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分工协作视角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2020-03-14王姗珊王敬艳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分模块化课程体系

王姗珊,王敬艳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0 研究背景

“一带一路”和 “中国制造 2025” 政策都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精准扶贫等发展战略的积极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截至2020年10月份统计数据,高职教育招生规模达到高校招生数的 50%,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历史性贡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意见部署,有力保障了高职教育特别是装备制造类行业高职教育的发展[2]。

吉林省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复兴号”高铁基地,打造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3]。长春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的战略部署,将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全力打造100个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型项目,计划到2021年,长春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 350亿元,未来轨道交通类人才缺口达5万人。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实施,要求专业群跨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三教”改革。针对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学标准落后于行业企业生产标准,课程内容落后于一线技术,师资队伍落后于行业发展,高职院校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推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4]。

1 教学模式研究基础与现状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类专业群为吉林省“双高”专业群,主要包括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为国家示范校骨干建设专业,国家级专业示范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均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智能制造专业群目前共有专任教师34名,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占65%,高级技能以上资格占80%,双师比例达到95%。 其中长白山技能名师6人(客座3人),吉林省技术能手3人,吉林省劳动模范1人,长春工匠8人,成立6个省级技能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大师工作室。 专业群兼职教师库有兼职导师78名,由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现场工程师、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三类人员组成。兼职导师分别参与专业群建设指导、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及课程教学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群一直致力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中车长客股份、一汽解放、海尔集团、华中数控等20余家高端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定向式”“通用式”3种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培养模式需求,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5]。

针对这种情况,智能制造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职业导向、课证融通、双线交织”模块化课程体系。智能制造专业群紧紧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岗位群和业务链,以学生为中心,以“1+X”证书和“专业群学分制”为导向,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依托,以符合专业群“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售后维修”的关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参照智能制造行业职业标准,构建并实施“职业导向、课证融通、双线交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智能制造专业群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整合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搭建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并将思政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技能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融入职业资格体系,构建专业群模块核心课程群,含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学生根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学校依据学生研修的主要课程学分,颁发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系统设计拓展课程模块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将中车长客股份常用的水刀加工、五轴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内容,将产品设计、生产项目、工艺改造、设备改造与维修等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纳入课程体系[6]。

2 教学模式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协调,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赖以生存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数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具体落实的可操作双主体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向上成长的机制受阻;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共识没有完全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和社会公众心理之间存在反差,“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本文通过专业群与行业高端企业深度对接,共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直接对接岗位需求,解决学生技能培养滞后于企业技术需求的矛盾,实现专业高水平发展,人才高质量培养,学生在高端岗位就业。同时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分工协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互兼互聘,专业群新老教师共同提升,建设一支有影响力的“双师型”团队。

3 主要研究内容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架构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专业群对标国家智能制造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体系构建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依托各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设置课程,以高于国家考核要求的标准开展实践训练。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用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转换对应课程学分。同时专业群对标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建成可持续更新的协同开放、整合共享、统一规划、服务区域经济的资源库。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并将现有教学资源整合,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设成包含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课件、动画、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等资源,为师生提供“学练考评”一体化的“个性模块”学习提供支撑。

3.1.2 打造分工协作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任建设委员会专家和教师,围绕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产业,构建教学创新团队,基于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群内不同课程组特点,公共课程组教学创新团队主要面向专业群内公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各专业核心课程组教学创新团队主要对接产业链关键岗位,形成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方式。同时专业群及时跟踪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企业调研及产业转型的关键技术,每年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微调;根据行业产业发展报告,每年3月份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预见性调整,从而建立专业群精准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3.1.3 建立学分改革的认证体系

专业群构建学分改革的综合认证体系,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系列“X 模块”课程教学项目,将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与证书评价标准有机统一,实现课程考试和证书评价同步;制定学分认证、积累、转换规则,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将学生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当其进入本专业群专业学习时可以兑换学分,免修对应“X 模块”课程,实现活模块式教学与人才差异式培养。

3.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1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以提升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适应性为宗旨,深入企业调研,紧跟产业发展,完善“课证融合、双线融通”的职业基本素养体系,构建“共享+核心+拓展+证书”的专业课程模块,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3.2.2 根据专兼职教师专长,搭建互兼互聘平台

专任教师和兼职导师分工协作,兼职教师负责提供生产一线项目、载体、工艺、技术等,专职教师负责教学前资源整合、课前资料准备、日常教学等。专兼职教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完成课程教学、生产培训、技术研发、课程开发、标准制定、资源建设等工作,真正实现分工协作、共同提高。

3.2.3 根据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组建模块课程教学团队

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需求,考虑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考虑团队的优化发展,按照专任教师的研究方向与专长,组建模块课程的教学团队,每位老师负责相应模块子任务,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实现教学效果提升。

3.2.4 根据学生需求,实施个性化育人制度

将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按照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核心模块设置,其中专业核心模块分为几个培养方向,每个不同的核心模块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能力,对应不同的X证书能力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模块,制定学分认定机制,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提高模块化教学效果,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激发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4 教学模式研究的创新点

4.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专兼职教师互兼互聘

专业群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产业高端、高端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商共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产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师,分工协作,扩充企业和学校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的“双导师”团队,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标准共研、成果互转”的长效育人机制。

4.2 搭建学分银行,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

专业群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学分认定机制,搭建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针对不同对象学习需求,专业群全面实施选课制度,强化双导师教学团队在学业指导中的作用;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开发建设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创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学习管理制度,促进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实现随时、泛在学习,全程、全方位的即时指导,满足不同对象、不同方式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

4.3 选择优势专业方向,探索1+X试点制度

专业群率先在先进制造技术、数控设备维修与调试、3D 打印等专业方向,开展实施“1+X”证书试点,将基于生产实际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展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将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结合,促进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4.4 依托企业,共建实习实训研发平台

专业群依托长春市新金享冷弯型钢有限公司省级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双方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企业投入5 000m2厂房,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3 000万元教学与生产设备;学校分2期投入1 700万元,第1期投入550万元,满足生产、研发和教学需要。学校根据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为学生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模式研究思路

专业群根据产业技术发展,按照类型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伴随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修订完善课程模块及模块子任务,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专业群通过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深化现代学徒制和学分制改革、推行“1+X”证书制度,拉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让学生学会做事,同时通过建立并完善配套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等实施办法,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落实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健全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等,持续改进,全方位保障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7]。

6 教学模式研究机制保障

6.1 研究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

学院被吉林省推荐为双高建设学校,根据“双高建设方案”,未来3年,学院将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大力支持“三教”改革,积极推行实施“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模块化教学制度等发展战略,给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8]。

6.2 校企共建定向培养班有利于模块化课程实施

专业群于2018年12月,与17家行业领先企业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的协议,成立“解放班”“中船班”“海尔班”“艾卡曼班”4个定向培养班,按照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开发企业实践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7 预期成效

专业群通过分工协作的教师团队建设,“职业导向、课证融通、双线交织”的“超市型”课程体系建设和 “X”证书认证体系的建设,达成具有生产一线现场感的“能力包”式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资源、“X”证书的教学资源,接轨市场、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同步建设校企共同开发的“内容活页+功能插页”的新形态教材。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全部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核心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利用VR/AR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群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学分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块化住宅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分美食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