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景派建筑”的典型特征

2020-03-15黄建华

人物画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景德镇特征建筑

黄建华

摘   要:作为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它以生产瓷器而蜚声世界。它是以单一手工业而形成的古城,生产瓷器长达二千多年。在这历史长河中,景德镇不仅仅向国内外输出精致优美的陶瓷制品,还保存着一部分以制瓷造瓷所依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生产性的建筑,并逐渐生长出所配套的会馆、宗祠、庙宇等具有当下功能性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一并构成“景派建筑”的特征。

关键词:景德镇;建筑;特征

景德镇市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世界著名的瓷都。1982年国务院首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已经出土和任然埋藏着极其丰富的古瓷,更为难得的是这里还保留着规模庞大的制瓷体系,窑砖建筑,街巷里弄、水运码头、宗祠建筑、民俗技艺等许多历史性事物。制瓷工序依托于自然山水和人为技艺相结合,陶瓷制品堪称天人合一的典范。

一、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推动瓷都发展

”景派建筑“的形成离不开景德镇特有的制瓷技术发展,也离不开该地区独有的历史气候条件,先天的自然环境地理优势使景德镇成为历史上一座闻名天下的古老城市。景德镇全境山峦起伏,河川纵横。东北方向为黄山余脉,地势东高西低。全境平原仅占24%,山地占据全市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市区周边盛产矿物、釉果、高岭土等制瓷原料。该地区流域着一支水系,东、南、西、北四河和由它们汇集而形成的昌江,形成了城市四面环水之势,常年通木筏、木船,人们主要依靠昌江河流输入制瓷原料、燃料、日用食品、运输陶瓷制品。历经千百年,昌江一直是景德镇的母亲河,景德镇的发展离不开昌江并与昌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明代缪宗周在《咏景德镇兀然亭》所说: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技巧,此器能输郡国才。瓷都凭借昌江水域,与周围城市相互紧密联系,使其自身经济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

历代战火硝烟时期,景德镇地处长江以南的丛山僻壤之中,从战乱中纷纷南逃的陶工,大多迁居景德镇谋生,这就给景德镇制瓷工业提供了更为充实的技术力量,北方的陶瓷工艺较为全面地传播到了南方,形成南北阶段性的大融合,使景德镇瓷业的工艺水平获得新的提高。可以说宋、元、明时期,是景德镇吸收各省内外大著名陶瓷优点和长处的时期,这种积蓄是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这个时期,景德镇之所以御赐名为景德也是与她此时瓷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关。总之,明清时期,由于景德镇依靠制造瓷业的发展,陶瓷艺人制瓷工艺的发挥,陶瓷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汲取全国各大优秀名窑的技艺,结合自身地域文化发展规律,逐步使景德镇瓷器得以脱颖而出,在全国乃至世界获得了好名声,正所谓“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二、不同地域文化影响“景派建筑”

景德镇是唯一一座以手工业的专门化而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上千年的制瓷历史。中国传统中的建筑大多数以木结构为主,极易受到破坏,经过岁月的洗礼,景德镇地面上的历史性建筑许多已不复存在,能够保留下来的则更为显得珍贵。作为以瓷器工艺成名的景德镇,除了流传千古的精致优美瓷器以外,还留下了一部分以生产瓷器为依托所形成的制瓷建筑,并逐渐生长出会馆、宗祠、庙宇等具有当下功能性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或多或少参杂着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最终一并构成了“景派建筑”的形制。

中国的传统建筑总共有六大派系,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到六大建筑派系的影响,同时这些建筑也是记录着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因素,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建筑的魅力,同时也包含着特定历史时期中当下人们的生活精神层面与心灵寄托。作为中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其建筑风格一直受到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的影响,在建筑空间形制发展中不断融入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的典型特点。虽然“景派建筑”结合两者建筑的特点的影响,但自身发展一直遵循着景德镇地域文化规律,其涵盖的价值是不可替代并源远流长的。

(一)依托于制瓷造瓷所形成的生产性建筑

镇窑,特指景德镇特有的烧坯成瓷的窑炉及附属建筑。其形状类似蛋形,又称为“蛋形窑”窑房通常是坐东朝西,由窑房、窑炉组成。镇窑的发展并非一层不变,随着生产形态不断发展,“镇窑”造艺逐渐趋向优异。

(二)依托于制瓷生产所形成的商业建筑

前店后场,指景德镇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制,一般为房屋临街前为店铺,方便进行买卖,房屋后为作坊,方便进行生产。这种建筑形制很好的利用空间环境布局,很大的提高其制瓷,售卖效率。

(三)依托于制瓷生产所形成的民居建筑

”景派“民居建筑受到贛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的双重影响,并结合自身地域文化规律,从而形成独特建筑特征的民居。民居基本单元形式可分为三种,即三合院型、“H”型和四合院型。此类民居以厚重的木构架作为承重物,外墙只起到辅助承重和围护作用做到墙倒屋不倒。

(四)以窑砖切成的街道巷弄

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景德镇,窑火从未停息。制瓷的不断发展让景德镇形成了独特的红砖巷弄。经过许久烧制的窑炉,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被视为建筑的废品,却是红砖巷弄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为了降低建筑成本,从窑炉烧制后产出的大量废弃窑砖被用于搭建房屋以及铺设道路表面,废瓷和窑渣常用来填充墙体。这些从窑炉出土的暗红色砖块,历经岁月的沉淀,形成了光影斑驳,色彩绚烂的砖块,毫无疑问是“景派建筑“极具具有代表性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刘昌兵.因瓷而兴—古代景德镇的瓷业城市历史和特点[J].江汉考古,2008(01):104-109.

[2]刘昌兵.景德镇瓷业城市的形成和历史遗存[J].文物世界,2008(03):72-76.

[3]张杰,贺鼎.景德镇瓷业历史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17(06):36-41.

[4]周銮书.景德镇史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0

[5]白光华.别样瓷都,景德镇老城区的文化遗产[J].中国文化遗产,2014(03):31-39+10.

[6]钟延芬,唐璐.传统民居建筑形制与地域文化的交融共生——以景德镇明代民居为例[J].中外建筑,2017(05):36-38.

猜你喜欢

景德镇特征建筑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我的家乡景德镇
抓特征解方程组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