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导向教育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适应性研究

2020-03-11曹乃志

甘肃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导向成果院校

曹乃志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1 成果导向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简称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英文缩写)。它是由北美学者斯派蒂(Spady W.D.)在其著作《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中首次提出,并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1]”自20世纪80、90年代推广以来,已成为西方教育界的流行术语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并受到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重视[2]。

国内教育界对成果导向教育也称“目标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或“能力导向教育”,其理念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鼓励全体学生成功,并以持续改进为重点。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上,它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它强调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学和课程设计都必须围绕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成果(即预期培养目标)。预期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成就的总体描述,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是描绘并要建立的一个学习成果,这个成果不但清晰的勾勒出了学生要获得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职业素养等必备内容,更是构建和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实践上是一种注重教育产出的教育模式。成果导向教育中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内外需求,培养目标要与内外需求相适应,也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3]。

2 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文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职院校建设 “竞争”的格局,已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建设,从院校建设转为专业建设,从经验引领转为理论引领,从国内领先转向国际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相关规则的研究与制定中,开发对应国际标准与规则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扩大国际话语权。教育部在2015年6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任务要求。高职教育顺应“成果导向,多元评估,持续改进”理念,加快内涵发展,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4]。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适应当前我国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必须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8年2月,教育部在印发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中又指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各地要积极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院校。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和扩大就业创业的新形势下,为实施国际战略,国务院2019年1月24日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这份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明确了要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普遍做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其根本指向就是提升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两部委于2019年4月1日发布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 (“双高计划”)建设工作,目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进行前行探索,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3 成果导向教育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适应性

我国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怎样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教育教学质量不但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前提,更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国内高职教育一直进行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

3.1 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到2035年,我国一批高职院校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5]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与不满足“有学上”的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优质、多层、多样”的需求与职业教育“不强、不活、不优”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6],高职院校的竞争环境愈加激烈,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问题逐步显现,人才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改革重点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成果导向教育正符合这一改革方向。

从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的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提出的高职教育要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在“十二五”建设期间的办学基本原则与成果导向教育也是相适应的。

仅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多次就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印发文件,提出措施,指出要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对接市场需求,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3.2 成果导向教育的目标

成果导向教育的精髓是“学生中心,成果导向,鼓励成功,反向设计,持续改进”。从学生本身来看,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从外在需求和社会责任看,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的教育模式始终是务实和现实的。所以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大趋势。

成果导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果为导向和以持续改进为重点这二方面核心要素都体现了所有一切人才培养工作都要围绕全体学生的培养,考虑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全体学生获取未来生活工作的能力并达到符合内外需求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用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倒逼院校自身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应用成果导向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也更有利于当前国家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双高计划”)院校的建设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成果导向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一个成熟的教育理论,完全可以指导我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7],它不仅为我国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工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成果导向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意义重大。成果导向教育无疑与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正相关的,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的教育模式终究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

猜你喜欢

导向成果院校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偏向”不是好导向
验收成果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