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教学组织形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与启示

2020-03-17陈雅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院师生关系

陈雅

摘 要: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书院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人才培养、学术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诸多因素中,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师生之间建立和谐亲密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书院进行教学组织活动,一般采取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包括升堂讲学、会讲讲会和从游三种,通过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尊重敬爱、互为师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对当代高校师生之间关系的建构也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书院;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1-004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07

On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cademy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HEN Y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410006)

Abstract:The academy is a uniqu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China. In the academy education,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are of great help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 many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 variety of forms of how to organiz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academy generally adopt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dividual teaching and group teaching to carry out teaching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Group teaching includes three types of lectures: classroom teaching, lectures, and tours. Through a variety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respecting each other,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and maintaining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and thus developing a equal and harmonious connections, has formed a certain enlighten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academy;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贡献。在书院的教育中,教师与生徒之间密切交往、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是一个较为鲜明的特征。毛泽东同志在评价书院的三大特色时,首先说的是书院师生感情甚笃,其次才说到风气自由和课程简而研究周。可见,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人才的培养,促进学术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良好的学术基础和制度保障、师生交往突破了课堂的局限、相同的学术观和价值观、平等轻松的学术氛围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1]。其中,师生的交往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是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突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其形成和諧亲密的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建立的,书院十分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方式,同时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载体。不同的教学活动蕴含着不同的知识观,不同的知识观也映射着不同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2]。因此,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使师生的交往突破课堂的局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亲密、稳定的关系,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岳麓书院作为四大书院之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体现的深厚师生情谊一直为人所称道。本文以岳麓书院为例,探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一、书院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及特点

书院一般采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传播活动。个别教学是指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集体教学包括升堂讲学、会讲讲会及从游。在集体教学中,升堂讲学、会讲讲会这两种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仪式性,每个仪式过程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从游则相对轻松自在,师生可以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就任意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1.升堂讲学

升堂讲学是岳麓书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类似于现代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书院的升堂讲学既具有较强的仪式性,又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其仪式性主要通过神圣庄严的仪式来体现。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学规规定讲师每天都要在讲堂讲解一通经书,在开讲之前,山长或者副讲等带领学生到大成殿向孔子行拜礼,对孔子的神位四拜之后,再回到讲堂。待所有人都回到讲堂之后,引赞高喊“登讲席”。山长、副讲同时登上讲席后,引赞又喊“三肃揖”。行礼后,生徒向山长、副讲进茶。然后开始讲学,山长、副讲各讲儒家经典一章,并申飭规约。讲课完毕之后,复进茶,诸生谢教,引赞喊“三肃揖”后,方才退教[3]。在讲授经书时,讲师应正襟危坐,严肃神圣,以表达对圣贤的敬意。“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夫既对圣贤之意,则不敢亵慢,务宜各项冠束带,端坐辩难。”[4]

在每次讲学开始之前,先通过对先圣先贤的祭拜,渲染出仪式的神圣性以及它的庄严性,再通过讲学过程中讲师的言行举止和严格的讲课仪式营造神圣庄严的气氛,使生徒对先圣先贤以及讲师产生崇敬和膜拜之情。在这种神圣庄严的氛围中,讲师和生徒进入了同一种意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情境场域,随着仪式的演进,置身其中的参与者,也就是教学活动中的讲师和生徒,他们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行动都会发生变化,受到这个情境场域的影响,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升堂讲学的灵活性则体现在讲师多元化和教学内容自由等方面。岳麓书院升学讲堂的讲师并不限于本院的主教,其他学派的学者也可以在此讲学。学生有自己信仰的门派,但是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跟随学习的讲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升堂讲学之前,讲师会给学生指定书目,让学生自学。在讲学当日,学生可以提问,讲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是与所指定的书目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指定书目之外的其他内容[5]。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对于学术问题的探讨。

