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清涧县商代聚落新识

2020-03-08赵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空间分析

赵阳

摘 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清涧县境内共发现42处商代遗址,其中有8座城址,李家崖遗址与辛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商代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文章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地区的聚落分布以及社会面貌进行全面的考察。

关键词:商代遗址;GIS;文物普查;聚落分布;空间分析

清涧县地处陕西省北部,榆林市的最南端。清涧县坐落在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共有大、小河流314条,均属于黄河流域。考古资料显示,陕北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的村落分布比较密集。据史书记载,夏商周时期,该地区属雍州,先后被淳维、混夷、鬼方等古代先民盘踞。①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较多地关注聚落考古方面的研究或族属问题,如《晋陕高原晚商聚落新识》②与《从石峁到李家崖》③等。魏泽华先生以铜器研究为视角,对晋陕高原晚商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进行了研究④;曹大志先生实地调查了晋陕地区李家崖文化时期的几百处遗址,并对其进行了论述。⑤此外还有许多的研究成果,这里笔者不再一一赘述。我国已经充分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形态、选址、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⑥然而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却鲜有使用此种方法研究该地区的聚落面貌。笔者将利用GIS技术,主要使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去考察清涧县境内商代时期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社会面貌,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1 聚落数量与空间占用面积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清涧县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处,商代遗址42处(图1)。⑦反观整个榆林地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446处,商周时期遗址仅有136处⑧,而整个黄土丘陵地区共发现李家崖时期遗址400余处⑥,说明到了商代,周边地区普遍进入了文化衰落期,人类活动锐减。

曹大志先生详尽地调查了清涧地区李家崖文化几十处遗址,却没有公布遗址的具体位置以及面积等方面的信息,这就很难使用相关材料进行海拔、GIS分析等研究,因此笔者主要使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在清涧县的42处商代遗址中,已知遗址面积的有24处,因为文物普查资料所公布的遗址年代较为模糊,所以很难确定其共时性,更别谈等级划分了,笔者只能分类介绍这些遗址。根据面积的大小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面积在4万平方米以下的遗址共有15处;第二类面积在4万~10万平方米的遗址有7处;第三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遗址只有2处。

清涧县境内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遗址为羊山上石城址,面积为20万平方米,遗址现残存有石墙与人工砌筑的土墙。相比新石器时代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以及11处面积在50万~100万平方米的遗址①,清涧地区发现的商代聚落面积和规模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商代社会面貌衰落,人口数量远不如新石器时代。

在晋陕高原整体文化面貌衰落的情况下,该地区商代遗址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遗址有7处,面积在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遗址有3处,共发现8座城址②。李家崖城址③与辛庄城址④的发掘都出现了礼仪建筑、石砌城墙、夯土基址、手工业作坊⑤,可见该地区很有可能是商代人类活动的重点区域。

2 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

2.1 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生存离不开水源,古人在定居的时候,必然要考虑的就是水源的问题。但是古人选择居址的时候,距离水源多远较为合适呢?笔者将借助GIS水文分析工具,提取清涧县境内的水系河网,并对河流缓冲区进行分析。笔者将河流缓冲区的范围设定为200米、500米、1000米、2000米,详见图2。

经过笔者的归类分析与统计,发现在200米河流缓冲区范围内的遗址极其稀少,说明商代的人们出于安全考虑普遍不会选择距离河流太近的地方定居;此外,所有的商代遗址几乎都分布在2000米河流缓冲区的范围之内。因此笔者认为清涧县境内的商代居民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普遍会选择距离河流200~2000米的地方定居。距离河流过近,可能会面临被洪水淹没的危险;相反,如果距离河流过远,则会增加取水、用水的难度。

2.2 遗址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笔者认为海拔高度对古人选址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根据Dem高程数据显示清涧县境内的高程值为556~1259米(图1),笔者对清涧县商代遗址的高程值进行了提取,统计结果表明商代遗址的高程值普遍为600~1200米,笔者按照遗址高程值将其分为六类:

