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gAb变化趋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0-03-13汪兰英李芳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5期
关键词:牡丹江标志物血清

汪兰英,秦 恺,李芳巍

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核医学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甲状腺癌作为内分泌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内分泌系统肿瘤的90%,其中70%~75%的组织学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PTC恶性程度低,整体预后较好,术后无复发转移的患者生存期不会受到影响。甲状腺球蛋白(Tg)是甲状腺滤泡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是目前PTC治疗后随访的主要血清标志物[2-3]。当患者血清中存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时,由于抗原抗体反应会导致所测得的Tg水平不能代表血清中真正的Tg水平[4],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来预测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本研究通过检测PTC伴转移患者治疗前后TgAb水平的变化来探讨TgAb变化趋势与PTC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PTC伴转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将其分为无效组(30例) 和有效组(54例)。无效组中女25例,男5例;年龄 18~65岁,平均(45.63±4.17)岁。有效组中女48例,男6例;年龄23~65岁,平均(44.91±2.58)岁。纳入标准:(1)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并具备治疗后12个月内的复查资料,包括131I全身显像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清学检测结果;(2)病理诊断为PTC且伴转移;(3)治疗方式为“三合一”疗法[手术治疗+131I治疗+促甲状腺素(TSH)抑制治疗];(4)年龄18~65岁;(5)本研究经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2)同时患有PTC以外的其他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3)妊娠、哺乳期女性;(4)随访中发生严重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131I治疗 手术后1个月,患者未服用或者停止服用甲状腺素类药物,并禁止使用碘剂。待TSH>30 mU/L时,于131I治疗前1 d完成TgAb 等实验室检查,并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术后残余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行胸部X线片或CT扫描观察是否合并肺部转移,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计算第1次131I治疗剂量。PTC转移患者131I治疗剂量一般为150~200 mCi不等,根据PTC转移情况合理选择131I治疗剂量。131I治疗后1周行全身显像观察治疗效果。131I治疗半年后,于复查前28 d停用甲状腺素类药物并严格禁碘饮食。如复查时发现肿瘤残余或转移应再次行131I治疗[5-6]。

1.2.2血清TgAb水平检测 检测仪器为Beckman Coulter仪器及其配套试剂,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前停止服用甲状腺素类药物,待血清TSH>30 mU/L时检测血清TgAb水平。131I治疗前后血清TgAb的检测时间分别为131I治疗前、131I首次治疗12个月后。

1.2.3疗效判定 根据实体肿瘤WHO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后研究对象进行评估。有效: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转移灶与治疗前相比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全身显像检查证实转移灶摄碘消失或降低;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原转移灶有增加或扩大,或者有新的转移灶形成[7]。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Ab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g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无效组患者血清TgAb水平高于有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TgA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Tg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有效组5445.21±5.2427.10±4.01*无效组3041.24±8.7950.49±8.02t0.84-5.81P>0.05<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TgAb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有效组治疗12个月后有43例(79.63%)患者血清TgAb水平下降,无效组仅9例(30.00%)患者TgAb水平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gAb水平变化情况比较[n(%)]

3 讨 论

PTC恶性程度较低,对于伴有转移的PTC患者目前通用的治疗方法为先手术治疗,后再行放射性治疗及TSH抑制治疗[8]。预后的好坏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故PTC患者早期预测复发或转移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评价PTC术后复发、转移常用方法为超声显像,但超声显像对于微小转移灶显示灵敏度较低。131I全身显像也可用于PTC术后复查,但有研究证实这类检查可能会影响病灶对131I的摄取能力从而降低放射性核素对复发转移灶的治疗效果。Tg可以早期识别肿瘤的远处转移,但TgAb阳性会使现有的检测技术无法准确检测血清中真实的Tg水平[9-10]。

TgAb是一种免疫因子,是由抗原Tg刺激产生,通常情况下,Tg从甲状腺滤泡细胞溢出,进入血液后刺激自身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般人体内抗体的变化会随抗原的波动而改变,PTC患者治疗后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缺失及破坏, Tg生成减少或不生成,其血清水平会渐渐降低直至检测不出,同时,随着抗原Tg水平的下降或消失,血清TgAb水平也相应下降或消失[11]。有研究发现,如果完全去除Tg的来源,TgAb的水平会在6~12个月恢复至正常[12]。基于这一理论,一些学者认为,TgAb 可以作为PTC的肿瘤标志物,也可以作为PTC复发的初始标志物[13-14]。黄雪梅等[15]认为,TgAb 随时间的改变能够反映肿瘤治疗后的病情转归情况,治疗后TgAb水平逐渐下降往往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相反,TgAb水平逐渐升高则可能提示PTC治疗无效。

本研究的84例PTC患者均在治疗后随访超过12个月,动态观察TgAb水平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预后情况。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后无效组患者血清TgAb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TgA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Tg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TgAb水平下降可能提示治疗有效,病灶减小或消失。此外,有效组治疗12个月后有43例(79.63%)患者血清TgAb水平下降,无效组仅9例(30.00%)患者存在TgAb水平下降。说明TgAb水平变化可能与PCT治疗是否有效有关,TgAb水平下降可能提示治疗有效,患者预后良好,而TgAb水平未降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患者预后不佳。

综上所述,TgAb水平变化可能与PCT治疗是否有效相关,动态监测TgAb水平变化可为PTC患者临床预后提供预测依据。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患者选择可能存在偏倚等问题,TgAb的变化趋势与PTC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仍需周期更长的大样本量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牡丹江标志物血清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