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线课程资源引进与改造的路径

2020-03-14阮志刚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本资源高职

李 乾,阮志刚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新冠疫情背景下,在线教学首次覆盖全国各学段的各个学科,成为疫情防控阶段落实“停课不停学”的主力军,而在之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发展的关键是课程资源建设,高职校内课程资源存在建设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单纯依靠校内课程资源建设短期内难以满足本校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如何引进优质的校外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出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资源,是当前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

自主建设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引进和改造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两条主要途径,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可作为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

1.1 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校内课程资源不足

1.2 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课程教学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课程等教育资源可以在学校之间、乃至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不仅打破了学科、学校的边界,也冲破了国家的疆域,大大拓展了教学时空,给学习者带来莫大便捷,促进了教与学的内容、方法及管理方式的变革”[2]。通过引进校外的优质课程资源,传播新的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及方法,进一步激发高职院校内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3 有利于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引进和改造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可以从3个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更新教师课程教学理念。优质的高职课程资源往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通过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可以打破教师封闭的课程建设思想,更新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二是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优质的课程资源,也往往反映了目前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课程,通过引进和学习这些最新的课程资源,可以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三是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校际课程联盟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对校外优质课程资源的“校本化”改造,可以不断地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2 高职课程资源引进和改造的原则

课程资源的引进需要遵循一定原则,既要保证引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还要注意“引建平衡”,同时还要保障引进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对于引进课程资源必须要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校本化”改造,以免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2.1 “精选优选”原则

所谓“精选优选”的原则,“就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和目标从大量的课程内容资源中,通过认识、比较、确定元素的异同关系,精选出合适的课程内容的方法”[4]。在对校外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时,侧重选择一些质量高、层次高、校内课程资源需求缺口大、与校内资源互补性高的校外课程资源,其中“高层次”“高质量”主要是指获得省级及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荣誉称号的课程,对于一些应用效果较好、各方评价较高的课程也可以适当的予以选择;选择“校内课程资源需求缺口大”的课程,主要时为了缓解当前部分校内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选择“与校内资源互补性高”课程,是指在课程资源选择时应侧重选择与本校课程优势互补的课程资源。“优选的一般步骤是:明确具体目标—列出资源清单—进行比较和选择—实践检验—适当修改”[5]。

2.2 “引建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校外课程资源的选择的同时,还应坚持 “引建结合”的原则。“引进”校外课程资源虽然可以短期内缓解校内课程资源不足的局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本校 “自建”课程的投入,削弱本校教师开发课程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传承本校课程建设优秀传统,加大对本校“自建”课程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本校优势专业、核心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避免本校教师团队陷入课程资源“拿来”的路径依赖,无形强化了本校与先进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水平差距[6]。

2.3 突出课程 “职教”特征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知识是原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相融合的综合性技术知识,它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逻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具有选择性、实践性、序化性与协同性等特征[7]。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特性,要求在校外课程资源的引进和改造中要符合这些特征:一是符合“选择性”特征要求,选择的校外课程资源首先必须具有合法性特质,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必须符合育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技术工人职业能力成长的需要;二是符合“实践性”特性,校外资源引进和改造时注意把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动态化的技术实践知识;三是符合“序化性”特征,课程知识的序化编排应参照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而不是学科化的知识体系;四是符合“协同性”特征,校外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改造中,必须要有合作企业的参与,融入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职业标准和岗位行为规范,按照合作企业的技术岗位和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及先后次序进行排列组合[8]。

2.4 课程资源“校本化”改造的原则

对于引进的课程资源应进行“校本化”改造,提升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认知与发展水平、师资水平、设备(场地)条件等均有不同,且部分引进的校外课程资源并不是完全按照职业教育课程逻辑制作与组织,还需要校内教师对于引进的校外课程资源都需要进行“校本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需求,充分发挥校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引进课程资源“校本化”改造既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结构性的,既可以是对课程资源内容改造,也可以是课程资源的形式改造,主要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9]。

