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险公司增长策略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

2020-03-22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寿险保险公司业绩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一、问题的提出和基本假设

近年,我国寿险业规模高速扩张,保险业的对于保费规模的高度需求促使寿险公司大量开展趸交业务。但是趸交业务作为低业务价值,比重过高,不利于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我国寿险业市场集中度高,一方面市场的大部分利润被前几大寿险公司吞走,大公司与安全被画上了等号;另一方面,许多保险公司的KPI是规模导向型,这促使公司管理层试图在较短时间内“做大做强”,实现业绩目标。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待检验假说:

假设1 寿险公司规模与其经营业绩呈正相关。

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长模式主要分为趸交推动模式和续期拉动模式。趸交推动模式的优点是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做大规模,阶段性解决公司的现金流问题;缺点则是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极易波动,存在增长瓶颈,并且趸交业务价值较低,还会占用较多的资本金。本文使用各行业都易接受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来刻画历史数据下各寿险公司增长模式与经营业绩的关系。因此提出假说2:

假设2 寿险公司上年度趸交业务比重与当年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10年至2017年中国寿险业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法研究中国寿险公司增长模式、公司规模以及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了25家披露信息标准一致的寿险公司年度披露数据,并使用Stata 14.0 统计软件完成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由于寿险公司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大型公司与中小型公司的经营特征差异是显著的,本文将分别对属于TOP10和不属于TOP10的寿险公司进行研究。并且由于许多寿险公司在样本期间内发生过重组或者重大的经营问题,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分析面板数据类型,决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修正OSL回归所存在的估计误差和非一致性问题。此外,为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和避免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在模型设计中,将所有非虚拟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ROEi,t=α+β1Singleri,t-1+β2Sizei,t-1+β4Blongi,t-1+β4Sovli,t-1+β5Top10i+β6Apricei+ε

在保险公司增长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被解释变量为寿险公司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解释变量包括寿险公司当年新业务趸交保费占比,公司规模,公司成立时间、公司偿付能力、公司是否在前十排名内,公司股东背景。

三、实证结果

本部分对于保险公司的增长策略对于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对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部分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克服相关分析未能控制多重共线性的缺陷,下文将对线性回归分析做稳健性检验。

(一)回归结果与分析

根据模型设定,本部分分析了寿险公司增长策略对于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且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组,对比了属于行业十大公司的企业和不属于行业十大公司的企业分别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公司成立时长系数显著为0.0283***,这说明寿险行业是一个经营长期业务的行业,这与业内普遍接受的事实相符。偿付能力的系数显著为-0.00489***,这说明偿付能力过高实际上表明有过多的资本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但是,公司规模、是否处于行业前十、经济环境的系数并不显著。一般而言,成立越早的公司其资本积累越早,越能较早的做大规模,回归结果却发现公司规模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显著的联系。也就是说寿险行业需要长期的积累来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而一味的追求规模可能并不能改善公司经营业绩。另外,由于保险公司的规模效应和对市场排名的敏感性,许多保险公司非常看重保费规模,但是回归结果表明保费规模很大,即使已经进入了行业前十,也不能显著地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行业前十的保险公司,其趸交保费占比系数P值为(0.0706),并不显著,这是由于其期缴保费比重大,首期趸交保费比例对于其经营业绩不显著,续期业务的滚存效应是推动公司发展,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同时,公司规模系数P值为0.0307**,说明规模越大越能增强公司业绩。这与非行业前十的公司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非行业前十的保险公司,其趸交业务保费比例系数P值为0.0721*,说明趸交业务保费比例提高可以增加这类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公司成立时长系数P值为0.0354***,这说明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成立时间更久的公司会有更好的经营业绩表现。但是,公司规模系数P值(0.0407*),这表明公司规模增加不一定就能产生规模效应,相反可能会拖累公司的经营业绩。

(二)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交换回归,以此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较强的内生性。结果表明,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调换后,净资产收益率的系数不显著,P值分别0.0758,-2.052和4.428,这说明模型并不存在严重的内生性。

四、结论与分析

基于24家寿险公司的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类型寿险公司有自己的增长逻辑。对于行业前十的企业来说,深耕保险行业多年使得它们真正做到了“规模效应”,庞大的业务规模将推动它们经营增长。期缴续期保费的高比重,为其经营业绩带来了持续动力。而对于非行业前十的企业,趸交业务占比较高会带来更高的ROE,有利于业绩增长。但是,对于这类企业而言,保费规模的增大,不一定带来真正的“规模效应”,反而可能拖累这类公司的经营业绩。

寿险企业是经营长期业务的公司,经历长期的积累和创新,才能拥有更好的经营业绩表现;因此,“规模导向”并非寿险公司的唯一选择,不同寿险公司的“规模效应”临界点可能并不相同,“小而精”的寿险公司也可以有较好的经营业绩表现。

猜你喜欢

寿险保险公司业绩
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最优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Lévy模型下的最优寿险、消费和投资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主要业绩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