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创新路径研究

2020-03-08李蓬

各界·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李蓬

摘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个维度加以分析阐述,明确加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下视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构建高校道德理论建设体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坚守信仰。新时代应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容形式融入课堂内外,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目标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创新理念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十九大报告中他着重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创新理念中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包含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认识,是我们在新时期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道路和方向。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并在多次讲话中发表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特别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由此可见,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个维度出发,成为分析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鉴之处的逻辑起点。

从思想观念维度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其思想主要是仁爱、诚信、民本、大同、和合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习近平专门对和合观念做过分析:“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其中“崇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的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当前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利益主义之上的社会环境让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导向迷失,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事件让学生对当前社会失去信任,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让学生对周围怀有敌意,这个时代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诚信品质、和而不同的宽容态度,这个时代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感化。

从人文精神维度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与中华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他说:“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习近平以为,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赢得他人信任、以讲道理的方式感化别人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其思想与孔子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这样的人文精神也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一致。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的首要条件,而爱国主义精神则是高尚思想品德的核心。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从道德规范维度看,传统文化范围蕴含的道德规范思想是最多的。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百善孝为先”的孝老爱亲精神。习近平就非常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良好的家教对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据笔者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来看,心理问题学生、痴迷网络问题学生、暴力倾向问题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因为家庭缺爱导致很多学生思想出现扭曲,心理缺乏安全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育中多与家长沟通,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更高层次的诠释和深化,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和国民精神发展情况有侧重、有目的地加以弘扬,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理论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较为单一,枯燥的理论宣传和灌输是主要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势必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如人意。长此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形同虚设,缺失该有的教育作用。根据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指示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传统文化典故的内容,让生硬的说教变成娓娓道来的文化故事,让学生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浸润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创新机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不仅可以达到其教育目的,更是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更具文化底蕴。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有利于构建高校道德理论建设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厚的道德思想,这些思想对高校道德理论建设都能提供有益启发。“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再比如,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要‘止于至善,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贤。”这些道德思想都可以作为我们高校进行道德理论建设的重要素材,在大学生的班会、思想政治课以及理论报告会上都可以加以运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犹如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成长发育必需的能量,使其茁壮成长,郁郁葱葱。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有利于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坚守信仰

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缺失的是信仰教育。信仰是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是使人一生追求的信念终点。信仰一旦形成,就会让人矢志不渝地守护、坚持,发挥着思想指引、激励的作用。“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矛盾交集凸显,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种价值观出现、多种信仰并存。”这样的社会背景引发的问题之一就是信仰的缺失。这确实也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他们成长的时期是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利益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在学生中影响较大,在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学校重大活动中表现尤其明显。不仅如此,身处网络时代,每天都被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都更难以建立。境外文化势力也一直试图通过网络来腐蚀大学生的思想,通过各种网络大V的言论宣传着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让很多人跟风地“崇洋媚外”。

面对当前多种社会思潮涌动的时代,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犹如一面思想大旗,让我们在这种涌动混乱的思潮中找到制高点,让我们找到追随的方向。传承千年的璀璨文化思想犹如过滤网般将各种思想加以筛选,并对正确的思想加以细致释义,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大学生更容易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式内容融入课堂内外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这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阵地,因此打造好第一课堂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单一的理论灌输,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我们在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时要注意改变教学方式,将简单说教型教学改为关怀互动型教学,注意引入生动的文学典故、道德故事,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导入理论教学。同时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将课堂变成简单的“一言堂”,要加入学生的谈论,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课堂是除正式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比如升旗仪式、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阵地。习近平就非常重视礼仪制度的建立,他主张“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在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或者其他紀念庆典仪式上要提高重视程度,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典故来加强教育,通过这种仪式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

(二)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目标理念引领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就会产生强烈的历史代入感,自己的言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因此,一所有影响的高校环境要具有核心价值理念、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建设,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教育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在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目标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应注重软环境建设,相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决定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

(三)促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育人机制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完美融合,提高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质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一位具有渊博学识、谈吐优雅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个知识典故娓娓道来,引经据典,相信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会有太多学生缺堂,也不会有太多学生只关注手机。所以,要加强对高校教师传统文化水平的培养,不仅要做好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更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并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2018SJSZ561)】

【参考文献】

[1]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