其次是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包括“以预算为核心,费用控制为主线”全面预算管理构架建设。整合对接协同办公、财务、人事、科研、资产、成本等系统,涉及预算、采购、收支、资产、基建、合同等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推动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预算全过程实时控制体系。还包括预算费控系统建设。预算费控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医院内部基于财务核算要求的ERP系统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使医院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建设进程开始起步,也为之后构建业财融合的成本核算体系,推动医院“三重一大”按规定程序执行并公开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自2014年至今,上海十院全面预算在申康院长绩效考核中都为A级。

2.5 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

在引进和改造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时,应注意保护校外课程的“知识产权”。为了保障国家课程教学和科研正常开展,我国《著作权法(2010修正)》第“二十二条”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虽然《著作权法(2010修正)》第“二十二条”为教师引进和改造校外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引用该条“正当使用”条款时,还需要用“四因素分析法”判断是否适用:即要看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作品本身性质和特点、使用多寡和传播数量,以及使用后对版权所有者利益的影响[10],如果超出了以上的范围,则必须征得校外课程著作权所有者的授权同意。

3 高职课程资源引进和改造路径

高职课资源程较大规模引进方式目前主要有3种:课程联盟资源共享模式、超星课程示范包模式和智慧职教课程自主构建模式,3种模式各优缺点,需要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个模式或者组合模式,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结合本校的培养定位、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教学实施条件等因素,对引进的校外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改造,让校外课程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发挥其效果。

3.1 引进路径

目前,除了教师个人零散自发的引进一些课程资源外,较大规模且常见的高职校外课程资源引进和应用模式主要有3种。

3.1.1 课程联盟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部分高校通过组建课程联盟,共享课程资源,主要包括2种方式。

1)第1种方式。“课程互认,资源共享”,即本校教师通过加入校外MOOC课程教师团队,以团队教师身份共享校外课程资源。该种方式下,本校教师未参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只是以教师团队成员身份使用该MOOC课程资源开设专门针对本校学生的SPOC课程,本校教师并不能对MOOC课程资源章节、内容进行编辑,该模式适合于相同类型同一层次课程标准较为统一的高职院校课程。优点是:资源引进成本低;各校SPOC课程产生的数据都会累计到该校外MOOC课程上面,MOOC课程所在学校和教师团队愿意借助这种方式推广自己的课程,积极性较高;已征得MOOC课程教师团队授权同意,不存在知识产权的争议。缺点是:资源的章节、内容不能进行编辑,难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校本化”改造;部分学校教师未参与到课程资源建设,只是单纯的应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学,一方面影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实施,另一方面,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未得到相应的锻炼提升。

2)第2种方式。“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即跨校课程团队共建课程,本校教师共享课程内所有其他校外课程资源。跨校教师团队,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的方式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专门针对本校学生的SPOC课程,本校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课程的课程资源,搭建符合本校需求的课程结构,该模式适合相同类型同一层次课程标准较为统一的高职院校课程。优点是:共建资源质量较高;资源标准比较统一,有利于跨校课程的互选互认;可以根据本校需求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自主搭建课程建设,课程更加符合本校教学实际;本校教师与校外教师团队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存在知识产权的争议。缺点是:跨校共建课程难度较大,课程标准难以统一;对于校外颗粒化课程资源,尤其是视频、动画等形式的资源改造较为困难。

3.1.2 课程示范包模式

该模式是由超星公司开发,一些高层次高质量课程向超星泛雅平台授权共享自己的课程资源,其他学校教师可以在该示范课程的基础创建本校的SPOC课程,并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对示范课程结构进行增减,对试题、案例资源、PPT等课程内容进行修改,还可以补充校内外其他课程资源,该模式适合在超星平台上建课且已有同类相似共享资源的课程。该模式的优点是:示范课程是超星公司精选的省级、国家级高质量课程,在此基础上建设校本SPOC,课程质量高;课程建设成本较低;课程的本土化改造空间较大,更加适合本校教学。缺点是:课程部分资源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水印标记,知识产权保护较为困难;示范课程本身资源建设成本比较高,且在在示范课程基础上创建的各校SPOC课程产生的各种教学数据并不会累积到示范课程上面,部分高质量课程教师团队示范共享的意愿并不高;超星泛雅平台上共享的示范课程数量总体偏少;SPOC课程搭建和后续的教学只能在超星泛雅平台上开展。

