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通语文实践活动探究

2020-03-08左人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考核素养评价

左人吉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与社会生活、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实践活动探究,以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现状为前提,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合理安排语文课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生学习现状

语文核心素养是基于语言实践活动、表现于语言运用情景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言运用活动中获得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培养贯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目标;促进贯通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对贯通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是对前两者的升华与扩展,是贯通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贯通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少部分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方面较为自如,大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难以完整、通顺地表达自身观点。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紧跟教师授课思路,及时回应教师提问,基本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课下注重课内课外的知识积累,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完成学习迁移。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较多地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难以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久而久之,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目前全体贯通学生需要不断提高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贯通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师应从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入手,逐渐缩小贯通学生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差距,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遵循扬长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注重精准化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最终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

1.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

依托现有贯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读本,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群篇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2018级贯通学生为例,学生对于文言文体缺乏学习兴趣,上课难以集中精力,因此,可以举办语文课本剧大赛,鼓励学生在班内组成戏剧表演小组。担任编剧工作的学生以文言文为契机,进行二度创作,撰写剧本,在编写和教师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文言文内容的梳理以及拓展升华。在课本剧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相互讨论、深入思考,教师引导较好的同学进行课外拓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针对现代诗篇目,可以举办诗词朗诵大赛,教师教授给学生朗诵技巧,纠正学生们的吐字、发音,可以有效帮助部分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升其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对现代诗的反复朗诵,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创造的意境之美,提升自身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模仿作者的表达技巧,应用于现代诗词写作中。

针对古诗词篇目,可以举办古诗词吟唱比赛,学生可以通过配乐将古代诗词吟唱出来。古诗词吟唱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诵经典,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学经典注入新鲜活力,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目标。

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局限于以上形式,还可以开展调查研究、访谈、影视评论、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沙龙及成立记者社团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造有效、有趣、有用的语文课堂,同时在活动中能够因材施教,较为灵活地提升贯通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2.制定语文实践活动指导手册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多方面、多角度提升贯通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常态化,实践活动细则规范化,则需要教师以活页教材的形式为学生制定语文实践活动指导手册。

教师编写语文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时要明确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语文课本剧大赛,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编剧小组的学生在写作文学剧本之前,会对故事梗概、内容提要进行简单阐述,此过程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写作人物关系表的过程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台词的改编和创作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用词的准确性,使自身语言表达得更加通顺、流畅、简洁、凝练。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通過诗词朗诵、古诗词吟唱活动,帮助学生背诵、传诵中国经典文化。记者团的成立旨在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辨别真伪,拥有独立的价值观点。演讲比赛和征文大赛的举办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明确规范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流程以及参赛要求。根据不同的活动形式,补充不同的语文知识。课本剧大赛活动环节,需要让学生明白故事梗概、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明确戏剧主人公的类型和设计原则,知道戏剧悬念设置的方法,了解台词、场景、服装、道具的叙事艺术。诗词朗诵大赛,让学生学会朗诵的技巧。新闻稿件的写作需要补充新闻的概念、特性、分类以及消息类新闻的基本结构。演讲比赛,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特点、结构以及演讲时的语言表达技巧。征文比赛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结构的文章特点,掌握必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教师应选择必要的文体类型,进行深入剖析,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语文实践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语文学科内部,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思政活动相连接,实现课内课外的融会与贯通。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的探究、实践过程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3.构建开放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贯通培养项目语文课程考核方式,是以期中、期末的试卷为主。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仍然以语文自编教材为命题的重点,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平时学习状态,也不利于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文化认同感、创新传承能力的评价测量,因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很难在学科考试中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因此,需要构建开放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贯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也应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恰当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时应注重全面性、过程性、多元性。

坚持全面性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贯通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它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坚持评价目标的全面性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长久发展,教师应在每次语文实践活动之后,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性评价。

坚持过程性体现在贯通学生能力的提升、价值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考核中增强过程性评价。在课本剧大赛、朗诵吟唱比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小记者社团等活动中,教师要记录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解决问题、坚持程度、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并给出相应分数。

坚持多元性体现在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单一的考核方式或者教师评价缺乏科学性。应坚持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考核中,引起学生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视,在互评中学会反思。教师也要注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采取笔试、面试、答辩、成果展示等方式,从而构建开放的考核评价体系。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构建开放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改善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现状,有利于解决目前语文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贯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尹达,田建荣.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内涵、特点与原则[J].语文建设,2018(12):4.

猜你喜欢

考核素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内部考核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