2.会讲讲会

会讲和讲会是另一种传授知识、探讨学术的形式,会讲一般是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师同时对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首开会讲之先河。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福建崇安来到长沙,与岳麓书院主教张栻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讲学论道。同为理学大师的朱熹和张栻二人,因具体师承不同,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不同看法,于是张栻邀请了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由于朱熹、张栻二人都是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此次会讲吸引了各地的学子,造成了“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的空前景观,为湖湘赢得了“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的美谈[6]。此次会讲对二人的影响是双向的,在激烈的质疑、辩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逐渐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术理论。在之后的交往中,二人的学术观点逐渐出现趋同的倾向[7]。会讲将不同学派的大师聚在一起,不拘门户之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在论辩中互相促进、求同存异,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讲会和会讲都是聚会讲学,不同的是,会讲是不定期举行的、临时的聚会讲学,而讲会则是定期举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讲会是在会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以后,讲会已经形成了一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设有专门人员,聚会日期、规约和开讲仪式较为固定,其宗旨、组织、仪式都以条约的形式规定下来[8]。讲会的组织形式也具有较为强烈的仪式性。“诸友就坐,司会者进书案,特于诸缙绅下设虚位两席,以待讲友及载笔者,另设一案于堂中,以待质疑者。司赞传云板三声,命童子歌诗,歌毕,复传云板三声,请开讲。在坐者静听,其有疑义、欲更端者,俱侯讲毕出位,共而立,互相印证,不得哗然拉举,亦不得接而私谈,犯者,司约传云板一声纠之。讲毕,命童子复歌诗,乃起。”[9]在讲会过程中,设有专门的质疑问难环节,使教学和学术探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除了山长和教师,院外的学者也可以讲学,甚至学生也可以轮流讲学。

与升堂讲学相比较,会讲和讲会更加追求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碰撞,更加强调与会人员的质疑论辩。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讲学人员在就学术问题探讨切磋时,承担着榜样的职能,为与会人员提供积极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学会在辨别中思考,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辨别能力。教师和学生此时处于一种开放、平等的状态,学生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而是通过质疑、探讨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促进其思想的不断深入,完善其思想体系。教师在面对思想分歧时所表现出的包容态度,对师生之间交往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从游

“从游”文化最初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通常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跟随在教师左右,与教师朝夕相处中感受教师的个性和人格,从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逐渐完成知识和道德境界的提升[10]。关于从游,梅贻琦曾在《大学一解》中提及,“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书院继承了“从游”的教育传统,通过从游,书院师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互动的美妙过程。

岳麓书院的整体布局按照“讲于堂,学于斋”的讲学规制建立而成,以讲堂为核心,左右两旁设半学斋、教学斋,这种居住环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书院朝夕相处,增加彼此交往的频率,促进彼此深入交往。同时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风范及严谨的求学治学态度能够更好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中逐步完善自己。譬如,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在注重诗文、书画等艺术熏陶方面对其生徒提出了期望,而他本人在诗文、书画上均有造诣,其题赵孟頫兰惠图诗和《题手卷》诗都体现出他在诗文上的才华[11]。其门徒赵岩在诗文上受其影响很大,相传其醉后可顷刻赋诗百首,被当时的文人崇敬推慕。

书院生徒平日里在斋舍或讲堂学习论道,专心于学业,但是久处于这种单调的空间,难免会让人感到疲乏。所以,书院大师时常会带领生徒走进自然,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除此之外,教师还特别注重通过结交朋友、改变学习环境来激发生徒的愉悦情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12]。岳麓书院的生徒周锷在《语录书院课艺序》中曾提及,当时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经常与学生同游,在歇息时探讨交流学术问题,“夫子之为教也,认明经义,既使之各有所得于见闻之外,复于游息时随时拍点,凡身心性命,处己接物,无不洞彻夫情理,而使皆旷然有得于心。”[13]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身边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沟通交流更加愉悦,并做到“有善相劝,有过相规,疑则可以共晰,义则可以共趋,怠惰者群相策勉,勤慎者咸知则效”[14]。同时,这种和谐轻松、自由舒适的情感也会映射在对教师的态度上,教师在这种环境下传授知识的氛围也就转化成了教师与学生的自由交流与沟通,师生相处更为愉快。