3.1.3 课程自主构建模式

该模式由智慧职教平台开发,一些省级、国家级专业资源库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将课程资源授权给该平台,在该平台注册的教师可以免费使用该平台上的资源,并根据本校情况自主创建针对本校学生的SPOC课程,同时可以对引进的资源进行删减、重组和修改,且可以补充平台外的课程资源。该模式适合在该平台上建设的课程。该模式的优点是:借助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资源质量较高;课程建设成本较低;既可以直接完整的引用校外课程资源,也可以在校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增减、重组和修改,课程的本土化改造空间较高;校外资源免费共享,不存在知识产权的争议。缺点是:SPOC课程搭建及后续教学只能依托该平台上进行。

3.2 “校本化”改造路径

校外课程资源的引进和使用,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分析校外资源优劣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本校的培养定位、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教学实施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的改造。校外课程资源“校本化”改造遵循着“资源分析”—“改造实施”—“评价完善”的一般路径。

3.2.1 资源分析,确定引进资源改造的内容和方式

资源分析,是对引进的校外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前提,也是确定校外课程资源改造内容的重要依据。资源分析主要是对引进资源的内容、形式的分析,以及在本校开展教学的保障条件分析,其中课程资源内容分析主要分析引进课程资源内容是否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组织,课程资源对专业岗位能力的支撑情况,课程资源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情况,课程资源是否是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课程资源与本校培养定位、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的适切性情况;引进课程资源形式分析主要是对资源呈现形式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对资源媒介形式的分析(文字、图片、PPT、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形式)、资源教学形式的分析(试题、案例、拓展资源、教师单人讲解、教师双人讲解等形式);校外课程资源在在本校开展教学的保障性条件分析,主要分析师资情况、实训条件(含实训场地和设备)、校企合作等保障性条件对校外课程开展支撑保障情况的分析。

引进课程资源分析之后,课程团队就可以确定校外课程资源改造的方式。主要改造方式包括:1)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如引进的部分课程资源不是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或者规范,就可以直接剔除该部分内容,保留其他内容;2)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如部分引进的课程资源并未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组织,可以对其结构进行改造,转化为“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结构;3)对课程资源的形式进行转化。如引进部分资源主要是文字、图表的形式,不够形象直观,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转化为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4)对课程内容的难度进行调整。如果引进的校外部分资源学习难度较大,与本校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不相符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降低难度。对校外资源改造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3.2.2 组建团队,对引进资源实施改造

组建专业化团队,合理的搭配团队成员,并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是高职校外课程资源改造质量和效率的保证。专业课程团队通常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资源制作的公司技术人员、课程建设专家四方组成,其中专业教师是校外课程资源改造的主体,资源制作的公司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课程专家主要是对课程资源引进和改造进行相应的指导,而企业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在课程团队中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通过企业专家一方面获取目前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等元素,并将这些企业资源纳入到课程中来,形成新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对改造后校外课程资源的评价作用。团队中四方成员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各司其职,保障引进课程资源的改造质量,也为后续的管理、维护以及教学实施提供支撑,推动了课程资源的持续建设和应用。

3.2.3 资源评价,对改造后的校外课程资源进行修改完善

校外课程资源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改造后的资源进行评价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团队自评、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的评价,评价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接受课程教学实践的检验,并根据课程教学的反馈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

高职校外课程资源引进、改造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开放、循环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决定了要不断地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同时要对引进的优质校外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改造,改造后的课程资源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反馈中不断的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校本资源高职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