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演变研究

2020-03-11陈定国

甘肃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温饱低收入贫困人口

陈定国

(甘肃省通渭县委党校,甘肃 通渭 743300)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全人类的最大梦想。全面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

建国以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贫困发生的特征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标准和帮扶政策,不断完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扶贫开发之路。

1 不断调整贫困标准,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贫困标准又称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维持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国际上通常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因此扶贫标准是动态的,是根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不断调整变化的。

1)10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贫困面积大,我国的扶贫方式主要是国家救济式,谁困住了就救济谁,没有设定统一的扶贫标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当时确定的国家绝对贫困标准是100元,在此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达到2.5亿,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0.7%,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1/4[1]。此后,每年我国的贫困标准都根据国民经济增长、物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作动态调整。

2)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效实施,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1985年,国家将绝对贫困标准上调到206元。这个标准比1978年100元的标准提高了106%。在此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25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

198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1993年,根据当时35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750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3%。

3)44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1994年,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决定将绝对贫困标准上调到440元。这个标准比1985年206元的标准提高了113.6%,比1993年350元的标准提高了25.7%。由于贫困标准上调,我国贫困人口超过了8000万,贫困发生率上升到6.8%。

1994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集中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对特别贫困地区实施了为期7年的综合性扶贫开发。2000年底,根据当时625元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209万,贫困发生率为3.4%。

4)865元的低收入扶贫标准。2000年,我国在原来绝对贫困标准625元的基础上,又制定了865元的低收入标准,低收入标准在2001年时调整为872元。这个标准比1994年44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提高了98.2%,比2000年625元的绝对贫困标准提高了39.5%。由此,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又增加到90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上升到9.8%,大部分低收入人群享受到了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

2001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对我国新世纪前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作了系统安排。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10年,根据当时1274元的扶贫标准(我国在2008年以前有两个贫困标准,一个是1985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此标准随物价上涨和消费指数的变化而不断做动态调整,到2007年时上调到785元。另一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底上调到1067元。2008年,两个标准合二为一,统一将低收入标准1067元作为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在2010年时上调到1274元),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8%。

5)2300元的扶贫标准。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提高扶贫开发质量,2011年11月,为进一步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国务院决定将国家扶贫标准上调到2300元,这个标准是2001年872元扶贫标准的2.64倍,比2010年1274元的标准提高了80%。新标准下,2010年全国贫困人口数量达到1.28亿人,贫困发生率上升为13.4%,广大低收入人群享受到了国家扶贫优惠政策。

根据现行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 (2010年不变价),在2019年,我国的扶贫标准为3747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到2020年,我国的扶贫标准为4000元。这个扶贫标准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40倍。

国家扶贫标准从100元上调到4000元,表明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成就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明显。30多次微调和4次大幅度上调,说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断作战略调整。每一阶段扶贫标准的大幅度上调,都意味着这一历史时期更多的低收入人群被纳入帮扶对象,享受到了国家扶贫开发优惠政策。

2 逐步提升扶贫目标,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扶贫目标是扶贫开发工作追求的标准,决定着扶贫开发的方向。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扶贫开发目标也在逐步提升。

1)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目标主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一时期,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成就突出,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缓慢,广大人民群众仍然缺衣少食,住房简陋,没有摆脱贫困。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二步走发展战略(1990解决温饱、20世纪末达到小康、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二步走发展战略相对应,1990年前,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结合国家第一步发展战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给农户,赋予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多劳可以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积极主动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村、特别是自然禀赋相对较差的地区逐渐成为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短板。由此,对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实施大力帮扶,显得尤为必要。为更好地推进农村扶贫开发,1986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集中力量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改变贫困地区农村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成功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标,总体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广大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特别是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中西部地区还有大量农民没有解决温饱,生活困难。

2)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结合国家第二步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世纪末,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关于小康,邓小平讲,“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了”。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总结以往扶贫经验的的基础上,出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集中多方力量,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在社会各界的综合发力下,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面大为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世纪末,我国成功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国家总体进入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如期实现。但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仍有大批人民增收困难,生活水平不高。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世纪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结合国家新发展战略,在建党100年时,实现“两不愁、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而易见,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农村是短板,贫困地区是最大短板。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先后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分阶段对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有效扭转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实现“两不愁、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念,增强对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根据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基本方略,我国贫困人口迅速减少,脱贫攻坚取得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3 着力整合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扶贫开发是全人类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贡献智慧。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和爬坡阶段,综合国力不强,全国劳动人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为解决温饱问题努力奋斗。与城市发展相对应,广大农村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这一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部门督办。扶贫方式相对单一,力量分散,形式粗放,政策支持有限。

1990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问题逐步凸显。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国家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为此,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实施大规模、综合性的开发式扶贫。

1)扶贫对象更加精准。国家在中西部自然禀赋相对较差的地区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592个国定贫困县,15万个贫困村,大力推进重点扶贫开发,力求让扶贫项目落实到村、实施到户、惠及到人。

2)扶贫政策更加系统。国家整合财政、交通、水利、电力、住建、农牧、教育、卫生等各大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相关扶贫开发优惠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扶贫领域形成系统性优惠政策倾斜。

3)扶贫力量更加集中。国家大力推动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着力倡导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东西部结对帮扶等行之有效的帮扶举措,集中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

4)扶贫责任更加明确。国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开发的责任制,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5)扶贫效果更可持续。国家在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均等化建设、可持续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提升贫困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工作,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推进“造血式”扶贫。

大规模、综合性的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展现的是党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扶贫开发手段更加丰富多元,更多低收入人群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猜你喜欢

温饱低收入贫困人口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蜘蛛(外一首)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隐形贫困人口
娶低收入老婆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