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勤学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功能实现新途径

2020-03-15方正泉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素质教育

王 强 田 备 方正泉

后勤学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功能实现新途径

王 强 田 备 方正泉

[江南大学]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方位和新任务。高校后勤应充分认识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功能拓展中肩负的重要责任,通过“后勤学校”建设等有效途径,研究创新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后勤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提出了要在学生中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高校后勤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劳动教育属性。探索高校后勤合理有效的工作途径,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功能,对于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需求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又重新髙扬起了劳动教育的旗帜,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显著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模式的加速转变,都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希望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新生活能力

现今较多大学生存在劳动技能欠缺、生活能力不强等问题。该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的。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系统性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培育和健全个人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至关重要。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应通过科学和正面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劳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方式辅正他们的劳动认知,着力解决其劳动观念不强等问题,以提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生活能力。

(二)希望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应对新挑战的职业能力

不少大学生由于在长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包办”太多,滋长了依赖的心理和处事方式。独立思考能力不够,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信心不强。 “互联网+”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都对高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加现实的要求。高校的劳动教育应通过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采取接触和感知劳动过程,完善对职业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磨练立业心智。通过劳动教育应有效锻造大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等职业能力素养,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希望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具备承担新使命的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社会评价许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思维方式创新性不足,创新欲望不强和创新技能与自信心的缺乏。新时代赋予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期盼他们在社会和行业中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加强劳动教育,是髙校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造力,使之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创新动力的需要。应通过创新的劳动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充满创新进取的欲望和动力。

二、高校后勤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新方位

高校后勤肩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赋予了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全新意蕴[2],赋予了高校后勤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新的方位:高校后勤主导劳动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功能拓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践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所在。

(一)素质教育功能的拓展

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而言,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社会责任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培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民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同样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高校教育必须要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以智育为中心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建立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其次,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制定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计划,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大胆创新,强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第三,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重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补齐劳动教育短板,重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是实现髙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功能,建立更加完善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突出劳动精神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化育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4]。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也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围绕“三全育人”,实施劳动教育策略,发挥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促进后勤劳动教育“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

三、高校劳动教育功能实现新途径——后勤学校

“后勤学校”,是指高校以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和“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为目标,由后勤部门发起并建立,以后勤服务保障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为教学内容,以后勤部门人员为教学主体,以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新型劳动教育体系。

(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劳动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

深化后勤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后勤学校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建立起良好的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后勤管理和服务特点,高校可建立多部门联动融合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逐渐形成后勤工作“大后勤、大系统、大保障、大服务”的新格局。后勤学校可由分管后勤校长任荣誉校长,后勤领导担任校长,各业务部门领导担任校务委员,项目管理团队和师资团队来源于后勤系统各部门,由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业务骨干组成。对内,后勤要在全系统内发挥好统筹协调功能,整合资源,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做好后勤学校的课程设计、规划、调整、实施等管理服务工作。对外,后勤要主动与学工、团委、教务、科研、学院等部门加强服务育人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构建覆盖校园的教学体系,建立并完善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同时利用后勤部门业务延伸,引入后勤协会、公安、消防、合作企业等优质资源,充实到后勤学校的各类课程中去,拓展深度与广度,提升实效,切实保障后勤学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预期效果的达成。

(二)教学模式创新,建立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体系

后勤学校可采用“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设计的系列课堂也应有别于面上专业学习的教学课堂,主要是瞄准学生素质教育拓展需求,围绕大学生的自立生活、团队合作和干事创业能力培育等方面展开。可以结合后勤管理和服务资源,开设生活技能类课堂、安全健康类课堂、绿色发展类课堂、信息素养类课堂、职业技能类课堂等,结合后勤服务空间开辟“就业创业培育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实施“学生员工培育项目”,以实用的能力训练和真实的场景体验来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拓展。

(三)文化内涵创新,建立劳动教育的三全育人体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新时代的大学在文化育人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大学文化育人这一新探索相对于单一的道德育人、知识育人和专业育人而言,更加强调文化对人的培养的整合性和深入性,体现出一种基础优势和前瞻眼光,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和价值目标。[5]“后勤学校”要高度突出文化内涵创新,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三全育人”体系。

在“全员育人”上,积极探索由后勤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后勤学校”服务育人机制。着力抓好体系构建、文化引领、理念塑造工作,使服务育人理念在全体员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后勤各部门着力推进各项育人举措,通过对部门主干职能内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形成“处处有项目,人人皆育人”的后勤学校全员育人工作新格局。

在“全程育人”上,后勤应在认真研究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规划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育人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设计后勤学校多类课程模块,实现全程育人。以后勤员工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养成他们忠于职守、正直善良的道德情操和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提供各类后勤岗位的操作体验和讲座等文化培训,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使他们成为兴趣广泛、志趣健康,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全方位育人”上,“后勤学校”要强调拓展育人的多维空间,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把服务育人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后勤产品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实践育人等方式,实现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创新,体现出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三全育人”的核心价值。

[1]刘向兵,李珂,彭维峰. 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2]刘向兵. 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3]张旭东,钟福祖. 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文化论坛,2013(1):32-36.

[4]张燕平,朱志明.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及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3):93-96.

[5]朱庆葆.以文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

本文为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后勤改革专项研究课题“中国现代大学一流后勤建设体系与标准研究”(项目编号:YBKT2016011)、江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JYJ201704)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素质教育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