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从业人员素质研究——以江汉大学为例

2020-03-15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后勤人员江汉高校后勤

陈 军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从业人员素质研究——以江汉大学为例

陈 军

[江汉大学后勤集团]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对后勤从业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江汉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后勤从业人员队伍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打造文化后勤、质量后勤、专业后勤、活力后勤、职业后勤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对策。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后勤人员;素质;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后勤同样面临变革发展[2],那么,变革发展的模式是怎样?变革之路的方向在哪?本文以江汉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的现实工作为背景,分析在当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并结合学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的探索,探究后勤从业人员提升素质和能力的路径。

一、当前后勤从业人员队伍现状分析

江汉大学位于武汉市,是一所城市型综合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学科门类齐全。近年来,更是主动对标“双一流”建设目标,改革发展,锐意进取,是一所充满活力的高校。随着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学校后勤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但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矛盾也日益凸显,如后勤从业人员质量参差不齐,与高校现代化的发展矛盾日益加深,与学校着力打造的后勤“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根据江汉大学社会化改革后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后勤队伍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竞争意识

1.高层次人才较少

高校后勤管理岗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在编职工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共计40人(其中硕士仅3人),占比34%,大专及以下学历共计52人,占比64%,整体而言,江汉大学后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对于知识的汲取和学习不足。在日常工作中,管理岗从业人员难以运用专业的知识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处理与完善,大多凭借经验进行日常的工作与管理,知识与经验兼具备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较为欠缺。而服务岗从业人员在整体教育水平上基本处于高中水平,技能知识掌握健全,但社会经济学术知识掌握较少。由于高校师生与科研类人员较多,教育水平差距造成双方价值观产生差别,在对同一事物的处理中,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可能会造成高校后勤服务无法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的状况。

2.在编职工年龄普遍偏大

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骨干队伍青黄不接。当前的中间力量往往是奋斗在后勤事业的“老人”,这一部分的平均年龄基本为45岁以上,在为高校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在思考问题的成熟性和熟练性具有较大优势,但是也由于年龄的因素,在现代化高校后勤改革中难以推陈出新,锐意进取,造成效率低下。江汉大学后勤在编职工平均年龄48.5岁,45岁以上的职工占全体比例的75.4%,超过了全体员工的三分之二。后勤集团现有科级干部22人,年龄均超过40岁,骨干队伍明显青黄不接。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无法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竞争意识逐渐消弭,不利于现代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建设,使得高校后勤工作无法与时代接轨、与高校发展相互接轨。

3.管理干部队伍新陈代谢通道不畅

目前管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普遍存在,现有正科级管理干部13人(其中45岁以上12人),副科级管理干部11人(其中45岁以上5人),科级干部五年内退休5人,占比20.8%。45岁以下科级干部共7人,占比29.2%,骨干队伍结构明显不够合理。各部门普遍存在着干部职级职务晋升难度大,工作劲头不足的现象。学校对服务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关心重视不够,服务保障战线员工得不到相应政策的扶持。干部职工管理十余年来没有一种良好的交流、流通和晋升机制,绝大多数干部(尤其是科级干部)近十年原地踏步,仅在各自部门里打转转,没有有效流通,导致服务保障战线干部形成惯性思维,创新不强、愿望不高,从而形成了年龄大的干部没希望、年轻干部没岗位、科员干部没机遇的局面,即使作出了一些改革和调整,仍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待加强,教育培训相对不足

1.高校后勤引进人才机制不健全

以江汉大学为例,江汉大学后勤集团现有干部职工队伍基础薄弱,除了合并初期的四校后勤队伍外,员工大多是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富余人员。社会化改革十年来,除接受少量部队转业干部外,基本没有通过招聘、人事代理等方式引进人员。目前由于人员编制及绩效考核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空间受限,竞争压力大,造成了转出多补充少的净流出局面。

2.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培训相对不足

后勤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不足,“抬头看路”的意识不强,对如何推进后勤服务育人的认识不够,导致高校后勤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存在着不足,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于工作难以保持长期高度热情,而更多关注短期目标任务,同时,后勤工作人员待遇有待加强,工作强度又大,事情较为繁琐,再加上专门这对后勤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培训资源较少、机会不多,后勤从业人员难以定期摄入知识涵养,久而久之容易“缺钙”、“营养不良”,导致后勤人员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存在“人心思离”的不稳定因素。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对从业人员能力及素质要求

在构建“三化”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的重大任务下,对高校后勤从业人员的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机制促成新局面,恪尽职守用心干事是关键

江汉大学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并完善各项体制机制。推动人事管理制度规范化、取消甲乙方管理体制,调整部门职能,建立“管办分离、购买服务,分项管理、逐项考核,服务为先、保障有力”的运行模式,搭建“政府主导、部门考核、企业自查、师生监督、智能化信息化监管”五位一体监管体制。新机制的到来促使后勤从业人员需要适应新局面,享受工作,改进工作作风,用心促进后勤改革发展。工作作风决定了工作能力的上限。工作的差别不在于职责的不同,而在于后勤各工作人员是否恪尽职守。后勤监管体制的形成,推动了后勤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规范化,端正后勤人员工作态度,提升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拓展工作思路与思考视野,真正把问题研究透,从而真正提升办事实效。

