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18田志勇孟凯龙王丽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脑血流量峰值

田志勇,孟凯龙,王丽红

(邯郸市第一医院CT/MR室 河北 邯郸 056004)

脑梗死是一种相对常见且多见的脑血管病症,脑梗死患者的数量在全部脑血管疾病中占比约为七成左右,且反复发作的几率较大[1]。脑梗死病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急性脑梗死,该类型在全部脑梗死患者中占比约为八成左右,其复发率为6.23%[2]。本次研究将着重讨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2018年4月—2019年8月于我院实施诊治处理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入选患者中男女例数之比为34∶26,年龄均数为(62.29±2.19)岁。入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为伴随缺血半暗带的脑梗死患者。

1.2 方法

给予全部入选患者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检测仪器为Toshiba AquilionONE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仪,扫描模式为容积扫描,160mm的覆盖范围,层厚度为0.5mm。随后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300进行造影,注射剂量为50-60ml,同时注射20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保持在5ml/s。注射后7s实施动态容积扫描处理,扫描参数:200mA,80kV;11-35s实施动脉期间隔扫描处理,间隔时长为1s;35~60s实施静脉期间隔扫描处理,间隔时长为5s。整个扫描过程持续1min,最终获得19个容积数据,且每组容积数据内包含320幅图像,所以一次全脑灌注扫描最后共可以产生6080幅图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全部导入VitreaFx6.02工作站,通过BrainAnalysis软件包进行图像后处理,并绘制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imedensitycurve,TDC),计算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等灌注参数,以便获得全脑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各参数的灌注图。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观察、记录伴随缺血半暗带的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及健侧对应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峰值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并计算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的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相对峰值到达时间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的脑灌注参数对照

相较于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提高,峰值到达时间明显缩减,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5);相较于健侧对应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峰值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但二者的脑血容量对照,无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所示。性显著(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明显提高(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相对峰值到达时间、相对平均通过时间明显缩短(P<0.05);见表2。

表2 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的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相对峰值到达时间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对照

2.3 缺血半暗带的分期情况分析

60例伴随缺血半暗带的脑梗死患者中,急性期(发病6~72小时)脑梗死患者27例,亚急性期(发病72小时~2周)脑梗死患者13例,超急性期(发病时间<6小时)脑梗死患者20例;缺血半暗带I2期患者10例,Ⅱ1期患者31例,Ⅱ2期患者19例。见表3。

表3 缺血半暗带的分期情况分析

3 讨论

缺血半暗带是指位于梗死病灶周边的功能受损但结构仍可挽救的缺血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的脑组织仍旧保留完整的结构以及正常的例子平衡,且具备高度的动态变化性,可以发展成为脑梗死,也可以恢复至正常状态[3]。若该区域脑组织的血流能够在有效时间内获得再通,则脑组织的相关功能可恢复至正常状态,反之则会发展成为不可逆性脑梗死。研究发现,梗死核心区的平均通过时间明显缩减可能与该区域毛细血管闭塞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平均通过时间是指血液经由不同路径通过相关脑组织部位的平均时间,而血液流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窦等不同血管结构时,路径不同,流经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平均通过时间能够有效反映对比剂流经毛细血管的

表1 不同部位的脑灌注参数对照

2.2 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的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相对峰值到达时间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对照

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的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相对峰值到达时间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对照,差异时间,若毛细血管发生闭塞,血液将直接经由小动脉进入静脉,并引发动静脉短路,致使平均通过时间明显缩短。

相关研究发现,由脑血流量下降至急性脑梗死患者需历经三个变化时期,其一是因脑灌注压降低引发的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其二是由局部脑循环储备力失代偿性低灌注引起的神经元功能变化;其三是因脑血流量下降幅度超过脑代谢储备力而引发的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即脑梗死。研究发现,依据CT全脑灌注成像表现及脑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可将脑梗死前期划分成2期4个亚型。I期是指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产生异常改变,脑血流灌注压也产生一定的波动,机体能够通过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平滑肌的代偿性收缩或扩张来维持脑血流稳态。I1期是指患者的脑血流速率发生改变,脑局部微血管尚未发生代偿性扩张,CT全脑灌注成像表现主要为峰值到达时间延长,但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现正常。I2期是指患者的脑局部微血管发生代偿性扩张,CT全脑灌注成像表现主要为峰值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延长,脑血容量增高,脑血流量轻微降低。

本次研究发现,相较于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提高,峰值到达时间明显缩减,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延长;相较于健侧对应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峰值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延长,但二者的脑血容量对照,无明显差异性。60例伴随缺血半暗带的脑梗死患者中,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7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0例;缺血半暗带I2期患者10例,Ⅱ1期患者31例,Ⅱ2期患者19例。结果提示,通过调整窗位、窗宽及峰值到达时间图能够清楚地区分缺血半暗带区及梗死核心区,而且相较于脑血流量图及脑血容量图,平均通过时间图与峰值到达时间图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病灶的边缘及范围,适用于鉴别病变范围、区分缺血半暗带区及梗死核心区。

综上所述,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变位置、病变范围以及是否伴随缺血半暗带,同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猜你喜欢

全脑血流量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锚杆锚固质量等级快速评级方法研究
全脑开发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从计算肺循环的血流量联想到定积分的思想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
饭后静卧养肝利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