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个园假山“四季”立意的争议与表现

2020-03-08马笑天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四季

摘  要:个园“四季假山”的概念最早由陈从周提出,但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以接受美学理论来解读这一概念,假山被感受主体重新诠释,由此获得了新的意义,“四季”之感的出现就是对叠石作品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文章从假山的石材选择、叠山手法、配植植物三个方面分析“四季”立意出现的原因,对研究其他园林作品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个园;叠石;四季假山

一、个园“四季假山”的争议

《扬州八怪研究概览》一书称“东南园林甲天下,扬州园林甲东南”,这句表明扬州园林造园水平之高。据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肪录》记载:“扬州以名园胜, 名园以叠石胜。”这揭示了叠石在扬州园林中的地位。众多扬州园林叠石,以个园叠石最具有代表性,它以“假山堆迭的精巧出名”[1]212。个园园内假山分峰叠石,同时使用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做三色假山,是古典园林中建筑中少见的手法。

有学者认为个园内的四座假山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立意建造的,表现的是山水《画论》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个园“四季假山”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陈从周1961年完稿的《扬州园林与住宅》中。他认为:个园“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取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1]212。此后有学者沿用这一观点,比如钱承芳,他在《扬州个园小记》中写道:“全园(个园)布局又分为春、夏、秋、冬四景,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示四时景色”[2]。个园“四季假山”的提法在一些文学作品、旅游宣传中也常常出现,作为个园的特色之一广为人知。

但是,“四季假山”的提法没能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得到证实。与个园相关的文献《个园记》中仅用“叠石为小山”记载假山,并未直接点出假山有四季之立意。《端绮集》为个园主人黄至筠次子黄右原编著,记录了许多当时的文人墨客游览个园后作的诗词画作,其中文字多着墨于园内楼馆建筑,并未以假山为重。因此,有部分学者对“四季假山”的观点提出质疑。陈植在《中国历代造园文选》中反对“四季假山”的观点,他在书中写到:“今存个园,以四座石假山(人称‘四季假山,实非)著称。”此外,朱江认为“四季假山”这种设想是“兴味之谈”,不是园主的本意。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园林掇山“由绘事而来”[3],造园叠山以画理为基准,遵循传统山水画中的原则,假山堆叠是以丘壑为外形,用土石做出笔墨皴擦的效果,并不会以四季之景为模板。二是每种假山都有“冬青夏彩”的时节,如果在冬日大雪过后,漫山皆白,就无法分辨什么是冬山,什么是春山了。三是用湖石、黄石、宣石叠三色假山的园林非个园独有。清代乾隆年间营建的净香园同样采用湖石、黄石、宣石三色石子,并且也配植竹林。因此,陈植先生认为个园与净香园一样,都是为了造就一幅立体的竹石山水画罢了。

对于个园“四季假山”这一提法,可以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来分析。接受美学理论认為作品的功能要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而实现的过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是主动的,他经过阅读作品得到的思考、观点可能是作者希望传达的,也可能是作者意料之外的,甚至是读者自己创造的。但是这些意料之内或之外的结果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正如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4]

陈从周、朱江等多位学者都曾考证个园原先有一条复道廊,“(宜雨堂西南一隅角楼)原先是个复道转角建筑,由此缘南墙背北东延,与‘透风漏月雪山相接;由此逶迤北去,则与长楼西头湖山相连。”[5]由此可以推断出,曾有一条贯通住宅、假山和各个楼馆的超级长廊围绕在假山区,形成一种独特的“楼-廊-山”结构[6]。楼廊阁道连接雪山、湖山和黄山,形成一个单一方向的游览路线,分峰假山变成回廊的一部分,游客在观赏时也许受此指引,按照建筑的走势欣赏园内景色。但现在回廊残缺,各建筑之间缺少联系,游览从单一路线变为漫游[6],假山得以独立于建筑之外,游览者重新定义了笋石——湖山——黄山——雪山的游园路线,假山的“四季”之分就在游览者的感受中被创造出来。假山从此不是机械的、静止的个体,它接受了感受主体的规定和创造,它在感受的过程中得到完善,获得了新的意义,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也写道:“不过,(个园)四季假山的说法并无文献可征。当时人刘凤诰所写的《个园记》中并未提到此种情况,也许是后人的附会之谈。但从园林的布局以及分峰用石的手法来加以考查,又确实存在此种立意。”[7]这也印证“四季假山”之说虽然无从考证,但假山本身可以使游览者感受并赋予它二次立意。

