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子之歌·澳门》主题歌曲的文本传播分析

2020-03-18王潇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播澳门音乐

王潇

摘 要:“歌以咏志、艺以载道”。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澳门回归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文本进行探讨,主要回答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创作与传播的介入及影响。作为澳门回归庆典活动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在“回归”纪念日和庆典音乐传播这一文本的过程中其音乐创作形式,对塑造以中国文化价值为内涵、完成对民间话语的置换、国家叙事取代民间叙事等方面在“回归”纪念日不断给予新的解读。

关键词:七子之歌·澳门;音乐;传播

中图分类号:J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0)01-0023-06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0.01.004

Abstract:It is stated people sing to chant their aspirations while art conveys moral teachings.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theme song of Macaus handover Song of the Seven Sons: Macau from the perspectine of communication to probe into the intervention and impact that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exerts on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p music. As the theme song of celebrating Macaus handover, the musical creation of Song of the Seven Sons: Macau shapes a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completes a substitute of folk discourse and render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narrative that replaces folk narrative from the “handover” anniversary and the text dissemination of celebration music.

Key words:Song of the Seven Sons: Macau; music; dissemination

新华社北京2019年6月1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31日给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朋友们回信,全文如下:

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来信收到了,你们画的彩笔画很好,说的话也很真诚,充分体现了小朋友们的美好心灵。

我經常想起《七子之歌》,歌中表达的游子对回到母亲怀抱的渴望十分感人。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发展日新月异,澳门同胞工作生活越来越好。祖国是澳门的坚强依靠,你们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我十分欣慰。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澳门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辜负杜岚老校长的期望,传承好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为建设澳门、振兴中华多作贡献。

“六一”国际儿童节就要到了,我祝你们节日快乐!祝全国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习近平

2019年5月31日

2019年正值澳门回归20周年庆祝和”六一”节,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回信中赞扬其孩子们是澳门的未来,并提及歌曲《七子之歌》表达中华儿女眷恋的家国情怀,习主席的回信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共鸣和巨大的反响。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主流意识构建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精神和信念构建的国家和民族象征产物,彰显其独特魅力,并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与发扬。国家形象的塑造在其发展过程中,《七子之歌》诗歌和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新形态以激扬世人奋发精神的中华文化为核心,并通过其艺术审美内涵与外延拓展弘扬时代精神。与此同时,继承和创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艺术,加强其产业化、国际化模式的改造,进而将其引入全球化的都市文明生态更新时发挥其文化品牌的软实力效应,对于把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多重意义。

一、澳门回归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文本分析

离开祖国怀抱达四个世纪后的1999年,澳门终于回归祖国,在中国音乐史上也诞生了《七子之歌·澳门》这一触动国人神经、激荡民众自豪情感的主题音乐歌曲,且每年均在回归纪念日展现在大众媒体与全球媒体面前。虽然每年澳门回归纪念日的主题表述不尽相同,但总体表现为歌颂美好生活,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这一永恒的情怀。因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塑造国家形象,打造澳门特区文化品牌等,均潜藏地将政治话语借用当代流行音乐的创新——《七子之歌·澳门》,完成了对民间话语的置换,国家叙事取代民间叙事在“回归”纪念日庆典音乐传播这一文本中不断给予新的解读。与此同时,试图回答主流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创作与传播的介入与影响。

(一)不断演绎的《七子之歌·澳门》主题曲

《七子之歌》组诗作者为闻一多先生,他于1925年3月从美回国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诗人借古喻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包括澳门、香港、九龙、台湾、广州湾、旅大、威海卫等组诗,每一首以该地名为标题,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提醒着毋忘国耻的严峻现实。

1999年12月,澳门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澳门著名人士、诗人马万祺欣然作诗“欣看已定珠还旧,泉下应为笑慰多”抒发情感。闻一多先生的期盼终于实现了,澳门已回到了母亲祖国的怀抱,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成为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其一,对原诗歌的创作改编。1998年,为迎接澳门回归而摄制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全片共6篇12集,如澳海渊源、归来之路、共创繁荣、龙之心灵、世纪之门、九九归一等。 该记录片1999年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纪录片奖,首映日期为1998年12月20日。主题曲由李海鹰谱曲,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在配器上符合闻一多生活的历史背景,并由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的容韵琳同学担任领唱,歌唱中带着澳门本土语言(粤语)的普通话比较特别,吐字发音虽不标准,但却与曲调设计相吻合。这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红遍大江南北。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决策部门决定将此曲作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主题献礼曲目。

