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语境下珠三角香云纱的加工和使用

2020-03-22许桂香许桂灵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丝绸

许桂香,许桂灵

(1.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550025;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053)

一、前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分重要。“绿色生态”理念已成为当前服饰时尚和服饰文化的潮流。香云纱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特产,是珠三角丝织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又称“莨纱”,双面异色,正面为富有光泽的黑色,背面为棕色。香云纱是以蚕丝、薯莨、河泥为原料,以日光为能源曝晒,用纯手工操作方式加工而成的纯天然产品,它有环保、凉爽、轻薄、快干、防紫外线等优异的使用性能,受到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人们的喜爱。它的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1403 年~1424 年),珠三角就开始生产并出口,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品种繁多、价格低廉的新型纺织纤维产品大批涌现,香云纱在市场上曾一度绝迹,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思潮的兴起,又渐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香云纱的生产、加工和使用中蕴藏有许多生态文明的观念、科技知识和生产经验,只是长期以来未被认识而湮没无闻,实际上它是一项珍贵的生态文明成果,很值得深入地进行挖掘、利用,使之更有效地造福于人类。

二、香云纱生产的地理条件

香云纱是珠三角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产物。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了养蚕缫丝,就有了丝绸服装。珠三角的丝绸服饰香云纱——是一种使用经过加工生产出来的蚕丝绸制成的。它的生产过程就是人类利用江河淤泥和薯莨为染料,对丝绸进行浸渍、日晒的产物,内中蕴含了丰富的物质循环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生态原理,不可等闲视之。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地势低洼之处易罹致洪涝之患。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江三个水系汇合而成,各个水系洪峰到达的时间不一,往往是此峰未落,彼峰又起[1]。由于洪水为患,人们不得不沿主要河道修筑堤围,以保护农田和村庄。但是,三角洲平原地势很低,筑堤后堤外洪水水位较高,若遇暴雨或较长期的大雨,堤内积水不易宣泄,易成内涝。洪、涝期间,低洼之处尽成泽国,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为了解决洪、涝水患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人们利用当地盛产鱼苗的有利条件,在易受水害的低洼地方修建鱼塘,饲养鱼类,并且利用基围种果树,既可护堤,又有收入,于是产生了“果基鱼塘”的生产结构方式。

因为南方桑树生长期长,种桑养蚕比发展果基、稻田鱼塘条件更优越,获利也较大,于是不少地区原来的果基、稻田鱼塘逐渐转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并成为珠三角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丝绸上升为最主要的产品,其进一步加工即为香云纱,其由河流的沉积物——淤泥浸泡而成。淤泥本身在未被利用之前,含有有害物质铁元素,无法种植庄稼,而将丝绸放在其中浸泡后即生产出了蜚声天下的香云纱。这个成果化腐朽为神奇,天下绝伦,容见下述。

香云纱又是珠三角人文地理条件的产物。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晒莨等加工工业的前进,是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17 世纪中叶以后,珠江三角洲的蚕桑业发展迅猛,跃居农业生产的第二位,仅次于养鱼业,为蚕丝生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18 世纪中叶,国际贸易对丝绸的需求扩大,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外贸港口,外商云集,生丝的销量激增,茧价、丝价皆随之飞涨,于是掀起了将稻田改为桑基鱼塘的高潮。据《珠江三角洲农业志(三)》记载,至清末,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一个面积超过100 万亩的桑基鱼塘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广东蚕茧、生丝产量此时已跃居全国第二位[2]。当时蚕桑的价格很高,蚕桑旺盛时,顺德容奇镇每日都有“丝船”运生丝出广州,回程运回白银,故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说法。随着蚕桑、缫丝业、晒莨业的发展,三角洲各地的丝厂、丝市、桑市、蚕市等遍布于各蚕桑产区。

在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香云纱获得了生产和发展的良好条件而在珠三角兴盛起来。香云纱标志了珠三角丝织产品的最高成就,“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3]。而这个创举的基础是珠三角特有的以上地理条件,正是得益于其优势的充分发挥,才产生了符合环保要求的香云纱产品。

三、香云纱加工的生态文明原理

香云纱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助染剂,也不产生有害的废料,具有纯手工性和清洁性,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的环保面料。香云纱双面异色,正面为富有光泽的黑色,黑色是利用单宁与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物质而得成的,背面为棕色,其棕色是用薯莨单宁经多次直接染色后曝晒而成。因为薯莨、河泥等因素,香云纱有不可异地复制的特点,是珠三角独特的丝绸品种。由于香云纱穿着后涂层会慢慢脱落露出褐黄色的底色,过去被称为“软黄金”。香云纱的染色是用珠三角普遍生长的植物薯莨的汁液浸染,以及用当地特有的富含铁离子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

