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着力建设交通强国
——全国首届“两路”精神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2020-03-14邓群刚

高校社科动态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藏公路弘扬交通

邓群刚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一边进军,一边筑路”的伟大号召下,由10多万军民组成的筑路大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在号称“人类生命奇迹”的“世界屋脊”上开凿出了一条人间天路——川藏、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2014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所做的重要批示中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是“两路”精神的首次提出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高度凝练概括。并且强调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为进一步研究挖掘、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深入推进“交通强国”战略,由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重庆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两路”精神理论研讨会于2018年12月1日在重庆交通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征集到24篇学术论文,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中央党校教授王伟、川藏公路原修筑司令部政委穰明德家属等交通部、部队、高校、交通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川藏、青藏公路建设者亲属等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议程主要分领导致辞讲话、主旨报告、主旨发言和座谈交流四个阶段进行,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一、关于“两路”精神的历史渊源

“两路”精神是在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与养护过程中形成的。在唐伯明所做的《川藏公路的历史探究与时代价值》的主旨报告中,对川藏公路的修建过程进行了历史探究,再现了川藏公路筑路历程中“环境极其艰险、交通极其落后、生活极其艰苦、施工极其艰难”的历史场景以及筑路先辈们“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用鲜血和生命孕育、铸就和锻造的“两路”精神。

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即是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于1951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创办的。李天安在发言中通过追溯重庆交通大学建校历史,论证了重庆交通大学的大学精神“铺路石”精神与“两路”精神之间的关联,认为重庆交通大学的“铺路石精神”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成为了全体交大人共同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内核,而重庆交大人也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

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勃、唐伯明合撰的《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与川藏公路修建始末》一文通过对毛泽东在康藏公路的筹划、建设初期、筑路期间、通车昌都、昌都至拉萨的路线选择等川藏公路修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谋略和决策的梳理后认为,毛泽东的谋略与决策不仅保障了康藏公路的建成通车,还对经营西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庆交通大学首任校长穰明德曾于1951年担任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尚婷、唐伯明合撰的《两路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川藏公路政委穰明德》一文通过对穰明德在川藏公路修建过程中所做贡献的梳理后认为,他是“两路”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在60多年后的今天,穰明德身上所体现的这种顽强拼搏的“两路”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川藏、青藏公路所经之地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其顺利通车离不开科研部门和技术人员的鼎力支持。裴岷山的《公规院与川藏公路及“两路”精神》一文通过回顾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简称“公规院”)与川藏公路的历史渊源,指出公规院的诞生与川藏公路的修建密不可分,公规院的历史与川藏公路紧密相连。由此而生的“两路”精神也成为始终指引公规院发展的巨大精神宝库。也有学者通过对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与青藏公路的历史与人物的梳理,回溯了中交一公院与青藏公路的不解之缘,论证了该院三代人的天路坚守,指出初心是修筑天路的梦想、坚守是代代相传的誓言、创新是血液流淌的基因。

杨忠胜撰写的《弘扬“两路”精神,让世界更通畅》一文通过对中交二公院与川藏公路关联的梳理认为,“两路”精神起源于川藏、青藏公路的勘设、筑路之中,发展于西藏60多年的交通建设之中,丰富于新时代的交通强国之路中,指引着交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二、关于“两路”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在习总书记为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所做的重要批示中将“两路”精神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24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王戎、庞跃辉提交的《“两路”精神的内涵特质》一文通过对“两路”精神的内涵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后认为,“两路”精神是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的统一、是拼搏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国防安全与民族团结的统一、是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新时代大力弘扬和践行“两路”精神,对于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小明在其所作的题为《深入践行弘扬“两路”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新局面》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路”精神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所体现的人民情怀、精神力量,以及对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关心和期盼,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刻理解把握“两路”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典型示范和实践养成,围绕“学习认识到位、理解挖掘到位、阐释传播到位、践行落实到位”的目标,进一步把“两路”精神践行好、弘扬好、传承好。

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大家庭中的一名新成员,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两路”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伟在题为《“两路”精神的红色基因》的主旨报告中论证了“两路”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关联,指出“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序列上的重要一环,要传承“两路”精神红色基因就需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需要永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投身于伟大实践、需要植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与其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不同,“两路”精神具有鲜明的交通行业特色。李晓峰在其所做的题为《“交通强国”视角下的“两路”精神》主旨报告中通过对“两路”精神与交通精神之间关联的考察后认为,“两路”精神是交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路”精神作为交通精神的典型代表,与行业其他精神一起构成了交通精神的完整体系;交通精神也在“两路”精神中不断凝练、不断提升。建设交通强国对交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精神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充分体现着时代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三、关于“两路”精神的学习践行