其二,演唱者个人与大众审美。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唱的容韵琳,在澳门几千名小学生中脱颖而出,澳門回归祖国后学校推广普通话教学,容韵琳咬字准且对歌曲本身有更深的理解。 澳门回归后文化局的宗旨包括鼓励尊重多元文化,鼓励市民,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发挥创意思维,以及推行文化普及、艺术教育和创作;通过举办文艺、城市节庆活动,鼓励市民参与文化艺术事务,促进并发展区域性及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普及并提高市民各方面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大众审美。时值2019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由澳门培正中学的小五善班龙紫岚担任文化传播新一代《七子之歌》传唱人。

其三,从城市音乐到音乐城市,音乐城市文化品牌的建构。一是原艺术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点燃城市记忆,促使了《七子之歌·澳门》的编曲与再创作,澳门回归20周之年,澳门特区政府邀请京胡演奏家顺翔将歌曲《七子之歌》改编成京歌,其雍容大气的京腔元素、歌曲的结构与形式、传统而时尚、古典且流行,如果说,原版《七子之歌》表达的是澳门人盼归的强烈情怀,而新编《七子之歌》倾诉的则是一份感恩,一份深情;二是经典主题曲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如1999年12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文艺晚会”、“庆祝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文艺晚会”、“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20周年文艺晚会”,以及几乎每年的澳门庆祝回归表演中都要演绎这首瞩目的艺术歌曲,逐渐成为澳门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并被广为传播。三是时空变换下展现时代的强音:主题、时间与地点的精心设计。澳门标志性的历史地标如大三巴牌坊、澳门旅游塔广场、澳门白鸽巢公园等众多历史纪念性空间的晚会现场布置,例如2004年12月主题为“祝福澳门——同一首歌”大型文艺汇演,2009年12月,举行的“澳门学界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园游会”,12月主题为“我的中国心——全球华人贺澳门回归十周年”庆典活动,2014年12月以“澳门梦启航”的主题纪念晚会,2019年5月底,澳广视35周年庆典活动等等,《七子之歌·澳门》的演出展现了澳门回归以来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和艺术魅力,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澳门和祖国光明前景的美好祝愿。2019年10月,第33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为纪念澳门之子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并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由澳门乐团、国家大剧院管统统乐园、合唱团联合呈献《黄河大合唱》,作为压轴献礼,其中《七子之歌》的动人旋律,感念澳门与祖国的血脉深情,可谓极具历史感与时代性的代表作。

(二)《七子之歌·澳门》音乐的当代语境

法国哲学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在《艺术哲学》中提及到语境对艺术品的理解: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1]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认为,对任何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就一定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具体的境况里对它进行理解,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进行沟通的具体应用。[2]

语境即言语环境,既含语言亦含非语言因素,文本的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和对话前提等相关形成的语境现实;言语环境包括情景、文化所处的具体场合和社会环境。语境不仅指某一话语结构表达特殊意义的言辞的上下文,而且指在交流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等。语境对语言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影响较深,社会都市文化的发展形成各自的角色和价值。

当代流行音乐传播的语境即呈现当代文明生态情境,亦在自我演进的都市社会中衍生出的各种现象。例如娱乐化生态,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当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以及社会高度发展背景下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迅猛提升,娱乐的多样化需求和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一致,即当下以流行音乐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大多数公众逐渐发展为城市音乐文化的消费者和积极参与者。

不可否认的是,《七子之歌·澳门》不仅是当代流行音乐形式,也是一种严肃的、主题性的音乐形态,歌曲一经推出来后大获成功。其优美的抒情旋律和饱含深情的诗词让人获得情感的共鸣,获得广大民众却真真切切地积极参与,而不是前者仅仅是消费者身份,并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情感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归属。正如西方学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其《娱乐至死》中认为,美国的现实社会语境中却将绝大多数公众话语结构以娱乐的形式出现了,并成为某种都市文化精神的象征。

