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雁穿梭织出30年锦绣时光

2020-03-09韩勋

金秋 2020年20期
关键词:韩老师眼角膜阜新

◎文/韩勋

1990年8月25日,鸿雁从西安起飞,给辽宁阜新捎去第一封信。

1991年7月,阜新矿业学院的韩莹老师与西安矿业学院的何德福老师结婚并调到西安,鸿雁完成使命,总共为双方传递书信900多封,堪称奇迹。掐指算算,一年时间里双方写了900多封信,平均到一天是多少封?两个人有多少话说不完。

韩老师1948年生于沈阳,长在北京,清华附中毕业。1968年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阜新矿业学院,毕业后留校。当年韩老师离异后,一个人带着儿子住在学校里。工作上干得风生水起,担任校报主编,心里也经常刻画将来要寻找的那个人的轮廓:最好能比我大几岁,让我有个依靠;他身体要好,能结伴走完人生的路;他可以脾气糟糕,但不能窝囊胆小;可以为工作不顾家,但不能无一技之长;他可以穷,但必须品端行方……

看出来韩老师是个思路缜密周全的人。问题是阜新与西安千里迢迢,她的心思如何能传到西安何德福心里。这就不得不承认世界原本是有“缘分”二字了。何德福早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安矿业学院,一直工作到退休。他先后担任教师、井巷教研室主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他的前妻因病去世后,也有热心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总觉得不大合适。他也在等一个人。

读者可能注意到本文多次提到“矿业学院”四个字,这四个字便是一段千里姻缘的伏笔了。何老师任西安矿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来就与阜新矿业学院的领导很熟悉。还有,韩莹的堂叔又是何老师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时的同班同学。还有,韩老师在阜新办校报,与西安矿院校报也有业务上的交流。还有……韩老师说还有三四条关系,种种因缘共同织出一条很长很粗的红线,红线两头,两个人心动了。第一封信是何老师写的,随信附上一张自己的近照。此后的900多封信里,两人从开始的客气试探到后来的无话不谈,内容包括生活环境、工作进程、家庭状况、社会活动、人事关系和种种人生体验。还有对重大社会问题及个人生活道路的讨论。结婚后,他们把这些信件装订成五册,命名为《两地书》。《两地书》忠实记录了这对夫妻之间感情发展最初也是最重要历程。往人海里看,这套5卷本100多万字的《两地书》是奇迹,是壮举。从人生看,《两地书》则奠定了两人婚姻坚实的思想基础。

结婚那年,何老师53岁,韩老师43岁。当时何老师两个儿子均参加工作,韩老师的儿子已考上了西安交大。韩老师调到西安矿业学院后,担任该院学报编辑,其后担任《科技人才市场》《技术与创新管理》主编。如今两人牵手三十多年,这个再婚的家庭又繁衍出三个小家庭。三个儿子学有所成事业有成;三个媳妇学有所长,贤惠持家,六个孙子孙女活泼聪慧,今年,他们喜添曾孙四世同堂了。

今年6月中旬,我去他们家采访,看见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尤其是何老师,82岁的年纪,眼明耳聪,行动自如。韩老师说,何老师身体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饭量好,消化好,一顿能吃一大碗芝麻酱凉面。老何是南方人,在苏州长大,如今在西安定居近60年,成为地地道道西安人。吃饭口味也是入乡随俗,日常喜欢吃的是葫芦头、羊肉泡、面条等。韩莹当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厨,两人什么合口做什么。我问他们请保姆了没有,答说雇了个钟点工,每周来一次。韩老师说,饭,我是一定要自己动手的,让保姆做,岂不是剥夺了我做饭的乐趣?

两人情投意合,生活便处处充满乐趣。何老师的日常活动是读书看报,电脑上打游戏。最近看的是法国小说《红与黑》。他的专用书架上,有整套的世界名著,大约有40本。韩老师爱好广泛,学钢琴,练瑜伽,爱游泳,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两人的共同活动是下楼散步、锻炼,有时候要从大雁塔北广场走到省射击场。路途虽说不近,一路说说笑笑自是乐在其中。

几年前家里装修新房,何老师提出“简捷、舒适、明亮、安全”八字方针后便甩手不管了。韩老师则拿出当年学工科的底子,自己测量、绘制装修图纸,做装修方案。我见到韩老师画的6张墙体改造图、水电施工图、地暖铺设图、家具摆放图、墙面门窗尺寸图等,猛一看还以为是哪项正式工程的设计图。设计图如此专业,装修出来的效果自然不差,舒适明亮又高洁雅致。是匠心?爱心?看过设计图纸之后一目了然。

退休以后的日子里,老两口没少携手外出旅游,足迹遍布国内的旅游佳地名胜古迹。还曾到欧洲、俄罗斯、亚洲周边国家转了好几圈。韩老师还独自去游了非洲。这十几年他们在旅途中拍了近万张照片,韩老师还写了两本厚厚的游记:《那一年去西藏》和《行者无涯》。

何老师79岁那年,夫妇俩回到他的老家苏州,圆了何老师多年的思乡梦。

2016年,夫妇两人分别住了几次医院,康复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身后事。他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个多彩的世界,都想永远携手同行。2017年,韩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世苦短生有涯,天地博大无止境。怎么办?我和夫君决定,当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我俩要留下双眼看家园,看儿孙的茁壮成长;看家乡的山水如画,看生活工作过的西安科技大学怎样发展壮大。

我俩要留下双眼看人间,看冬天的第一片雪怎样轻盈的飘落,看水绿如蓝的江南第一朵绽开的稻花。”

高尚的情操当然要用诗歌一样的语言表达,我猜想这段文字是两人商量斟酌过的,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两人共同的心境。需要补充的是,当年的西安矿业学院,如今已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2017年2月8日,是夫妻俩这一生中很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他们与西安红十字会眼库的工作人员签订了捐赠眼角膜的协议书,自愿在告别人世时无偿捐出自己的眼睛。

老夫妻俩自愿捐赠眼角膜的善举令人敬佩。他们的同事、朋友、学生得知后都对此事给与关注和称赞。西安、陕西乃至中央电视台都及时予以报道。

曾为他们来来回回传递信件的鸿雁们,若是知道了他们的事迹,当应振翅高歌。

本文就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内容作为结束语:

陕西有一对退休的夫妇,做了一件他们认为这辈子最浪漫的事情。在情人节这一天,两位老人决定把自己的眼角膜无偿地捐献出去。

韩莹今年70岁,他的老伴今年80岁,两位老人之前都是高校教师,提到自愿捐献眼角膜的原因,韩莹说他们的想法很简单:

我觉得这事儿对他人有益,对自己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呢,你救了一个人的眼睛就是救了这个人,也可能就救了他们全家。对于自己和老伴决定捐献眼角膜,韩莹说,这是他们共同的决定,也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这么长时间所做的最浪漫的一件事。

猜你喜欢

韩老师眼角膜阜新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我的老师
3D打印眼角膜来了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全球首例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用于移植或仍需时日
加强原创意识加大对地方文化的发掘
如何做好眼角膜的“守护神”
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