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力生长:由“外力助推”到“问题驱动”

2020-03-08蒋磊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力生长思维

蒋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看出,学力已经成为学生发展必备的一种能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與学习效果,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学力”一词已经被高频关注,在百度上搜索“学力”关键词,相关链接多达1293702条,可见,教师的目光正越来越聚焦到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小学阶段是学生学力生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力,是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一、对小学生学力的探究和认识

德鲁克说:“现代社会需要的学力培养不在于习得内容,而在于习得能力。”可见,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学力,已经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也成为其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小学生受年龄、生理、心理、问题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并不高,学力的发展也不是健全的、均衡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因此,提升学生的学力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一)对学力的探究

在教学中,我以学习动机、学习目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相关内容为基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并以我校五年级共七个班级学生的学力情况作为样本,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363份,其中男女生比为1.14:1,满足抽样统计的要求,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数据收集统计后,我从推动学力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学生掌握、记住基础知识的能力尚可,但学生的学习明显缺乏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学力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部因素,仅有32.8%的学生有自身的内驱力。反思原因,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匮乏,直接阻碍着学生学力的发展。目前的课堂上,有很多学生没有问题或是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学力发展就缺失了起码的动力。

(二)对学力的认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释:学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它是一个人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早在1918年,《妇女杂志》上就有“学力为人生第二天秉说”的阐述, 认为“天下孰是生而为贤人者亦孰是生而为豪杰者,率皆由学力而得之也。学力者所以辅天秉而不足,而天秉非限我之前进也。”通过这番阐述可以看出,学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习得的,是多力作用的产物,它是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也如此,学力是学习活动的源泉,具备良好的学力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开端,有了良好学力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学习能力会稳步提升,学生在想问、会问、乐问中去展开活动,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学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是阻碍学生学力发展的一个障碍。找准学力提升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学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学力,要从学会提问开始。”正如顾教授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能生疑,疑能生思,思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他们学习的源动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问题为载体,驱动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学力的提升植根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二、以问题驱动学生学力生长的策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一所学校题词时写道:“求学问,要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在这里,问的重要性凸显无疑。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生主动质疑,深入思考,要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学力的生根、发芽、拔节培育适宜的沃土。我们要以问题为起点,找准问题与学力提升的契合点,通过预习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延伸性问题来驱动学生学力的生长。

(一)以预习性问题孕育学力生长的“根”

数学知识好比轮船上的铁链,一环套着一环,前后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所以,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有学生前期的知识基础。预习产生的问题则是学生学力生长的“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他们新知认识的起点。学生需要在预习性问题的驱动下,通过查阅、思考、阅读等方式主动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知识储备。学生的预习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还会产生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有了这些问题的积累,他们的学习目标指向性就会变强,就会促使他们主动、乐意地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究中去。

在学习“分数连乘”一课时,课前,我安排了复习旧知、预习新知、存在的困惑三个环节,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随机收集了两位学生的预习笔记。通过预习笔记可以清楚地看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分数乘法,学生通过预习基本掌握了连乘的计算方法,只是在约分的方法上产生了困惑,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在研究如何约分这个环节,我刻意地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讨论、交流中发现最佳的约分方法。一堂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在预习性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主体得到了尊重,兴趣得到了激发,内在的潜能得到了挖掘,“最近发展区”得到了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学力也得到了生长。

(二)以探究性问题培育学力生长的“枝”

探究性问题的情境总是充满着疑问和问题,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会被进一步唤醒,这类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自己需要的那个“桃子”。有了探究性问题的驱动,可以激发学生体内探究的动力,让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探究和思考,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独特的方法、创造性的结论会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习惯和品质自然会得到提升。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一道题:永新面粉厂[25]小时可以加工面粉[710]吨。照这样计算,[34]小时可以加工面粉多少吨?这是一个“归一问题”,解决这道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止于[710]÷[25]×[34],学生在做出答案后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评讲这道习题时,随着我“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几人一组展开了讨论。他们得出了[34]÷([25]÷[710])和[34]÷[25]×[710]两种方法,学生还结合问题的情境解释了这两种解法的依据。一道不起眼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脑中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被充分激活,他们会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操作、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使情感思维、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让学力不断生长出了新“枝”。

(三)以生成性问题催生学力生长的“叶”

精彩的预设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动态生成则是精彩中的“点睛”。课堂中由于学生思维亮点被捕捉,随着师生、生生互动的逐步深入,必然会催生出生成性的问题,它是学生潜意识里的一种需要,是学生“纯天然”思维的产物,“而原汁原味”更是学生学力生长的攀升点。虽然它不可预测,但必定会成为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学生因此会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意识和欲望。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和利用,将生成性问题转化为学生学力生长的契机,定会驱动学生的思辩力走向深入。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45+23时,因为有了一年级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基础,有的学生会用“45+20=65,65+3=68”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会借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这也符合我的预设。但是,其中有个学生说出了这样的想法:“可以把23拆成20和3,先用45+3=48,再用48+20=68”,这和我预设的“先加几十,再加几”不相吻合,有的学生受到口算习惯的影响直接大叫“不对,不对”。我没有急着下结论:“到底对不对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面讨论交流。”学生在冷静思考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样的算法是可以的。其实,无论用“45+20+3”还是用“45+3+20”,都是用的拆数的方法,它符合加法的交换律,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只是口算的习惯不同而已,学生也许这时不知道其中的算理,但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却植下了一颗“学力”的种子。

可见,一个好的生成性问题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对问题充分思考后,进行思辩,会真正使其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学力的生长注入动力。此外,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久而久之,学生学力生长的“叶”定会更加茂盛。

(四)以延伸性问题开拓学力生长的“林”

學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延续性,它不应止于某一个教学环节,更不应该止于一节课的课堂。延伸性问题为学生学力的生长提供了更现实、更开放、更多元的空间,它把原有的问题进行了延伸和迁移,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引向课外,由书本引向生活,使学生由知识的掌握转向为能力的提升。

在计算45+28这道算式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会用45先加20再加8来计算,这也符合这个知识的点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的思维就止于此,这就只是为了计算而教计算。我们不妨可以将此题的思路延伸一下:“还可以有怎样的算法?”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利用以前加法中凑十的经验,想到了把28看成30去加45,再用结果减去2,也算出了结果。其实,“凑十法”是加减法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以学生学过的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个知识点作为经验基础的,并把复杂的计算转成了简单的计算。

由此可见,延伸性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渗透数学思想,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我们常说“教学生六年想学生六十年”,数学教学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我们教学生一节课要想学生学力发展一辈子,致力开拓学生学力提升的一片“林”。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学力生长思维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生长在春天》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