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社会影响 争取社会支持

2020-03-08潘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发展

潘宇

摘 要:人物纪念馆若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精神产品,才能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够进一步向前发展。无论是在为社会服务还是争取社会支持等方面,人物纪念馆都要主动融入社会洪流中,并积极展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现代社会里,那种“万事不求人,坐等客上门”的想法很难推动纪念馆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人物纪念馆;发展;社会支持

人物纪念馆是出于公共教育目的而对优秀人物的事迹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的机构,它也是传播知识、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机构。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了观众可免费进馆参观的政策,人们观展的热情大为高涨,不但有相当数量的旅游者进馆参观,而且当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常组织本单位人员去纪念馆参观学习,甚至有些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求新受聘者必须去参观当地的人物纪念馆,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并从中受到教育。还有不少中小学纷纷组织师生参加旅游研学活动,期望在纪念馆里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总之,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纪念馆、博物馆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可是有些纪念馆财力物力有限,人员队伍老化、技术力量不足,老、中、青脱节,尤其是“一专多能”“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严重缺乏。纪念馆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馆内人员还有编制内、编制外之分,这两类人员的薪金待遇差别较大,因而纪念馆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大。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纪念馆事业的发展。另外,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展览馆相比,人物纪念馆展品的来源并不丰富,对观众的感染力也比较单一。

在新的形势下,人物纪念馆该如何作为、如何发展呢?显然,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政府或者社会大规模的人力、物力的支持是太不现实的。要发展,主要还是靠自己。人物纪念馆的特点就是“人物”及其“人物精神”。一方面,这一特点使得人物纪念馆陈列的内容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物纪念馆往往建在主题人物的家乡或者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会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资源来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人物纪念馆必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这一资源的稀缺性又是难以替代的,人物纪念馆可将这一特点转化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精神产品,由此而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推动纪念馆的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本文拟在争取社会支持、加强研学旅行以及馆校结合等方面提出人物纪念馆发展的几点想法,且以厦门集美的陈嘉庚纪念馆的具体做法为例,讨论这些想法的可行性。

1 爭取社会支持

人物纪念馆的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人物”。人物纪念馆往往建在主题人物的家乡或者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这既是其他类型的纪念馆、博物馆未必具有的特点,也正是当地社会各界加快发展的重要的人文资源。因此,人物纪念馆应当借此争取融入当地社会发展的大局,争取被当地政府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样,既可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也可与其他教科文机构形成优势互补,扩大其社会影响。当然,在短时间里改变人物纪念馆的财政投入体制和投入力度并不太容易,但是“有为就能有位”,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人物纪念馆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就有可能形成“自身发展—政府重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位于厦门集美的陈嘉庚纪念馆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陈嘉庚纪念馆自2008年建成以来,努力弘扬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传统,充分利用陈嘉庚先生在海内外的巨大声望,积极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银行合作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用于奖励近年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做出重要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近年来已有近百位中国科学家先后获奖。此外,陈嘉庚纪念馆还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龙舟协会等单位联合,每年举办一次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暨“嘉庚杯”海峡两岸龙舟赛。这些活动在国内以及东南亚华侨中的影响非常广泛,不但吸引了许多台胞、台资前来观光、投资企业,而且还促进了大量的华侨华人回乡旅游省亲,并为当地的企事业单位捐款捐物。正由于“陈嘉庚精神”这面旗帜的重要性,当地政府明确地将弘扬陈嘉庚精神连续写进了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发展规划中,并举办一年一度的“嘉庚论坛”;市区两级旅游部分都将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故居等建筑物与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连接起来,进一步扩大了陈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影响。特别是2014年10月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的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信勉励陈嘉庚先生家乡的社会各界,继续弘扬嘉庚精神,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2 注重研学工作