澳门回归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音乐的当代文化语境至少需要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时代风格。这是在当代哲学、政治、思想孕育下产生的一种向上的社会精神力量和氛围,它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核心,其实质涵盖了许多相关联的、不可割裂的文化层面,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艺术素养和精神需求等。二是地域特征。其与社会、民族的日常生活有关,是当代时尚生活气息的具体体现,地域特征是音乐作品创作的源泉,地域特征包含内容及其广泛,如自然、社会和宗教信仰因素等。三是美学风尚。其决定音乐作品优劣的关键,艺术审美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生成的,法制、政治、道德、宗教、民族等意识形态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无论在何时代、文化基因和不同社会集团均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境界。四是社会功能。主要指社会教育功能,也指音乐作品的生存方式,即社会对音乐本身的作用,与此同时音乐作品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反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七子之歌·澳门》的传播不仅是音乐教育的人文回归。而将人文自然包含着人文学科、素养、精神与文化底蕴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创新展现出来。音乐教育既能汲取古人思想的有益养分,又可以契合当代语境下音乐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启示

《七子之歌·澳门》这首音乐作品得到广泛传唱的基础是大众或受众,其在流行音乐的传播信息中主导地位是肯定的,公众接受和支持亦造成流行音乐的广泛基础,多样化形式背后的文化价值令人深思,因为政治经济与时代审美相互作用,均会影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几十年发展演变,且反映在音乐创作中。历史上每个时期、阶段均会出现时代的艺术精品,深受城市公众的流传和喜爱,其审美趣味和反映社会现实真善美的品味被传播和颂扬。

从历史上看,澳门是近现代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的首站,无论是西洋绘画、雕刻还是风琴、管弦乐等现代音乐,都成为启迪国人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窗口。修建于19世纪中期的澳门岗顶剧院,围绕着其出现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城市生活,构成了现代的澳门以西洋歌剧的演出、室内音乐会、独唱会、交响音乐会、舞会为主的舞台音乐类型,具有中国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现代性,在中国音乐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西洋音乐,包括宗教仪式音乐(天主教咏唱及仪式音乐、新教福音)、军乐、学堂歌乐,还有本土的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粤曲、粤剧、南音说唱等传达出澳门文化的多元与复杂性。当下的澳门国际音乐节已然成为澳门重要的文化品牌,而音乐团体(青年交响乐团、澳门乐团、澳门中乐团),以及澳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公立与私立)形成了澳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签,其传播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并吸引全球的音乐爱好者,来此享受音乐的盛宴。正是基于历史与当下的因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康的文化政策相引导才造就了澳门音乐文化的成就,作为主流文化意识象征之一的澳门回歸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这首音乐作品流行并吸引国人乃至全球的目光,其传播的速度和影响也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作为主导政府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影响不言而喻。“作为传播和塑造意识形态的这样一种社会工具,媒体的力量不仅可以通过重复性地引起对特殊事物积极注意建立一种广为流传的新的思考方式,也可以通过塑造标准化的展示方式来规范事物的内涵做到这一点。”[3]32因而,大众媒介传播效用促使“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对人的意识产生深刻影响,乃至社会权力机构可以通过传播渗透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动。”[3]37

2009年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盛世莲花》,并选取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澳门之歌》歌词创作大赛一等奖的作品。《澳门十年》主题歌由李海鹰作曲,朱海和李海鹰作词,郑浩导演,刘文担任制片人,《七子之歌·澳门》由容韵琳、黄伟麟、彭永琛共同演唱。

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1月中旬由广东电视台、广东卫视制作了大型原创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澳门培正中学小五善班龙紫岚,作为新一代《七子之歌》传唱人与著名作曲家、七子之歌作曲人李海鹰,歌唱家陈思思共同演绎《七子之歌》,受到李海鹰和导演的盛赞以及观众的热烈支持,被誉为澳门新一代才女。2019年5月31日,澳门培正中学舞蹈队、中乐团、小学歌咏队及龙紫岚同学于《澳广视35周年台庆晚会》演出《七子之歌》。2019年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文艺晚会,由澳门小学生龙紫岚、施雨欣与京剧表演艺术家郭霄携手演绎新编京歌《七子之歌》,再次引发社会的浓烈共鸣,这些均是对回归祖国后澳门“一国两制”实践的成功诠释。

二、《七子之歌·澳门》与跨文化传播

美国学者詹姆斯·罗尔(James Lull)认为:“大众媒介最有效的用途是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影响它们的受众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对个人行为的规范。这种‘主流影响通过大众媒介的象征性内容构成现实的方式而实现。”[3]60主流文化的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再造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亦是某种超越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融合,亦是对非本民族文化的国家文化品牌的建构。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代表的一系列澳门城市音乐文化形象的再造,与日益强大的国际地位是相得益彰的。