其一,薯莨是一种南方山地随处可见、生长迅速、多年生藤本野生植物的块茎,其表面呈棕黑色,切面红色,在珠三角传统的染整技艺中,这种极易获取的植物,一直被用作天然的染料。薯莨块茎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鞣质,别名单宁。单宁本身有颜色,是一种天然染料,呈浅黄、浅棕、浅褐等色;单宁与氧化剂、铁盐反应,颜色向棕黑、蓝绿变化,且随着PH 值的升高,颜色逐渐加深。薯莨染色最早的史料记录见于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载“本草所论赭魁皆非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首乌。切破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赭魁,指的就是薯莨。北宋时珠江三角洲人们已用薯莨“染皮制靴”。清代薯莨在印染行业中广泛应用,也用于染织物。清嘉庆《三水县志》载“可染布、网”,三水为今广东佛山所辖的一个区。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薯莨……渔人以染罛罾,使苎麻爽劲,既利水,又耐咸潮,不易腐”。清张心泰《粤游小识》记“年年又以此草(薯莨)染酱色,织为衣裤著之。广人著之,取其轻便”。可见在清代薯莨染色衣服在珠三角已为日常使用,并逐渐发展到用于染丝绸织物。薯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原料。其种植和采集,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只要经营得当,有利于水土保持,就可形成生态效益。

其二,染色用的河泥是珠三角特有。顺德在珠三角腹地,接近珠江水系出海口,其中主干流西江、北江从广西、湖南之崇山峻岭之间涌出,途经数百里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带,到达中山、南海、顺德,同时主干流分成无数支流,形成河涌交错如网,流速更加缓慢,河床下细润无沙之泥层逐渐沉积,形成丰富的香云纱加工技艺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河泥”[4]。河泥颜色灰黑,手感细腻,里面含有大量的铁离子。这种三氧化二铁又称沼铁矿,呈酸性、性质板结,透氧性差、肥力差,难以利用,于农业不利。但与薯莨结合后,薯莨中含有的单宁遇到铁离子,立刻变黑。于是这些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河泥被大量开采,成为香云纱加工、制作的不可或缺的原料,既清洁了水质、浚深了河床、激活了水流,促进了水生生物的生长,改善了河流系统的自然生态;又繁荣了河流沿岸的经济,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因此,在香云纱加工、制作过程中,这些河泥的有效利用,将自然和人工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联结起来,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实例。

其三,香云纱的染色是纯手工操作,将精练的白坯绸放入装有薯莨汁的浸槽,充分浸渍,自然脱水后,纬向绷挺,平放在晒场的草坪上,利用阳光的能量将色素固定在丝织物上。不同数量、品质、织法的丝绸,所要求的薯莨汁的浓度也是不一样的。薯莨汁调制的好坏,是决定成品最终效果的关键所在,然而这项工作完全是凭人工经验操作。晒场的草坪选择很有讲究,柔软又能承载一定的重量的草皮,不会让平放在上面的丝绸变形,同时,还可以使丝绸不直接接触地面,从而保持绸面的清洁,而且便于浸染后的丝绸在阳光下缓慢地蒸发。待布料干透后,洒上五六遍薯莨汁,并立即用葵叶扫把涂抹均匀。把浸泡晾晒的工序反复十多次后,丝绸织物呈现出薯莨汁的棕色。晒场的位置大多选择在河涌边,一是便于挖掘、运送生产香云纱所必需的河泥,二是便于香云纱过泥后清洗。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把沾满富含铁质的淤泥,均匀地涂刷在半成品的正面,然后按中线轻轻对折,移至沙地平摊,保证河泥和薯莨充分接触,半小时后,用河水洗掉泥,刷泥的一面已经变成黑色。最后,还要对布料再进行晾晒。晾晒需要适宜的光照和三十度左右的气温,阳光的强度非常考究,因为蚕丝纤维是一种非常娇嫩的天然蛋白纤维。过于猛烈的阳光会使丝绸变脆,失去张力,使得香云纱在穿着的时候经不起拉扯而产生纰裂。如果阳光强度不足或是风干,则手感绵软,色泽萎暗,过泥后的成品颜色灰暗,涂层牢度差。因此一年中生产香云纱的时间,只在4 月到10 月,薯莨、河泥、阳光共同成就了一种特殊的香云纱生产系统,由此造就了香云纱独特的魅力。由此生产出来的每一匹香云纱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找不到两匹一模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匹香云纱,色彩也不是均匀一色,而是在统一的色调中色彩有少许变化。

印染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是污染,而香云纱以薯莨、河泥为染色原料,以日光为能源暴晒,用富含染料化学奥妙的纯手工操作方式加工而成,没有使用化学印染原料和树脂等破坏环境的物质,也不会产生有害的废料。因此,从加工过程的洁净性进行评估,香云纱的生产符合环保要求,大有发掘、推广之必要。

四、香云纱使用的生态文明效应

香云纱不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具有优异的环保特性,而且其穿着使用也充分反映了其洁净、环保以及适应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文明特征。