二、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尊重敬爱

上文中论述的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升堂讲学、会讲与讲会都具有较强的仪式性,在升堂讲学、会讲与讲会开始之前乃至整个讲学的过程,都有严格的仪式程序。教学活动形式本身是一种文化产物,不仅在教室空间安排、师生服饰、言语方式等细节上带有文化印迹,而且在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关系模式、教育方法和演变历程等要素上也显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15]。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它的仪式性上。仪式程序,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书院中,它体现了书院的秩序与书院关系,并表征了处于这种仪式下书院师生的仪式观念、思想感情等。这种仪式程序能够将书院内师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意义通过一系列仪式程序得到表现和强化[16]。

仪式的神圣性是教师和学生在仪式中能够受到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仪式程序的时候,书院师生由于被仪式程序的场域、氛围和规矩所约束,其穿着、行为也就有所规定,教师和学生都应着特定的服装,行为举止都应符合礼仪规范。教师仪态严肃,举止端庄,仪式程序有序而庄重,营造出一种严肃而神圣的氛围,促使教师对自己身份产生强烈认同感,并自觉塑造自己的教师角色和教育行为。学生通过观察与感受,信仰被唤起,会接受仪式程序内在的文化观念并实现自己身份的转变,接受在这种场景、行为中所传递的有关身份、地位、关系和价值观等深层文化观念,对教师的身份产生崇敬、敬畏之情,表达出来的是对教师的尊敬以及对教师权力的认可。同時,仪式所创造的社群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能够缓解学生内心情绪的紧张和冲突,使其得到彼此的宽容与忍让[17]。在这种具有仪式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尊重与被尊重、敬爱与被敬爱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2.互为师友

在升堂讲学、会讲与讲会的仪式程序中,教师具有威严性、权威性和神圣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严肃而紧张的,仪式程序的庄严、神圣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敬爱之情,但是其讲师多元化、教学内容自由以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特点,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亦师亦友、互为师友的关系。在书院讲学的讲师虽然不一定来自本书院,但大多是学识渊博、道德品质高尚的学者。在朱张会讲当中,朱熹和张栻在岳麓书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学术探讨,对哲学和人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有时候连续三天三夜论争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而与会听讲的学生也会加入争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争论的结果就是两人都越来越佩服对方,都觉得对方启迪了自己,使两个人以后的学术道路更加拓展,增进了学术友情。

岳麓书院十分注重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朱、张理学都十分注重师生之间互相砥砺、互相切磋以及交流学问,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张栻便提出“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18]479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懂得思考,那么也是无用的,只有学思并行,才能够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书院中强调尊师,更多的是强调对知识的尊敬,强调对知识真理性的追求。强调尊师并不代表“唯教师是从”,事实上,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交往过程中,教师通常坚持教学相长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果学生认为教师存在错误,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书院讲堂处《岳麓书院学规》拓碑便有明示“疑误定要力争”“疑”指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如果有不了解或是存在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误”则指如果发现老师有误,一定要据理力争[19]。

会讲与讲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辩论为基础的,在这种形式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一个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在这里,没有门户之见,每一种独特的思想都能够自由表达,人们对于不同的看法持包容的态度,在各种学术观点的辩论质疑中,吸收不同的观点,互相促进。通过邀请大师来讲学交流、互相辩论,体现出了师友共进的师生关系。师生在交流和辩论中,能够了解到其他学派的长处,也能够知道自己学派的不足。正因为如此,师生互为师友,互相进步。

3.平等和谐

教学以德育为先,是许多书院大师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岳麓书院在教学过程中更是主张以德育为先。在培养目标上,南宋岳麓书院的主讲张栻一直强调立志成圣贤,他认为培养人才,应该以圣人为目标“善学者,志必在乎圣人,而行无忽于卑近”[18]825。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培养“传道而济斯民”的人才,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起着重要作用。岳麓书院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书院的讲师十分重视气节,讲究自尊自爱,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下都能够保持高尚的道德品性。学生具有择师的自由,德才兼备是学生在择师而从时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德才兼备的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在教师的道德表率之下,学生也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师生每日共同生活、学习,在生活上是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的朋友,在学习上是互相勉励、互相进步的伙伴,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和同窗之间的友谊,也建立了和教师之间的情谊。作为道德伦理的具体实践者,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教师的道德力量,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伟岸的大师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会减弱学生在权威面前的恐惧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

