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红色文化教育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路径研究

2020-03-18张楠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红色文化理想信念

摘 要: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资助育人,其目标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这些育人目标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内涵一致,因此,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对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助育人;理想信念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资助育人,其目标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这些育人目标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内涵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对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及资助政策的日益完善,高校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减”“补”“绿色通道”等多种助学形式并举的混合资助体系,基本可以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但目前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重资助、轻育人,育人工作理念滞后,路径单一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今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应转向内涵式发展,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治信仰、人格意志、价值取向等内容,使其找到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而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在红色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等。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与内涵

1.坚定执着追理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共产党人无数次身陷险境却顽强拼搏。杨靖宇、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先烈用实际行动坚守自己的革命初心。以井冈山精神为例,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革命进入了低潮。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坚定执着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红色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我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2.艰苦奋斗攻难关

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人更是用百折不挠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以长征精神为例,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期间,革命先辈们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穿越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雪山)等。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这样纪录长征:在历时一年的长征中,中央红军几乎每天进行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3.无私奉献为人民

红色政权建立的道路上,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仅是长征精神有这样的价值体现,习总书记在谈及红船精神时也强调,红船精神体现了我党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苏区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先烈们无私奉献为人民的价值追求是红色文化里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在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群体的教育需求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

(一)红色文化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千万革命先烈保有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才有了历经腥风血雨却屹然挺立的英雄史,才有了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补钙论”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竖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引领自己不断努力奋进,最终实现理想抱负,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发展,也关系着其背后家庭的命运。

(二)红色文化教育中的自立自强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灵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最大区别除了经济困难,还在于因原生家庭经济问题衍生的心理、精神压力。因此,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严重的自卑感、强烈的自尊心以及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高校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解决了这部分学生就学的经济问题,但精神问题还亟待解决。摆脱这种困境,实现“人穷志不短”,唯有自立自强,而如何自立,如何自强,便只能依靠艰苦奋斗了。整个中國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便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史,这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解困”。

(三)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追求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

在目前多元文化思潮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出现价值观偏差、功利化倾向,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尤为重要。从红色文化彰显的价值观来看,太多的共产党人为了国家舍弃自己的小家,将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视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以雷锋为典型代表,他们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用这样的红色精神感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他们在得到国家和社会扶持的同时,也能将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视作自己的价值追求。

四、以红色文化教育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实践途径

(一)以红色教育实践平台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目前,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主要依靠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解传授,学生往往感受不深,很难达到“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需要拓展教育空间,合理创建隐性德育机制,缩短受教育者的“行知差距”。如高校可以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当地参观红色资源,亲身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在红色教育基地从事讲解、接待等志愿服务工作,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在奉献中得到自我肯定与成长。

(二)以红色文化校园活动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高校可以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校园活动,并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如在“五四”青年节、抗战纪念日等特殊日期,高校开展红色故事演讲、红色情景剧演绎、红色歌曲合唱等相关学生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挖掘、研究红色文化,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高校也能利用这样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形式将红色文化精神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传播。

(三)以红色文化的新媒体推广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如今,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也成为了红色文化推广的新载体、新平台。各级资助中心也在尝试利用一些新媒体形式进行资助育人教育,如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视频、音频作品竞赛等。今后,高校可以进一步整合可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借助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小视频等各种新的传播载体,讲活、讲好红色故事,并利用助学贷款、助学金申请的网站、QQ群等平台,定期推送有关红色文化教育的文章、视频等,通过多种渠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红色文化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资助育人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意义重大,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提升,也有助于高校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2]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

[3]徐永健,李盼.试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4]张楠.隐性德育理念下的高校感恩教育研究[J].科技视界,2015,(22).

责编:若 水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红色文化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