虽然“四季假山”的立意仍有争议,但现在无论是谁,徜徉于个园中皆可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众多游览者的感受在山水间产生共鸣,这也是四季假山这一立意可以成立并广为人知的原因。从接受美学论的角度解读,“四季”之感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叠石作品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是叠石作品立意外沿的再次拓展,个园的叠石因此变得更加完整丰满。笔者认为,“四季假山”立意的历史来源至此已不必深究,探索是什么因素促使个园假山在经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后仍可以引发新的共鸣更为关键,

二、四季景象的来源

假山的石材选择、叠山手法、配植植物都是影响游人对假山感受的重要因素,春夏秋冬四座假山在这几个层面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一)石材选择

春山位于园林的入口处,是四季假山的开端。这里的“山”是石笋,散置在入口两侧的方形花坛中。石笋是外形修长如竹笋的一类山石,《云林石谱》记述“其质挺然尖锐,或匾侧有三两面,纹理如刷丝,隐起石面,或得涮道。扣之,或有声。”[8]个园内采用的是石笋中的白果笋,它由青灰石的细砂岩形成,但因为有卵石进入,最终形成白果嵌在石中的样子。造园者用石笋象征雨后崭露头角的春笋,展现盎然春意。

夏山在抱山楼西侧,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太湖石的外形玲珑,在日光照射下阴影多变,仿佛是夏日流云,又似山岳缩影。白居易又在《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中形容太湖石:“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这是说太湖石如悬崖峭壁般高耸,但根部强壮稳固,它挺拔的精神胜过竹林树木,傲然的气色压过亭台楼阁。因此,挺拔的太湖石可以表现力量与坚韧的感觉,一如夏天的精气神态。若使用外形敦实的石材,则没有了夏日的勃勃生长、奋发向上之感。

秋山位于假山区的东部,在四座假山中堆叠技法最高,体量最大。全山用黄石堆叠而成,这是一种带有橙黄色的细沙岩,计成云:“黄石是处皆产,石质坚实,斧凿不入,其文古拙。”[3]黄石外形近乎直线,转折清晰,块面分明,有斧劈刀凿的气势。它因为随处可产,石价便宜,能够在造园时大量使用,堆叠成大体量的假山,形成迫似真山的气势。黄石因其颜色稍显橙黄,极易使人联想至秋日之景,正如周维权所述:“每当夕阳西下,一抹霞光映照在发黄而峻峭的山体上,呈现醒目的金秋色彩”。[5]黄石在造型上如斧劈刀砍,棱角分明,轮廓多转折,与太湖石玲珑的外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夏天至秋日的转变。

冬山由宣石叠成。宣石又称雪石,在地质学上称作石英岩,石块中包含大量石英,故呈现雪的色彩。宣石在阳光直射时闪闪作光,在背阴处时白色若隐若现,似有残雪。纵览诸石,唯有宣石可以体现冬日雪后清冷肃杀、银装素裹的景象。

