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中小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策略

2020-03-08刘敏慧何英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长孩子

刘敏慧 何英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他们通过电脑、手机完成在线教育、课后作业、业余阅读和娱乐游戏等,在可视化、便捷化、趣味性获取知识和娱乐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不良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暴力、淫秽视频和图片的侵扰,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的他们极易受到危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还会在同学间进行传播,教师如何发现和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当前德育教育的一个新难题。

案例背景

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爸爸媽妈和老师的眼中,他是一个好孩子,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平日在学校表现优异,还担任了班干部。在无意间浏览网页时电脑弹出了一个小窗口,好奇心的驱使,他点击打开了网页。“这是一个未知的内容,貌似是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禁止我们浏览的内容,然而我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好奇和冲动,继续往下点击,里面的内容如果用爸爸妈妈老师们的话形容就是污秽不堪,但是不能控制我自己……现在已经很晚了,爸爸妈妈都睡了,但是我不想睡觉,这网页好像有一种魔力,让我欲罢不能。”虽然小学阶段学校不让学生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园,但是这名男生竟然把所看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在同学之间传阅,甚至还用此来换取一些学习用品。班主任得知此事后,非常为难。一方面,事情本身比较隐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不能随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性,处理不当容易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因而只是偶然在一次班会课上生气地表达了“有些人思想很不健康”。另一方面,此类事情涉及较为敏感的家校关系,容易引发家校矛盾,班主任很难和家长就此进行深入地沟通交流,寄希望于家长自己发现学生这样的问题,在家庭层面就此解决。然而,家长或者可能毫不知情,因为没有发现孩子有明显的行为异常,认为男孩子玩手机无非是打打游戏,或者也可能是略知一二,但碍于并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可能家长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这种事情孩子仅仅只是一时好奇心兴起,长大以后总会知道,过了这一阶段热度,自然冷却后一切又回归正轨,只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大问题,从而错过最好的教育期,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学生浏览和传播网络不良信息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共享提供了肥沃土壤,同样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在利益的驱动和监管的缺位下,黄色网站、手机网络色情、网络游戏暴力等信息大量存在和蔓延,形成了不良的网络环境,从而对使用网络和手机的中小学生产生了潜在的危害,为中小学生获得不良信息提供了途径。此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

(1)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使中小学生成为网民的重要群体。《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10岁以下年龄段的网民占4.1%,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17.5%;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方面,10岁以下的人均30个,10~14岁的人均44个、位居第二,15~19岁的人均59个、位居第一。统计数据表明,中小学生不仅成为网民的重要群体,而且对手机及APP的使用程度和兴趣更加浓厚,主要归因于目前互联网教育快速普及、手机APP辅助教育方式的普遍运用等,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完成学习成为普遍现象,因而接触不健康信息的概率大大增加。

(2)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与身体快速发育相比,中小学生的心理却远远没有成熟,就是说,他们带着儿童心理的痕迹,又出现成人心理的萌芽[1]。青春期的到来使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未知的事物包括两性话题产生了羞涩、好奇、探索的情绪和欲望,有的孩子会出现情感的闭锁性,有时会自我封闭,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怀[2],从而沉溺于游戏中的虚拟自我等,但这个时期的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尚未成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案例中的男孩已经符合青春期的年龄要求,当他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后,虽然知道这些内容是父母所禁止的,但是他却无法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和冲动,欲罢不能。带着好奇和“逆反心理”,他不敢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从而选择了在同学间进行“分享”,无形中使自己成为了传播不良信息的参与者。

(3)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和缺效。教育部201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但是,很多学校在初中阶段才开始网络道德教育,包括对学生的性教育等,但当前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营养摄入越来越均衡,成长发育速度也不断加快,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出现第二性征,并大量的接触网络信息。同样,很多教师、班主任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一些个体的超前发育状态,缺少有意识的关心、沟通和引导,从而影响了网络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的效果。正如案例中所提及的,班主任不经意的生气表达,对认知和敏感性有限的小学生来说,无法起到警示效果;却又缺乏和家长有效的沟通,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或者有效地指导家长处理这个问题,使得网络道德教育难以起到效果。

教师应发挥帮助中小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主体作用

研究表明,淫秽、暴力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等会严重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错误的行为示范和行为误导,导致学生精神涣散、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严重的导致心理变态,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落实好网络道德教育责任。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利用道德法制课、信息技术课、主题班会等载体,集中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对黄色网站、暴力和淫秽信息、不良网络游戏危害性的认识,自觉主动的拒绝不良信息;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青少年沉溺网络不良信息的典型案例以及赴青少年法庭、法制教育基地等实地教学的方式,教育中小学生拒绝传播不良信息、不得模仿和使用猥琐、暴力语言和行为,遇到不良信息或不良行为,应及时举报[3]。

(2)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仅是学习方面,还要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对精神状态异常、成绩下降异常、行为举止异常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干预和引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发育呈提前趋势这一特点,在青春期来临前,适时的、系统的开展性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性问题,理性看待青春期的困惑,帮助学生通过正确途径获取这些信息,学会辨别科学知识和淫秽色情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

(3)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更重要的是自觉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中小学教师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情景剧、演讲竞赛等方式,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音乐、美术教育等,帮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多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利用劳动实践、公益活动、趣味运动会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对网络的兴趣和依赖。教师还可以借助集体和同伴,尤其是“重要他人”的力量影响学生,同伴的善意意见、良好行为示范都有利于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行为。

(4)构建有力的家校合作机制。中小学生大部分空闲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网络和手机的使用也主要在家里。因此,教师应重视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行为上的变化,特别是已经有异常表现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间应及时沟通,引起高度重视,有利于早期预测,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和不良诱惑,指导家长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要求家长指导并监督孩子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4],为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力的促進中小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存在问题的孩子,如案例中的男孩,教师不能隐晦过关,也不能简单的通知家长责罚,更不能直接公之于众,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是应该理性分析、正确看待,与家长一起共同商讨策略,引导孩子规范网络和手机的使用,共同帮助孩子正确了解青春期知识,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家务劳动和外出旅游,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守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过晔. 浅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J]. 才智,2016(31).

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10-01/22/content_1516995. htm,2010-01-22.

吴青宇. 浅谈我国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艺术科技,2013(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家长孩子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