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研究

2020-03-16宇,张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特色

康 宇,张 扬

(1.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系,广东广州 510507)

关键字:“双一流”;大学;文化自信支撑

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大学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程;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2017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同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正式确认公布,由此标志着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拉开序幕[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具辨识度的身份标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直接影响到本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兴衰浮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中来。因此,作为一项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来看,高校在引进、学习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建设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精神内核来审视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来看,其建设完成度的评价指标不单指高校在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上的大幅提升,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培育出具有深厚学术科研实力、鲜明中国特色、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双一流”大学的内涵

“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世界一流,中国特色”这一对根本要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1.中国的“双一流”大学,需要体现中国特色

坚持中国特色,首先就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特色最根本的体现。办学方向在一所大学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目标引领作用,办学方向的选择,实际上就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最终建设目标和建设成果,在具体实施中,对于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建设标准也起着制约导向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校,中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就在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作为中国高校发展序列第一层级的“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更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并最终落实到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工作实际,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方向。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还体现在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反映出本民族精神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我们党在为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奋斗征程中创造出的革命文化、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流大学,除了需要具有一流的科研水平,还应该需要一流文化作为支撑,中国的一流大学,其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培育,有且只能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寻求价值养分。无论是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在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中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或者是体现新时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它们都能够起到文化支撑引领作用,作为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国一流大学的鲜明底色。

2.世界的“双一流”大学,需要对标世界一流

中国的“双一流”大学建设,要对标世界一流高校谋发展,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中国特色,还需要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格局和标准,找准自身定位和追赶目标,在追赶世界一流中实现超越。“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世界一流”标准需要做到:

以一流为目标。以世界一流高校作为标的对象,瞄准世界一流作为发展定位,通过资源政策的倾斜集聚发展力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格局的一流人才,产出达到或者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最终实现国内高水平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转化。

以学科为基础。鼓励和支撑国内高校选育优势学科,凝练学科优势,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引导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从而带动高校整体学科大踏步前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一流学科建设来回应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关键问题,着力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以绩效为杠杆。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周期,构建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确立合理预期的“双一流”建设量化指标,确保建设实效;建立奖惩机制,规范绩效考核标准,兼顾效率与公平,激发高校创新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

以改革为动力。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治理,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和科学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高校制度改革红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

二、“双一流”大学建设与文化自信的耦合关系

1.“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

高校的基本职能决定了其在“双一流”建设中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首先,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高度自信,并且在高度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下,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以先进文化陶冶学生,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文化涵养,对社会主义文化高度自信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次高校是文化教育与研究的主要阵地,作为社会主义高校,高校的文化的传承注定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下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文化创新的蓝底和基础也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处于中国高校优先发展序列中的“双一流”大学,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伟大使命,因此必须以高度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引领社会主流文化潮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展现中国一流大学的文化使命和担当。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任务决定了在其建设中需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支撑。首先,“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均在文化传承创新与大学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求。《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高校建设任务之一便是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从而增强文化自觉与制度自信,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施办法》则从“双一流”高校遴选条件上对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提出要求,并提出高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在“双一流”建设任务,高校除了需要在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上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做到“硬件”上的“世界一流”,同时还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增强大学“软件”实力。其次,《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还同时指出要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一流高校。由此可以看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不仅需要在学术科研水平上达到甚至是赶超世界一流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也需要突出中国特色,而要走出一条胸怀世界,又独具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2.文化自信在“双一流”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得到体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自我价值认同,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的伟大胜利[4]。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机遇背后存在的挑战,虽然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窗口时期,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同时深刻复杂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仍时刻提醒着我们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遭遇的挑战十分严峻,面对西方国家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面对欧美文化糟粕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蔓延、面对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隐性存在的文化霸权困扰以及我国本土大学存在着文化底蕴不深厚的现实阻抗因素[5],因此需要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下,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

“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取向正是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真实体现。新时代,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一轮发展变革,高校需要将“文化引领”“文化荣校”等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师生的担当精神、使命意识和责任感,铸造一流的大学精神[6]。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必须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重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在改革实践中,自觉担当起践行文化自信理念的时代先锋,将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贯穿到“双一流”建设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以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也只有坚持并践行文化自信,才能够回应一流大学建设的“合法性”问题。世界上不存在一所文化上不自信的一流高校,也不存在一所没有深厚精神文化底蕴的一流高校,高度自信文化价值取向是“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应有之义。

三、“双一流”大学建设文化自信支撑的内核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切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作为独特的民族精神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深层灵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为世界文明的光辉灿烂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自我更新,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为新时代培根铸魂,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文化底蕴和价值归依。

一流大学必须以一流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作为文化支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归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深层基因,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必须有文化自信;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本国民族文化是其最深层的基因,民族文化是大学生生不息的血脉,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滋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7]。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始终坚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走出一条具有兼具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道路。

2.革命文化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革命文化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革命文化脱胎于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以革命精神和革命信念为价值内核,引领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过程中取得伟大胜利的宝贵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带下,中国人民在不同革命时期创造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不同的表现形态的革命文化。作为在革命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资源,革命文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忠诚可靠的优良品质,他们一起构成了革命文化显著的精神特质,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实践之源和力量源泉,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双一流”建设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存在着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当今世界,在高等教育发展序列和国际知识体系中一直存在不平衡、不平等的现象。由于历史发展沿革的影响,世界一流高校一直以来都以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为代表,欧美发达国家的一流高校处于国际知识体系的金字塔顶尖,把持着国际学术研究入口,制定着高等教育的组织架构、发展模式、文化底蕴和研究样板,在国际知识框架体系中拥有无可撼动的话语权;而第三世界高校,缺少学术话语权,在国际知识体系中注定只能作为追随者的角色,重复着西方世界高校的发展模式,追随式的学术生产难以产出高端、前沿的科研成果。这些问题既是国家出台“双一流”建设工程的重要原因,也是国家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需要直面的痛点。因此新时代,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以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领“双一流”大学建设。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指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指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反映了新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最根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形态,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并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8]。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最具时代性和指引性的精神力量,反映了时代的前进方向。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先进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时代指引作用。当今世界一流高校,无一不是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西方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壮大都是与所在国经济文化发展相同步的,都是深深根植于本国本民族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发展与壮大。新时代,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同样需要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努力提高我们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把我国高等教育建设成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医的特色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完美的特色党建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