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及其他

2020-03-21郭峰

工会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机器人类

大数据是当下大家热议的话题。大数据的出现可以减少人们的信息成本。人们都有习惯,社会都有轨迹。人们都在一定的轨道上行走,社会的管理便始终有序。然而,笔者认为,大数据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就如同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仅是为了吃饭。其实,大数据一直就有,只不过现在我们依托网络,有了运用它的能力。但如果觉得我们可以依赖他,那我们将大错特错。大数据往往有滞后性,而人的变化是一种常态,因此大数据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我们可以信赖,但不能依赖。

大数据与社会管理大数据在社会管理中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一些社会端倪,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整合使用,以减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本。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 《谈谈方法》一文中谈到:“身体是一台神造的机器”,意指人们对外界环境自动作出思考与回应。量子世界似乎可以模仿人类世界。量子是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表现形式,量子的不确定性与人类世界相似。然而,大家都知道 “智子疑邻”的故事,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行为方式,人们在看待自己家人与他人时,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即使对待亲人,也有远近亲疏。这就是不确定性。大数据更多地针对的是他人,对于这种内外有别的不确定性判断起来更加困难。要知道,人脑有近千亿个神经元,构成一个至少有100万亿个突触(连接点)的网络,可以说是当下最复杂的建构。而每一个思想与意识的诞生,都是这个网络中各种模块、各种神经节点和神经递质复合的结果。大数据无论运用什么样的介质或算法,都无法精确地预测人类的变化。谈一个伤感的话题。加拿大人费立鹏2002年测算,中国每年10万人中有23.2人自杀,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将此比照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的数据,那么世界上每3个自杀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对这些数据进行甄别,看看他的另一个观点:“中国的暴力死亡中,87%都是自杀,4倍于他杀。人们为预防他杀投入了那么多社会资源,可是为预防自杀投入了多少?”假如,简单来看大数据,社会管理的投入缺失有点失衡,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他杀之于自杀有严重的外溢效应,自杀 (狭义的来看)仅是自危,而他杀却是人人自危。换一个支持大数据的话题,大数据可以捕捉到人们的消费习惯。人们总是难以抗拒满眼的心仪商品,大数据已按照你的习惯进行了筛选。你省了逛商场的时间,商家也节约了宣传的费用。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大数据有用,但我们要区别对待。

大数据与法律大数据下,法律的社会效用可以达到精算,这样对于法律的适用可以提前进行推演。看看当下,法律界争论最多的几个领域:未成年人犯罪、 “精神病”人犯罪等。我之所以将精神病加上引号,是因为有些精神病是间歇性的,正好在其犯罪的时候,精神病发作了。因此,此时他作为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免于或减轻处罚。这时,鉴定机构的一纸公文,很容易让第二个人遭到伤害,以至于第三个人,第四个人。想想看,一些始终不负责任的人与一些间歇性不负责任的人长期游走在大街上,人们何以安居乐业?这时候大数据可以发挥作用,哪类型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哪类型的间歇性病人在什么时间又该犯病了。我想对精神病人最大的保护莫过于让他 (她)尽早回到正常人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保持一个无认知的个体的存在。而病人在回到正常人中间前,再加上一道受害人 (或其家属)的首肯,这样精神病人犯病的几率会大幅减少。再说说,少年犯罪。年满14周岁,犯有抢劫、杀人几类重罪的人是要入刑的。有些孩子是真不懂,有些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方的痛苦你愿意接受吗?这还不是重点。现在有一个争论,未满14周岁犯有上述重罪是否需要入刑?当下的法律,从保护未成年人出发,要求监护人加强训诫,换个学校继续学习。试想那个被伤害的家庭谁来保护,那些尚未遭到伤害的家庭又由谁来保护?现在,有人呼吁降低入刑年龄。我倒觉得,用用大数据也无妨。什么样的类型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监管,在这一点上当然应有被害人的话语权。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和机器人的区别,就在于人脑的不可测性,而电脑则是在0与1间徘徊。大脑的意识源于模糊、混沌的中间态,而电脑却是非此即彼的0和1。出发点不同,思维路径不同,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即使若干年后,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解决出发点的问题,但思维的或然性问题依然是人类的一种独特性存在。从这里讲,人工智能只是截取了人类的部分惯性思维,背后复杂的思考过程很难模仿和再现。基因编辑、仿生工程以及无机生命,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讲的是让机器的运行轨迹接近人们的思维或工作习惯。当然,这还是一个机器模仿人类的过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需要反过来向机器学习。届时, “后人类”的时代将由此而生。机器人棋手阿尔法战胜了人类,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胜出的典型案例。正如1985年的《赛博格宣言》所说: “我们的机器生动得让人不安,我们自己死气沉沉得让人恐惧。”未来的世界是不是一个人与机器的共同体,即 “赛博格” (cyborg),很难说。因为,首先人与机器泾渭分明,其次人类不会放弃对世界的主导权。人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因此,一系列的阴差阳错,一系列的偶然,就构成了丰富的人生,就构成了精彩的历史。福山预言: “当人类的智力和情感,可以向U盘一样即插即用时,我们的人格的同一性,生活的统一性,乃至文化本身就都分崩离析。”道理很简单,现在人类的程序是盲目编制的,无形中有许多Bug, “后人类”时代不再有那么多错误的几率。人们不再犯错了,世界将变得死气沉沉。

大数据与未来尼克松在任期间,美国软件行业的产值增加了两倍,从15亿美元增加到44亿美元。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影响着创造发明,也影响着技术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广泛分布的生产要素被集中到全球工厂中,这无疑就得益于大数据的使用与推广。这里,讲的是我们的未来与大数据,而不是大数据的未来。切记,别让大数据 “忽悠了”我们。套用网络上的一个例子,去电影院调研一部新片,发现有87%的观众是年轻人,于是断言这是一部年轻人喜欢的影片。事实是不是这样,不敢说。还要考虑影院的具体位置,是不是在大学城,还要考虑其它同期电影的状况等等。大数据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些大数据所反映的现实是不是客观的则值得商榷。更有甚者,一些大数据的取得是对现实的 “背叛”。正如尼尔·博兹曼在 《技术垄断》一书中所说: “他们的隐私更容易被强大的机构盗取。他们更容易被人追踪搜寻、被人控制,更容易受到更多的审查,他们对有关自己的决策日益感到困惑不解;他们常常沦为被人操弄的数字客体;他们在泛滥成灾的垃圾邮件里苦苦挣扎。他们容易成为广告商和政治组织猎取的对象。”试想一下,我们的未来存在于一个真与假的数据链中,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智慧才能保证其前进的轨迹。

猜你喜欢

机器人类
机器狗
颤抖吧,人类
机器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无所不能的机器
人类第一杀手
神奇的写作机器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未来机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