第一类高程值在600~700米的遗址,共有2个;第二类高程值在700~800米的遗址,共有8个;第三类高程值在800~900米的遗址,共有6个;第四类高程值在900~1000米的遗址,共有13个;第五类高程值在1000~1100米的遗址,共有8个;第六类高程值在1100~1200米的遗址,共有5个。

通过对高程值的统计分类,笔者认为清涧县境内的商代居民倾向于选择高程值为900~1000米的地方定居,很少选择高程值为600~700米的地点,显然地势较低的地点往往并不是理想的生存场所。即便是那些面积较大的遗址,如羊山上石城址、玉屏寨遗址、李家崖城址,其往往需要更多的水源去养活较多的人口,也偏向于选择高程值为700~800米的地方。从地图中可以看出,遗址较为密集的区域便是无定河流域,这些遗址不仅倾向于选择距离水源适当的地点,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海拔高度。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躲避天灾,比如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还可以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抵御外族的侵犯。

2.3 遗址分布与坡向的关系

笔者认为古人在定居的时候不仅仅会考虑地形地势的因素,也会考虑居址朝向问题。笔者利用GIS对该地区42处商代遗址的坡向进行归类统计(图3),其中北向遗址有4处,东北向遗址有4处,东向遗址有2处,东南向遗址有3处,南向遗址有15处,西南向遗址有3处,西向遗址有5处,西北向遗址6处。笔者认为商代人们普遍会选择南向的地点来定居。古人偏向于南向朝陽的居所,一是为了采光取暖,二是为了能够晾晒粮食或衣物。

3 社会面貌分析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在清涧县无定河流域的山峁上发现6座商代石城,每座城址间距5~10千米①;清涧县寨沟附近的河流交汇处有8处遗址集中分布在6座临近的山上,沟口至黄河的缓坡上集中分布7处遗址。②这些分布较为密集的遗址,表明了该地区社会面貌的繁荣。

曹大志先生调查了晋陕地区几百处遗址,从中识别晚商时期遗址406处,其中李家崖文化的遗址303处,陕西境内有196处,清涧县境内51处。②笔者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公布的清涧县境内的42处遗址与曹大志先生调查确定的清涧县李家崖文化时期的遗址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公布的商代遗址中有24处属于李家崖文化时期。结合曹大志先生的调查结果,得出清涧县共有69处商代遗址,其中有51处为李家崖文化时期的遗址,因此笔者认为商代清涧县境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以李家崖文化为代表的族群。

在该地区发现的几十余处李家崖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共有7座城址,分别是李家崖城址、辛庄城址、羊山上石城址、樊家岔城址、韩家沟寨山顶城址、西惠家圪崂城址、西惠家园则城址。③这些城址大部分都是石城址,其中有的城址是以石城墙与土墙相结合,有的城址利用天然的地理为依托。徐光冀先生认为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导致掠夺性战争爆发,这是城址产生的历史背景。④相关材料表明,商王武丁为巩固其政权,不断发动对西北舌方、土方、鬼方、芍方等方国的战争。⑤因此石城址的出现很可能是为抵御外敌而建造的。

史宝琳先生认为玉器和青铜器象征着最高等级的权力,修筑城墙代表着有组织的协同劳动。⑥清涧县李家崖文化时期共有10处遗址出土有青铜器,其中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藏址,即张家坬青铜器窖藏址,可见当时的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程度。已发掘的李家崖城址和辛庄城址都发现了礼仪建筑、石砌城墙、夯土基址、手工业作坊,这表明权力已经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涧县境内李家崖文化时期的人们普遍存在贫富分化,社会阶层分明。

4 總结

商代时期,清涧县境内的人们普遍会选择距离水源200~2000米、高程值在900~1000米、南向朝阳的地点定居。该地区活跃的人类群体是以李家崖文化为代表的族群,他们广为修筑城墙,表明该族群需要防御外敌。手工业作坊、礼仪性建筑等的发现,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存在贫富分化,随着社会矛盾加剧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社会财富和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

猜你喜欢

空间分析
浙江省麻雀数量变化与环境关系研究
无锡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设计与应用
基于GIS的汽车4S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基于Matlab的水下碍航物可视化研究
基于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的电力优化选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