(二)堆叠手法

个园之长,在于山石。个园的假山堆叠艺术可以代表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技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扬派叠石的代表之一。四季假山中的秋山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它在平面上曲折婉转,又在立体上蟠曲回环,“乃大江南北诸园,仅存的硕果”[7]。假山整体占地约一亩,分为东、西、南三峰,主峰居东,两侧分峰朝揖而列,有真山的神态。叠石技法上,山体主要结构采用横纹拼叠手法,在山的外表面则大量使用“挑”“飘”的技法。“挑”即将石材横置,形成伸出山体外的石板;“飘”则是在横出的石板上再竖立一块石料。两种技法在山顶立峰、蹬道边缘、出入口處大量使用,形成纵向的线条,加强山势之险峻。同样是黄石假山,耦园东花园的假山堆叠较紧密,没有形成凹凸或涡洞,整体上看上部竖向堆叠,下部横向堆叠,堆叠手法简单质朴。两种堆叠方式相比,个园秋山“挑”“飘”技法的结合形成怪石嶙峋的险峻山势,形成立体涡洞,使平面的山体富有前后空间层次,在视觉上形成浓厚的阴影,加强灵动险峻之美。在山脚处理上,秋山山脚边缘紧挨园中的通路,使观者从下至上看时不能览其全貌,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堆叠而出的嶙峋怪石,增强山势的险峻。而另一种常见的山脚处理方式,如耦园、留园中的黄石假山,山脚以山石叠砌花池,在其中栽种树木,使其遮挡山体轮廓,有山林之野趣。比较两种常见的黄石假山山脚做法,个园秋山的选择更突显山势高而险,加强了秋日登高的“高”;相对于大量使用花池植台,秋山选择性种植了红枫、女贞、罗汉松等植物,没有因绿植削减秋日萧瑟之感。在主峰处理上,秋山主峰高约9米,通过蹬道可通达峰顶,峰顶为全园最高处,有“高可拂云”之感,故设有“拂云亭”。秋山主峰虽不及耦园和环秀山庄的假山主峰山上叠山显得精妙,也没有网师园南假山和秋霞圃黄石假山层层出挑形成峰峦的巍峨,但作为秋日登高的终点,达到了登高揽胜的目的,也贴合秋日的主要活动。

夏山临池而建,山上建有小亭,结合了池山与阁山的叠石形式。在叠石技法上,夏山由坚固的花岗岩类石材形成梁柱结构,外部由湖石仿卷云皴法包镶,即横向用长条石块围合,竖向用小块湖石间隔架立,形成密布的孔穴,与环秀山庄大假山的掇山手法相似。这使夏山整体外形层叠多变,与水面的倒影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形成上实下虚、洞穴深峻的式样。阳光照射下,湖石在山体、水面上投射阴影,随阳光变换就如夏日行云,使夏山整体表现出夏日云雨之景。夏山山脚的处理手法与秋山相同,均采用“山脚造山法”突出真山的气势。山体形成垂直的绝壁,上部又做出悬挑效果,形成层层危岩,整体形态符合《园冶》所述:“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以长条堑立石压之,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3]苏州狮子林主假山也使用湖石堆叠,整体布局采用“桃源十八景”之说,山洞和穿行路线多如迷宫,并用铁件钩挂的技法形成空灵变化的山体,细处追求石峰的似物象形,如立雪堂前形似牛、蛙的石料,与夏山用包镶手法凸显湖石阴影多变、有夏日积云的意味不同。前者追求湖石本身的写意象形,后者借由小块湖石包镶的技法营造整体意境,各有千秋。两者相比,狮子林主假山吸引游人注意湖石的象形和假山通道的莫测,个园夏山所用石料虽小,但通过包镶的技法形成整体,营造了夏日的意蕴。

春山与冬山并非模仿真山的造型,而是注重意境的传达。春山以笋石竹林点出“雨后春笋”之意,寥寥数根笋石,以小见大。冬山宣石沿墙垒叠,并未设置观赏通道或洞穴,只可远观而不能近游。且冬山所靠之墙面向北,使宣石得以背阴,保留了假山石本身积雪未消的意蕴。若置于向阳处,那么宣石中的石英反而会闪光,与雪意相违。因此称此处的宣石假山为“冬山”也是基于造园者原本的选择进行立意延伸。

(三)植物配植

个园除了以假山为特点之外,在花木种植方面也颇有讲究。虽然部分红枫、腊梅等彰显季节的植物是在近代维护修缮时陆续添补的,但总体根据假山原本的意境进行种植,进一步强化了四季的区别。

