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监狱犯人的来信

2020-03-09庄艳

心理与健康 2020年1期
关键词:刘先生胜任咨询师

庄艳

初识死刑犯,恐惧又好奇

凡是相遇,皆是有缘

收到信的时候很开心,这年头能够有个纸质的信件很是稀罕呢,打开来看见最初两行字的时候,我却很惶恐,“故意杀人罪”“死刑”“死缓”这些字眼,让我联想起新闻联播和警匪片里的一些画面,胆战心惊,心里想:“他是要跟我谈论什么呢?”虽然经常接触需要心理援助的求助者,但这一类群体却是第一次遇到。遇到就是缘分,来了就去面对。

未知世界,充满恐惧

那是2019年2月发生的事情,读者刘先生从《心理与健康》2019年1月的文章《心理咨询关键是练好基本功—谈自我成长的实践与体会》中对于“内观禅修和密宗的修习法门”感兴趣,于是想请我教一教他,如何让内心平静,让生命在更宽的维度上更接近本源。

他很坦诚,也很尊敬,虚心请教,而我考虑再三,决定回信给他。尽管身边也有人说,“你小心点哦,别出狱了以后到单位来找你”。

我当然考虑过这一点,也有过一些后怕。

正当犹豫之时,我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了一位死缓刑满出狱的男性王先生,他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带着真诚和感动,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可以那么相信我,且不担心我的逃离和对他世俗的偏见,我也没有感觉到所谓的威胁和潜在的伤害。我听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感受到了一个人人性的彰显和升华(即使他犯过法)。

带着好奇,尝试进退

我觉得人在某些点上是共通的,就是渴望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并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高墙内的人,虽然做过恶,犯过错,但是人若能向善,向好,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不就是要撇开身份、地位、头衔等外在的“帽子”,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进行联结吗?不就是要中立地看待一个人吗?

带着一个专业工作者的精神,以及王先生的经历对我的启示,我开始尝试与刘先生联结,给他回信。如果感到恐惧和困难,我也可以随时停止信件往来。我是自由的。

再看死缓犯,感动又悲悯

在通信中,我征得刘先生的同意,他说“若是通信能给他人带来启发和指引,也乐意去分享”。

原来迷茫比死亡还难熬

“人活着的时候可能会轻易说一句话“大不了一死”,好像很痛快地就结束了,但是真正轮到面临死亡的时候,而且知道宣判死亡的日期又不执行的时候,漫长的等待,可以让人精神发疯,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死是什么感觉,死前一段时间该怎么过,死后家人怎么办等等,好多问题一股脑儿浮现出来,也许很多人生前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然而,在那样一个时间段里,每个人似乎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生命的哲学家。

可是,你这些问题还没有思考完整的时候,也许你又被宣告“死缓”了,突然间,你又不用马上死了,又可以活好多年了,这时候是不是会高兴呢?会庆祝呢?我们都以为会如此,然而并不都是如此。

很多没有想过的事情都来了,你不知道怎么面对,会产生惶恐和不安。你都没有想过未来好多年要在监牢里怎么活。因为生命不由你主宰了,自己不能随意去死,更不能马上去死,如果不去死,我能做什么?”

很多犯人不怕死,他们怕的是“生不如死”,迷茫和焦虑会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所措。

我们很多时候不理解,一个获得活命机会的人为什么会高兴不起来?

犯人死緩以后的监狱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否喜欢这样的生活?学点手艺?很枯燥,不喜欢;听点讲座?时间太短,不足以有针对性;什么都不会,能干什么呢?

对于人生,对于自我价值感,有严重的怀疑,不能胜任的“活着”,不如一刀两断的“死了”,对死缓犯人来说,如何对生命有主宰感,对生活有胜任感,或许是活下去的支撑点。对于死缓犯人最重要的心理辅导要点,或许即在于此—如何帮助其建立对生命的主宰感,对生活的胜任感?才不至于如此地茫然不知所措

临死前的终极思考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有些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死去,所以死亡来临的时候,显得局促不安、不能接受;有些人思考过死亡的问题,所以就会知道这条路的终点大家都一样,唯有不一样的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这段距离中所经历的体验和感受是如影随形的。

临了,我们都不会带走任何东西,包括金钱、房子和你所爱的人,我们能带着什么东西离开呢?有些人带着一身病痛离开的,有些人带着满脑子疑惑离开的,有些人带着很多内疚和自责离开的,有些人带着一生的成就和荣耀离开的,有些人带着满满的爱和安详离开的。

生命中一定有病痛、内疚、自责、疑惑、荣耀、喜悦、爱和安详,只是每个人的比例会有所不同,哪一个更多一点,你倾向于选择谁留在你的生命印痕中。

生命是有选择的,也是有规划的,更是有意义的,即便在最后临走的时候,也可以创造一个意义来荣耀生命。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想到这一点的话。

我们曾经都是迷途的羔羊

监狱里的犯人是犯了法,迷了心智,监狱外没有犯法的人,也有心智迷失的时候。没有必要歧视和躲避那些进了监狱的犯人向你敞开心灵的那一刻。

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是程度不同,每个人都会迷失,只是伤害不同。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比谁更高尚,谁比谁更伟大。歧视和鄙视是不可取的。

我并没有以一个咨询师的身份去好奇刘先生犯了什么罪,杀过什么人,为什么杀人,因为那是他的隐私,我们只是通信,不是正式的咨询,我选择尊重他情绪与表达的自由“流动”,他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

他告诉我很多监狱里的生活,曾经的病史以及帮助过他的狱友,这些都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信任了。咨询师不主动提以往的“罪行”,我觉得是比较安全和尊重的行为。

猜你喜欢

刘先生胜任咨询师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旧事
父子间的硝烟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同感的技术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心理咨询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