中小学师生的研学旅行是近些年来我国纪念馆、博物馆面临的新生事物,然而其活动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纪念馆、博物馆额外的工作负担。其实,协助中小学搞好研学旅行不但是人物纪念馆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更是向全社会宣传自己、发展自己的好时机。那么,人物纪念馆如何在研学旅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与特色呢?这个特色仍然是“人物”,主题人物的事迹正是提供给师生们具体、生动、感召力强的鲜活教材。为了让师生们在研学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人物纪念馆在馆内外两方面都要下足功夫。在馆内,要对讲解工作精益求精:①避免面面俱到。指望研学师生们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主题人物的全部生平是不现实的,讲解词宁可少而精,不必多而全,应抓住主题人物最动人的几个瞬间,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既重历史性,更重时代性。讲解的内容当然应尊重历史,不能脱离主题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任意地戏说人物。讲解词更应将人物的历史贡献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师生们产生亲切感,并从中获得时代的感悟。③文本的写作要精益求精。无论是口头讲解还是书面文稿,切忌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既不能一味地“高大上”,将研学师生当作宣教灌输的对象;也不能故意地哗众取宠,追求搞笑与时尚。此外,纪念馆要准备好几组内容课件供师生们带回学校后阅读和学习,也可向师生们发放调查问卷,由此了解大家对纪念馆的偏好程度与建议。在馆外,纪念馆要积极地与当地社会的各方面加强联合,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在此方面,陈嘉庚纪念馆有些切实的体会。由于陈嘉庚纪念馆的馆址和陈嘉庚先生故居以及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小学、幼儿园、集美大学、华侨补习学校等著名的建筑群连成一片,纪念馆以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引导大家了解华侨文化、欣赏中西结合的嘉庚群楼以及非遗技艺等内容,特别是聘请附近高校以及有关建筑、民俗方面的专家为师生们做讲解,让师生们在游中学、学中游。近几年来,陈嘉庚纪念馆联合当地有关部门每年都能接待境内外近万人的研学旅行师生(图1)。

3 加强馆校结合

自2006年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布第一个专门针对“馆校结合”的正式文件《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以来,这项工作不但得到了许多中小学、博物馆、展览馆的积极响应,而且已召开过十多次全国性的“馆校结合”研讨会,一些高校还培养了 一批“馆校结合”专业的专门人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现实的情况,如一些中小学对馆校结合未必十分主动、热情,有的只是为了打造自身特色品牌、提升知名度而采取一些临时举措;也有些“馆校结合”的课程不太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学生们只是走马看花,馆校双方难以进行稳定而又长期的合作。另外,馆校结合的活动大多数是在科技馆、博物馆与中小学之间开展的,而人物纪念馆开展此类活动的并不太多。

實际上,由于人物纪念馆陈列的主题人物都是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既是全民族的优秀儿女,更是家乡人民的生动榜样;人物精神既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更能够激励家乡子弟的家国情怀。为此,人物纪念馆要放下身段,主动地走出纪念馆大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馆内陈列或者出版的读物送到附近的学校去,激发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当地社情民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近几年来,陈嘉庚纪念馆主动和当地教育部门对接,将陈嘉庚先生如何成为南洋巨商、爱国侨领的奋斗过程,如何奋力支援祖国抗战的光辉业绩,如何倾其所有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感人事迹等,积极地送到附近的学校。此外,纪念馆与附近的高校、中学共同编写了一批学习陈嘉庚精神的教材,如《陈嘉庚的故事》、《陈嘉庚精神读本》(图2)、《陈嘉庚精神》等。所有这些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家乡学子,为使陈嘉庚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师范基地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不同的人物纪念馆陈展的主题人物不同,所以此馆的做法未必适合他馆的情况。但是,“有为就能有位”,人物纪念馆只要能充分利用“人物”这一优势,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努力展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争取获得社会的支持,推动纪念馆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希望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不过支持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身的努力争取得来的。当然,纪念馆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的时候绝不能把主题人物的精神商品化,不能依靠名人效应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卓.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J].文博学刊,2020(1):56-59.

[2]牛志华.新形势下馆校合作模式探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4):96-98.

[3]黄鹤.对纪念馆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博物馆研究,2012(3):50-53.

[4]赵甜甜.论文化旅游视域下博物馆如何有效发挥文化中枢作用[J].博物馆管理,2020(1):46-55.

[5]王震凤.浅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才培养与使用[C]//上海鲁迅纪念馆.新中国人物博物馆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512-518.

[6]黄子义,唐智婷,姜浩哲.馆校结合视角下科普教育的治理逻辑—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博老师研习会”项目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1):92-97.

[7]乔璐.关于馆校结合教育的发展和研究[C]//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29-33.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发展
区域发展篇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图说共享发展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