在“四季假山”区域,造园者用花木渲染时节,在造景时不仅注重时令变换间观赏植株的不同形貌,也追求植物的香味,探索景观内涵,从不同角度全身心体会四季轮转,极富诗意。春山处种植的是小片竹林,几枝石笋破土而出,点出“雨后春笋”之意。春山整体以竹的青绿、墙体的灰白为主色,配以青灰的石笋,渲染春寒料峭的氛围。夏山湖石之上植有松柏藤萝,松柏如盖,紫藤飘香,池中又有成片莲荷,暗香浮动,构成鱼戏莲荷之景。池畔有广玉兰亭亭而立,浓绿的树影倒映于池中,与灰白的湖石形成苍翠欲滴的画面,为夏山增添清凉之感。秋山黄石假山配以红枫、青枫、黄杨、罗汉松等色彩丰富的植物,突出丹枫苍松的山林景象。所用植物既符合秋季景观,又为萧瑟的秋景增添生机。冬景萧瑟寂寥,宣石之中有一棵老榆树,有“年年有余”之意。东侧沿墙种有腊梅和矮竹,有袁枚“霜高孕梅一身花”的气质。冬季腊梅的一抹鹅黄点缀白玉般的宣石假山和青砖墙体,形成稳定的视觉感受,于方寸间感受冬季的萧瑟。

个园假山间种植的树木为获得真山的效果少有修剪,树木自由生长,显出山林的意境;若运用修剪成形的小树配合缩小尺度的园林山水,反而会产生盆景般的失真感[9]。这种顺应自然的植树法则形成“宛自天开”的造园效果,是扬州园林的一大特色。

三、四季立意的出现对

于研究其他叠石作品的启示

在历史考究方面有争议的叠石假山,除了个园“四季假山”,还有狮子林假山。一方面,狮子林主假山堆叠出的山势不似一般园林模拟自然山水,反而更加注重山石的形态,写实与抽象兼具,似物非物,似佛非佛,全仰赖游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假山内的通路犹如迷阵,易进难出,极富趣味性,一说体现禅宗的意境,又有一说是体现市井之味。因此,狮子林假山石不拟山水,又盘环曲折、丘壑蜿蜒,与传统假山依据山水画理建造截然不同,且其中又有禅宗意趣,知之者才能得其妙,这也是狮子林备受争议之原因。从接受美学论的角度解释,狮子林假山所引起的争议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游人在其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意趣才是假山作品的精妙之处,这也暗合禅宗“物我交融”的精神。

在探讨叠石作品时,不必局限于古法和建造之初的意境,从游人的切身感受出发,所得之意趣符合原意也好,另辟蹊径也罢,都是古今的对话,从此假山石不再是机械的、静止的个体,它由感受主体进行重塑,原本的立意得以外延,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四、结语

个园假山在建造时或许并无“四季”之立意,但它在石材选择、叠石手法、植物配植等方面呈现出的景象符合观赏者对四季的一般认识,可以让游览者感受到四季变换。假山本身传达出四季之景,游览者接收到并赋予它新的立意,这是一场现代人与古典园林的另类对话,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对于其他古典园林而言,不如将解释的权力交给游览者,文化展示由参观者主导。游客就好像在阅读文化作品,作品在这种阅读中重新定义文化内核,也许会发现全新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从周.扬州园林与住宅[J].社会科学战线,1978(3):207-223.

[2]扬州市文化处、文联编印.扬州史料:第一辑[Z].扬州,1962.

[3]计成,刘乾先,注译.园林说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4]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3版)[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6]沈学峰.扬州个园景观营造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18.

[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8]杜綰.云林石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9]谢明洋.晚清扬州私家园林造园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简介:马笑天,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猜你喜欢

四季
析柴可夫斯基《四季》的和声用法与风格特点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我的“四季”妈妈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大脑也分“四季”?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
为什么读不出《四季》的味儿
“四季”风向标
《四季》的原创与改编“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