈服于强者,支配弱者。当代最普通的现象莫过于权威主义,同样权威主义人格也是当代人们的普通人格代表。作为独立的个体不是自主思考、选择、行动等一系列行为的主动者,而是被动者,意识不到自己需要什么或者意识到却依赖于权威所给予反馈的东西,从而只接受权威下产生的一切。在弗洛姆看来,这种现象就是上文提出的机械趋同。人把自己异化成了机器。拥有选择只是一种名义上的选择,一种自由的假象。弗洛姆还提出了一种“匿名的权威”,即一种隐形权威,不容易被察觉。比如同一件事,个体和公众对之所产生的观点和意见所产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个体的发声很容易被控制或忽视,而公众的权威效果和显性的权威一样影响控制着人,且悄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而内心权威则像病毒一样扎根于人的大脑,生根发芽,时刻控制着人,这些都是人们逃避自由所追求的,回到所谓的始发纽带中。

第二,施虐—受虐冲动。权威主义人格的满足只能在支配与被支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中实现。在这种关系中,受虐者往往并不认为他们在被虐待,反而认为这种依赖行为是一种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般相互依存。而在权威主义人格的加持下,一般受虐者在受到强大权威的虐待,会把施加在自身的力释放到比他还弱小的人身上。每个人都有施虐和受虐倾向,两者并不冲突,并且一个人施虐倾向越严重,他的受虐倾向被激活之后也会同样严重,就像一个自傲的人也同样潜在着自卑一样。而施虐和受虐都是个体逃避自由的一种方式,两者从本质上都表达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和孤独。希特勒就是典型的施虐—受虐性格,这既表现在他对于生命的支配上,也表现在他对上帝,对神,对压倒一切力量的屈服上。

第三,变态的人。在施虐与受虐中,在权威主义人格影响下,人的心理已经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成为了变态的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上文提到的破坏欲。既是反抗,也是发泄。一个变态的社会,人的感情也会是变态的,畸形的。

三、关于自由的实现之路

逃避自由并不是摆脱困境的正确方法,要将消极变为积极,才能既自由,又不孤独。弗洛姆认为,只有社会健康了,处在社会中人才会健康,人应该用健康的社会保护健康的人。如何真正实现自由,如何通往健全的社会,弗洛姆提出了需要在三个方面来作出努力: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

首先在经济领域,弗洛姆认为应该实现公有制原则,创造新的劳动境遇,让劳动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并非被动的奴隶。让劳动者清楚地知道他所奉献的是什么,作用在哪里,他有什么价值。让他可以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般地劳动,像傀儡一样没有思想。要给予劳动者相应的尊重、关爱和自由,让他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

其次在政治领域,弗洛姆主张政治自由,实施政治民主化,将集权民主与高度分权相结合,由不同的社会成员组成小团体,让公民都积极地参与讨论,进行民主表達,给予每一个人公正,使每个人都能享有民主自由。

最后在文化领域,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健康的人,而不是一些异化了的机器。所以教育人的思维能力,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使人有正确的批判思维,而不是一味的服从。

总之,人们都因种种原因在逃避自由,但逃避并不能使人真正的幸福,它只是蒙蔽自己的一种手段,要正视自己的心理,不屈从于非理性权威,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饶娣清.论弗洛姆的自由观[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2).

[3]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弗洛姆.自为的人[M].上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李艳华.弗洛姆哲学思想及其成因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张正吉

猜你喜欢

弗洛姆自由
给,永远比拿愉快
走过独木桥
论爱之人:弗洛姆
爱是一种能力
不乐多冤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