在德性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愉悦的道德情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岳麓书院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自然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张栻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学习和思考的对象,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间的事物,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能够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互相补充,做到知情意的融合,更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心境。朱熹和张栻会讲时,带着弟子们一起同游岳麓山,纵情山水之间。岳麓山恬淡、幽静的环境也形成了他们平等、谦和的学术态度。

从游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出来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轻松愉悦的自然环境,对于学生德性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变动性。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和学生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教师不仅在学习上,同时也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之间的日常互动,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里,成为学生德性人格的核心部分,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建构的启示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兼容了诸子百家师生关系的思想,内容十分庞杂,师生关系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古代书院师生不仅在课堂上、讲台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也会在课堂之外,在生活中、自然中与学生交流切磋,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亲密、稳定的关系,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升堂讲学、会讲与讲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仪式性,促进了师生之间尊重敬爱关系的形成,其质疑问难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师生之间互为师友关系的形成,同时从游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德性品质,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有很大影响。书院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有一定启示。

1.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大学由于招生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高校师生比逐渐增大,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师生关系变得疏离。要打破这种相互隔离的状态,就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整体性联系。在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大多局限于在教学、科研方面,受到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在课堂之外师生没有太多的机会进行情感交流,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相对冷漠。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突破时间、空间和地点限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具生命性。同时,完善宿舍管理制度,也能够扩展师生互动的空间。当前,高校的住宿制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师生共同生活可以促进相互交往,为师生交往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沟通交流,无论是答疑解惑还是论学谈心,都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态度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态度,对于促进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有很大帮助。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态度,首先要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严谨治学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广包容的胸襟,都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向自己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有一定影响。教师师德良好并且科研能力强,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和教师之间的交往自然会更加紧密。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一地照本宣科,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发问,培养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见解。最后,在学校中可以尽可能地创造辩论的氛围,创造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在辩论之前,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与老师和学生的辩论中,一方面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清晰明了,另一方面能吸收不同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问难的态度都有很大帮助。

3.重视学生德育培养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导致部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许多高校采取德育课程、心理道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增加学生道德知识。道德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知、情、意、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实生活中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同样不可忽视,外在的道德知识,内化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需要后,才更加能够推动道德活动的践行。在既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下,个体要在情感和心理上接受和认同一种道德观念,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就需要有愉悦的道德体验。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有很大帮助。在学生道德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校园建筑不仅是師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更是学校文化底蕴的体现,宁静优雅的校园环境,精心设计的布局,令人警醒的雕塑、标语,饱含期望的楼名,都能够加深校园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诗意地栖居。其次,要重视外出游学和结交朋友。教师日常讲学都有其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管理学生,但是久之难免枯燥。外出游学,让学生亲近自然,转换学习环境,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感性知识,学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交往交流,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状态获取更多的知识。最后,要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结合起来,支撑道德活动的自主进行。不论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还是以社会环境为基础,教学内容应该和真实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情趣,产生愉悦的心情,并将愉悦的心情迁移至理论知识当中,使知识产生美妙的体验,促进知情意的融合,寓德育于生活当中。愉悦的道德体验,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平等、亲密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窦海元.南宋书院师生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64-70.

[2] 余清臣.论教学活动的仪式性[J].中国教育学刊,2006(2):41.

[3] 邓洪波,彭爱学.中国书院揽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234.

[4] 邓洪波,彭爱学.中国书院学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73.

[5] 邓丽娇.岳麓书院教学模式解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5:18-19.

[6] 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8.

[7] 李清良,张洪志.“朱张会讲”的缘起、过程、特征及意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4.

[8] 田钰新.古代书院的“会讲”和“讲会”制度[J].中国民族博览,2015(8):112.

[9] 傅明.论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0.

[10]杨雪翠,刘福才.“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3):28.

[11]王胜军,邓洪波.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1(1):86-87.

[12]杜华伟.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65.

[13]欧阳厚均.岳麓诗文钞[M].长沙:岳麓书社,2009:524.

[14]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4.

[15]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84.

[16]李红真.学校常规活动仪式的文化解读[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47.

[17]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8(5):204.

[18]张栻.南轩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3.

[19]刘晓玲,黎娅玲.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15(3):94.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书院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致知书院间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