(一)文化新形态:回归代表曲目

大众媒介具有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写到:“媒介可以宣传共同的观点、全国性人物或民族的象征,这有助于人民的团结与合作。”[4]上述的概念无疑属意识形态范畴,大众媒介通过宣传主流文化精神价值可以实现人民团结、巩固国家的政权,通过大众媒介的多样性象征内容建构的方式来实现主流文化传播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因素,并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形式作为载体。像《七子之歌·澳门》回归主题曲这种大众流行音乐类型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奋发向上的艺术样式逐渐引起重视是显然的,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春节节日,吸引来自全球的炎黄子孙目光,而且其主题必然承载着国家民族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

而庆祝澳门回归庆典亦是全球华人瞩目的时刻,作为传播主流文化意识的代表性曲目的《七子之歌·澳门》,其传播的速度和文化影响力不言而喻,不仅是艺术创新思维的激荡,更是对接受美学的“期待视域”理论新的阐释。

(二)艺术思维:社会语境与传播情境的生成

语境(context)指语言符号的使用环境,泛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即境况,且各种语境共存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语言学中的“语境”和传播学的“传播情境”接近。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包括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的分析:传播主体,即传者和受者在特定传播情景中的角色表征,如《七子之歌·澳门》的演唱者选择澳门的小学生,寓意深刻。从传播场合与途径方向,在澳门回归庆典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全球瞩目的舞台上通过各种现代媒介得到有利的传播。从传播活动的范围和主题方面,如澳门回归纪念日这种具历史意义,表现爱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主题。

从传播学应用价值角度,编码和解码对于情景语境的分析尤为关键。例如传播主体本身的客观因素形成的可信度(credibility)会影响传播效果分析,可信度包括传者的信誉,以及传者的专业权威性。澳门回归祖国是国家与民族的大事,其宣传策略是国家层面上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音乐作品的制作和演绎均是通过精心设计和宣传建设的文化品牌形象。

文艺学上对接受语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硕,如接受美学理论代表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对艺术作品的阐释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对象化的解读过程,当作品内涵与读者心中所存理想的期待视野一致时理解迅速完成,反之则需提升所限的视野,使新的解读理解经验提高并建构新的期待视野,实现对象化的阐释可能性。接受美学家W·伊瑟尔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可见”的观点,文本基于打破既有视野的阅读期待,形成某种逻辑演进的轨迹脉络,因而完成新的期待视野的重构性。音乐作品的传播、解读需充分考虑其背后的文化差异与内涵。澳门回归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音乐的“文化语境”所包含的时代风格、地域特征、美学风尚、社会功能等文本的完善能得以彰显其文化内涵与氛围。

可以说,音乐文化氛围包括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艺术,音乐创作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而传播又影响社会大众的审美,是一种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场合与途径在今天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传播策略,而传播活动的范围和主题则影响到目标受众的诸多方面,也规范着其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

澳门回归主题和音乐文化演绎的这种文化意识是对音乐艺术本身产生影响并逐渐形成一股潮流,亦是重新获得文化传播价值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必须转换成能进行清楚地诉说的动人文本,驱动和启动当代唱作人的艺术思维。

(三)情感共鸣:《七子之歌·澳门》的媒介策划

在社会语境之下,音樂文化的传播深化对受众情感的真诚关怀,满足其文化消费心理,并将各种价值精神的信息交流贯注到传媒作为文化消费的本质性特征上。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当下,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不断取得新成果。如约翰逊(Jensen)和罗森格伦(Rosengren)将受众划分为五大传统的理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受众使用媒介获取信息、交往和情感需要。

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传播媒介的行为与受众群体形成密切关联。而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导向与社会的融合度等,会导致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态度、行为层面发生不同的改变,甚至疯狂。

1999年以来,随着新媒介技术和理论建构的完善,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受众具备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受众群体的日益分化,二是受众难以感知和把握,三是受众的年龄跨度大。大众媒介传播效果影响显著的缘由在于当下都市生活的精神释放的多样性,不同的音乐形式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期待。21世纪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台湾政策的转变,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受到重视,文化归属与情感认同的主流意识将会成为主要意识形态得到提倡,将中国流行音乐带进一个繁荣、多元的时期。