“两路”精神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中国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的新成员,与交通类高校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何挖掘“两路”精神在交通类高校的育人功能便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如何把“两路”精神贯彻到思政课堂方面,在马晓雪所做的《突出“三教”要素,打造“四维”课堂,做好“两路”精神理论教育融入课堂工作》的主旨报告中,对如何把“两路”精神理论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即突出“三教”要素,打造“四维”课堂: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两路”精神理论教育融入课堂提供根本遵循;二是建强教师队伍,为“两路”精神理论教育融入课堂提供智力支撑;三是提升教材质量,为“两路”精神理论教育融入课堂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创新课程体系,为“两路”精神理论教育融入课堂提供丰富载体。

在如何把“两路”精神融入交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白雪妮的《“两路”精神在交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一文对“两路”精神在交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石加友教授的《论交通类高校大学生弘扬“两路”精神的着力点》一文对交通类高校大学生弘扬“两路”精神的着力点进行了阐释;郑州大学博士生罗婷的《“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一文对“两路”精神如何融入交通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探究;徐洁、吴莉合撰的《“两路”精神视域下高校育人文化实践与探索》一文则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对交通类高校如何弘扬传承“两路”精神,形成富有交通特色的“两路”精神育人文化进行了探索。

四、关于“两路”精神的时代价值

“军民一家”是“两路”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李玲玲的《“两路”精神在新时代助推军民融合实践中的价值分析》一文对“两路”精神在新时代助推军民融合实践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大力挖掘“两路”精神的当代价值,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将其应用于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事业的伟大实践,以助推新时代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李绍峰、潘均合撰的《青藏高原官兵如何用“两路”精神践行新时代强军目标》一文则对青藏高原官兵如何用“两路”精神践行新时代强军目标进行了阐述。

民族团结也是“两路”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苗国厚的《论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价值》一文则通过对民族团结与川藏、青藏公路建设之间双向互动的关联的考察后指出,民族团结既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的重要前提,又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的红利彰显。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川藏、青藏“两路”精神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价值。

“两路”精神既富交通特色,又与其它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龚炜的《“两路”精神对当代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启示》一文认为“两路”精神中攻坚克难的决胜信念、坚决听从党指挥的政治纪律意识、执政为民增进民生福祉的理念、无畏与科学结合的精神,对当今扶贫攻坚战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两路”精神必将鼓舞和感召着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胜利。

五、关于“两路”精神的传承弘扬

平台建设是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载体。川藏公路馆的建设,是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展示平台。来自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刘晓燕在其所作的题为《川藏公路馆方案研究》的主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川藏公路馆的建设背景、重要意义、深远影响及长远规划,讲述了“G318飞仙关索桥、梅岭道班”等川藏公路沿线历史遗迹调研、拟纳入展陈内容商榷现状,分析了川藏公路馆布馆位置、主-分馆设置原由、多元馆藏打造等目标。希望该馆逐步成为集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宣传教育、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公路交通文化主题展馆,发挥弘扬传承“两路”精神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如何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也成为学者热议的话题。袁飞云、段鋆合撰的《两路精神的传承与实践》一文对四川藏区高速公路建设者如何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两路”精神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四川藏区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得益于“两路”精神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应继续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把“两路”精神作为建造超级工程、建成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高速公路的精神力量,融化为推进藏区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转化为建设交通强省、交通强国的重要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六、关于“两路”精神的宣传传播

报纸是重要的宣传媒介,不同时代是如何宣传弘扬“两路”的?李红秀的《〈人民日报〉的“两路”报道(1952-2018)的话语变迁》一文以《人民日报》所有提及“两路”的图文内容为研究对象,基于批判话语分析(CDA)的理论视角,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给予了回答。在这篇论文中不仅追溯了“两路”报道文本数量、文本版面、文本类型、关键词与情感态度的历史变迁趋势, 而且分析了“两路”报道话语实践中“国家重视”“工程建设”“人民欢庆”“英雄赞歌”“公路作用”“改建整治”六大框架及其竞争;探讨了“两路”报道话语变迁背后的意识形态变化。

传播红色精神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郑涛、姜云艳合撰的《红色精神传播视域下川藏公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一文认为,川藏公路自身及沿线区域富含红色文化资源。“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对其充分宣传和合理利用。川藏公路文化旅游发展在传播红色精神过程中要重视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提升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在具体传播的路径上,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作用,也要将旅游购物品这一载体的功能发挥好。

结语

总之,此次理论研讨会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8月6日为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所做的重要批示中提出的“两路”精神,与会学者们不仅交流探讨了“两路”精神的历史源头、内涵特质,而且深入挖掘了“两路”精神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践行、理论阐释、宣传弘扬“两路”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者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路”精神的学习践行、理论研究、宣传弘扬工作,真正做到学习认识到位、理解挖掘到位、阐释传播到位、践行落实到位,为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青藏公路弘扬交通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繁忙的交通
藏羚羊如何安全“过公路”
青藏公路旅游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思考
小小交通劝导员
群众路线下的“两路”精神分析——基于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设的认知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阅读理解三则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