(二)新标准推动新转变,不断学习增强素养是基础

2004年,江汉大学开始实施第一轮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推动后勤转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2008年,该校实施第二轮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健全服务监控考核体系,后勤由“经营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2013年,该校实施第三轮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内购买服务,开放部分市场,由“办后勤”向“选后勤、管后勤”转化;2016年后,该校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谋划顶层设计,改革体制机制,加大加快开放市场,依托信息化智能化,初步形成了“市场开放、服务多元、监管规范、和谐创新”的后勤服务保障新格局。

(三)新手段探索新方法,提升创新工作水平是动力

后勤工作要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向高校师生学习并了解其实际诉求,拉近与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做事情,所以必须把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作为提升从业人员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4]。

2018年江汉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开启了新的局面,适应新的业态,推进新的手段,探索新的方法。江汉大学后勤近年来先后成立了现代校园服务创新研究中心,与丹田物业公司合作,进行优势互补,致力于高校校园服务新模式的发展和研究。同时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引进无人超市,为高校师生生活提供24小时的服务售货,并大力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依托今日校园APP建立后勤服务监督平台、后勤维修服务平台、后勤移动支付服务平台、新生网上选房服务平台等等。

(四)新理念带来新成效,紧跟大局服务师生是本分

新时代新理念的提出要求后勤服务人员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增强大局意识,践行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

无论是创建“干净、安全、高效、智慧、绿色”后勤,还是构建“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都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高校后勤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在行动上树立正确坚定的政治理念,政治敏锐性是后勤人员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人员更要树立大局意识,凡事立足大局来思考、来谋划、来推动,确保一切服务服从大局,在推动发展中有所作为,在“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真正搭建起学校师生和后勤的一座“桥梁”,实现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内涵发展,保障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从业人员素质提高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后勤从业人员能力及素质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打造文化后勤,增强员工归属

文化建设是一个单位或部门非常重视的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培育具有特色的、强有力的后勤文化,促进后勤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是打造文化后勤的重要路径。对后勤人员进行后勤集团文化的入职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服务态度和职业素养的讲解。近年来,江汉大学后勤服务保障中心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通过人员培训、交流、互助等方式促进服务素养和服务意识的逐步提升,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展后勤风采,说后勤故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后勤从业人员对部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夯实后勤精神,凝聚服务育人的力量。

(二)构筑质量后勤,推进标准建设

质量是后勤保障的生命线,不能做无用功让师生服务的工作落空,也不能做重复工让有效的资源浪费,所以要推动质量后勤的建设,而质量后勤的关键在标准的确立。高校后勤高质量服务是后勤变革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而高质量服务的供给离不开标准化建设。顾名思义,标准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准则或依据,以便从业人员共同遵循操作,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这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整体从业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师生在校内的后勤服务质量的认同感与幸福感,可免除师生在校内进行科研创造的后顾之忧,对“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专业后勤,改进工作方法

后勤工作是一门专业化很强的学问,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至关重要。后勤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摒弃旧思想旧观念,注重创新素质服务理念,将公共服务与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重实绩、重能力,树立“服务育人”的新理念,以师生为本,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及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为价值追求。同时,后勤人员需要站在专业“高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创新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工作。对高校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选择性的重点关注,在理性思考中活化思维,增长才干,采取高效适用的解决方法,更好的完成工作。

(四)构建活力后勤,培养年轻干部

为充分释放后勤活力,更好的调动后勤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以科学的方法考核评判后勤工作人员。江汉大学为此按照“退三进一”的原则,用人事代理的方法,面向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招聘优质人才,加入到后勤事业当中,并作为重点对象大力培养,一方面可以有效补充新鲜血液,提高队伍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年轻干部结合自身优势,在岗位上迅速成长发展,更好的推动后勤现代化、社会化发展。

(五)建立职业后勤,培养实际技能

后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非常专业的技能知识来完成维修、绿化、医疗、机械等多种高专业度的工作。随着当前信息化、科技化的高速发展,后勤人员在用工过程中,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工作所需掌握的专业理论及技能。在后勤工作人员中建立培训机制是现在高校后勤亟待改善的。提升后勤人员素质,把素质培训拓展到人格培训、技能培训呢等等。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分门别类,对后勤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从业人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通过理论深造进行知识素养培训,还可以通过基层任职进行技能经验培训,在历练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

[1]卢克平、宋纯鹏.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一流大学[EB/OL].(2017-11-03)[2019-10-28].http:// news.gmw.cn/2017-11/03/content_26685755.htm.

[2]宋和才.“双一流”建设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5):24-26.

[3]杨俊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2018,(4):219-220.

[4]王明星.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创新思维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5):36-37.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后勤人员江汉高校后勤
江汉英美术作品
江汉英美术作品
望江汉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在园务管理中提高后勤人员工作积极性
艺术百家 江汉英
医院后勤社会化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供电企业后勤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完善策略分析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