(四)国家形象:《七子之歌·澳门》的媒介策划

随着澳门回归年度庆典活动成为城市的文化品牌,国家官方话语亦即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音乐文化被赋予“歌以咏志、艺以载道”的政治含义,承载着传播精神价值等诸多信息的任务。塑造以传统大中华文化圈的艺术价值为核心体系的民族品牌,打造国家国际化竞争力,成为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在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形象的构建是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让国际人民认同自己,从而在国际社会塑造出自己的国家形象。一是实现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二是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发出声音”的转变,三是构建“政府独立向外”向“传播主体多元化”的转变,在国际传播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利用全球性媒介事件建构国家形象,而媒介事件指在策划有一定表演性质和象征意义的国际影响力活动,如奥林匹克国际运动会、和平协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CE签字仪式、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如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作品的传唱。

这种全球性媒介事件的策划亦是一个国家独特的外交行为,其影响和传播力度将波及全球的公众参与性。丹尼尔·戴扬(Dayan, D.)和伊莱休·卡茨( E.Katz)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书中阐释媒介事件对公众的影响力。德国学者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同样认为在世界舞台上一个国家塑造其正面形象,主办全球性媒介事件为上策之选。在国际传播体系中,首先要选择国际社会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实现塑造其国家形象目的。例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七子之歌》飞天等事件均成为引起全球关注的话题,让东方这个古老国度走上文化复兴之路,再现民族的拼搏精神,屹立在世界之林。

三、《七子之歌·澳门》的思考

(一)文化归属与创新品牌

音乐艺术只有不断创新,包括形式和内容创新,以及体制创新,同时在传统文脉的精神养料中继承优秀品质,并且汲取外来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思潮,才能融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文化品牌,只有这样的当代流行音乐形式和语言曲风才能吻合国家化、多样化的价值需求,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如此,当代流行音乐文化既要赢得本土意识和凝聚向心力的作用,形成符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和谐”之风韵,又要与时俱进具有普世价值信念,如此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形成的都市文化音乐品牌形象是中国化的,同时又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并将中国的价值理念进行全球性的传播,从而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当代城市音乐品牌的建构,从流行音乐文化本身发展轨迹或从中华文化国际交流状况现状角度来看,无疑成为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城市音乐品牌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和音乐美学的不断完善中,彰显出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创新不断深入,并渗透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之中。

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事件,而举办各种国际性庆典活动则是一种文化观点的传播——歌颂祖国,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可以深化为一种思潮进而影响到一个价值体系——文化归属与情感认同。《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品牌的建树,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拓展艺术内涵和形式,促进音乐艺术的不断创新。澳门是融合中西文化并存的城市,各种不同的文化芜杂并存、互相影响。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澳门音乐创作要以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为基础,具备东西方各自发展的音乐本体语言风格流变的合理性,以及借鉴西方文化与技术创新本土流行音乐文化的结构内涵,在实现两种文化的平等对话中展现出第三种文化的意义,使其具备一种崭新的国际化语境中的文本价值。

(二)《七子之歌·澳门》与民族自信

《七子之歌·澳门》以适应大众的曲风和词语,唤醒大中华地区同属炎黄子孙的文化归属和共同文化情感。当然,以无国界的音乐艺术形式,为来自全球的观众共筑起城市分享的公共空间,不仅考虑到中华儿女的接受度,也为民族复兴与“和谐中国”的国际姿态塑造出完美形象。

在这首著名的诗与歌曲展现出中华文化不屈奋斗、拼搏向上的精神气度,也让大众理解了挖掘本土文化中潜藏的知识宝库和潜在能量的现实意义,同时感受到有强大的国家、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自信支撑,音乐艺术跨文化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和城市品牌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随着中国现代化脚步的加速前进,坚持对外国际交流和改革开放,输出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成为迫切的时代选择,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需要这代人切实履行,构建出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品牌。

《七子之歌·澳门》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产品,在诞生的20年间不断地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圈,构建出一个提升国内受众的审美品位、欣赏水平和道德品格,也为国际观众带来新的文化营养和东方元素,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开辟了良好的契机,这对其他艺术作品为塑造国家形象具有开拓性的借鉴意义。

2019年5月31日,国际主席习近平给澳门六一节小朋友的回信可见其文化意义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红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學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涂 艳 杨 飞)

猜你喜欢

传播澳门音乐
澳门回归日
音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音乐
秋夜的音乐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