首先,香云纱服装极易洗涤,只需清水手洗即可。因为其表面有涂层,不易沾染污垢,通常用拎洗法或轻拍法清洗,汗迹和污迹即可去除,然后带水挂起阴干。清洗香云纱不需使用洗涤剂或洗衣机,这就避免了因大量使用洗涤剂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时也节约了电能和机械能,省时、省工。香云纱环保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备受大众欢迎和青睐。

其二,香云纱凉爽宜人,适应湿热气候环境下穿着。服装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在自然环境因素中,直接对服装有影响的是气候条件[5]。珠江三角洲气候终年温暖湿热,年均温为21℃~23℃,最冷的1 月平均气温为13℃~15℃,最热的7 月平均气温在28℃以上,四季变化不明显。徐珂《清稗类钞》曰:“广州地近温带,气候常暖,所谓四时皆夏”,人们服装的四季变化亦不分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需要厚衣服就能过冬。无论古今,珠江三角洲所制衣服一直以简单凉快为其最主要的特征。香云纱服装具有轻、薄、疏、透的优点,被汗湿后不易黏附于身体,与皮肤接触时,有明显的凉爽感,有“流汗不黏身,越穿越凉爽,越穿越轻快”的惬意感,故香云纱特别适宜在珠三角温暖湿热气候下穿着。长期以来,香云纱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常用的夏季服装面料,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颇为流行的时尚服饰,乃生存环境决定了其长盛不衰。

其三,香云纱轻薄快干,适应多水环境。中医认为,湿邪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经常穿潮湿的衣服,容易使人受湿邪侵袭而生病。珠三角雨量充足,河流纵横,南临大海,海岸线曲折绵长。江河海洋环境深刻影响人们服装文化风格。为了适应水居生活需要和便于在水中生产,人们喜穿短袖衣和无裤裆的短套裤。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短绻不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剌舟”,此俗世代相传。香云纱特别适于水上作业人员使用。因香云纱着水后有快干的特点,干燥的天气下,香云纱洗涤后一两个小时即干,潮湿的天气,数小时内也可干燥。明清时,珠江三角洲基塘地区和沿海居民喜穿香云纱。连经济困难的珠江三角洲疍民(即水上居民)也不例外。他们以舟楫为家,捕鱼、摆渡为生,不与岸上人往来。清代冯询在《珠江消夏竹枝词》中就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一个卖荔枝少女穿香云纱服装、戴斗笠的装束:“薯莨衫窄笠丝堆,装束随宜笑口开。午睡乍醒魂梦脆,绝清三字荔枝来”。人们为适应水居生活,使用易干的香云纱服装,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为江河海洋文化之表现,实质上反映了人与环境协调、融汇、共存、共生的关系,充满了生态文明内涵。

其四,香云纱可防紫外线,适应猛烈阳光。珠三角四时皆夏,阳光充足猛烈,太阳光所含有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是难以避免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影响甚大,过量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香云纱染色所用的薯莨汁液中含有单宁,单宁对紫外线有98%以上的吸收率。加入单宁的防晒化妆品被称为“紫外线过滤器”,对日晒皮炎和各种色斑均有明显的抗御能力。因此香云纱中的单宁不但可以吸收紫外线,黑色涂层还可以隔离紫外线。香云纱在珠三角产生以来,最早和最爱穿香云纱服装的是海边渔民,渔民们经常要出海打鱼,而海上是紫外线照射最为强烈的地方,除了无遮无拦的海上阳光,海面还会反射一定的紫外线。渔民经常会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中,皮肤通常黝黑而粗糙。因此渔民们本能地选择最能防紫外线的质量较差的坯绸所制的香云纱服装来保护自己。这一自发行为,内中即有生态文明的成分。

其五,香云纱有止血、清热解毒的“医用”效果。薯莨除了作为染料,薯莨也可药用。由于薯莨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有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尤其对于跌打损伤、血瘀气滞、咳嗽咳血、半身麻木及风湿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6],所以业内一般认为,用薯莨染色后做成的香云纱衣服也具有相同的“医用”效果,对身体有保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香云纱有益于人的健康,保护了劳动力,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自古至今,香云纱服装就深受人们的青睐,并作为夏季衣料的首选,尤其是它透过那如漆光泽显示出来的阔绰、富贵气派,更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一带颇为流行的时尚服饰。

五、小结

珠三角香云纱服饰的产生是建立在当地河网沉积大量淤泥、桑基鱼塘生产大量蚕丝以及盛产薯莨染料等三者有机结合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基础上的,极富生态文化内涵。香云纱的加工、制作利用河泥、薯莨植物汁液、阳光等天然材料,为无害无废料生产,具有不污染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势。香云纱制成服饰使用时,除了丝绸本身的轻薄疏透等特点适应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以外,还具有易干、防紫外线和医疗保健等功能,在原材料生产、初级产品加工、最终服饰的制作和穿用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或生态文明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所以应充分重视和发掘珠三角这项服饰文化品牌,加强对其生态性原理的研究和推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丝绸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遥望“丝绸路”
土地利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浓度分析
路上丝绸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