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的区域实践与探索

2020-03-08李金亮冯安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昌平区教研智慧

李金亮 冯安华

记   者:昌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搞大而全,而是走适合本区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请从整体上介绍昌平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李金亮: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昌平区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全市领先。我们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建成了“四个中心、两个平台、一个门户”的教育信息化架构。全区教育城域网带宽达到8G,骨干节点万兆,到学校达到千兆,无线网络全覆盖,形成了层层防护的6大安全领域,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具体情况如下。

培养“智慧教师”。开展了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互动教学,形成了昌平区智慧学习研究团队。包括以教研员为主导的学科教研团队、以学校教师为主的学科实践团队和提供统筹规划和技术服务的信息中心支持团队,并逐步形成了“学校自主→教研引领→技术支撑”的团队协作模式。

构建“智慧课堂”。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互动教学模式,在42所学校开展PAD教学课研究。开展“虚拟学校”项目,累计为6485名教师、62562名学生提供了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的优质教育服务。

培育“智慧学生”。开设创新课程、组织社团活动、开展系列比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建“智慧校园”。搭建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类平台12个,通过优质学科资源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依据;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科学有效地进行资金、人才管理;构建全面互联互通的智慧化教学环境。

记   者:昌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融入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请问在信息化推动方面形成了哪些独具特色的机制?

李金亮:形成了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三种推进模式。

一是高位助力,引领集体前行的生物学科模式。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核心团队,为一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把控方向。高水平的核心团队能够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把舵,规避因为应用技术而导致学科教学方向偏离。目前,生物学科多位教师已经实现运用平板电脑教学常态化。

二是共备共议,集聚核心力量的数学学科模式。主要是以专题区级研究课的方式推进平板教学的研究,逐渐形成“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用课”循环教研模式。同时初中数学团队以课题引领不断实践反思,使得实践教师规模不断扩大。

三是自组联盟,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小学平板电脑联盟。主要是以学校之间自发组建。各联盟校每学期以不同主题轮流承办活动,联盟校结伴同行、共享智慧,合力研究、共同探索,为推动我区平板电脑互动教学应用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记   者: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许多制约因素,但昌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进程快、覆盖面广、成效明显,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金亮:一是优势集聚。建设昌平区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生态系统:“有戏唱,搭臺子;邀名角,唱‘大戏”——这是昌平区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集聚效应”的集中表现形式。通过建立包括各个层级教育活动参与者的生态系统,使得昌平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主体能够自生自长。同时,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引进专家团队,加强对各层次教育教学人员的培训,为项目的有序推进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昌平区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集聚效应”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实施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正面影响。

二是成果扩散。“集聚”的目的是为了优质教育信息化成果的“扩散”,“扩散”的过程即项目阶段成果的社会化,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与经验通过各类观摩课、研讨会等在区域内扩散,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相互促进的效果。

“集聚”与“扩散”相互促进、彼此共生。近几年,昌平区承办了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和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举办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研讨会、北京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研究会举办的“京津冀初中生物‘互联网+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总课题组举办的“基于大数据优化‘学与教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讨会、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举办的“北京市中学生物互动教学现场会”等国家级与市级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也提升了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力。我区近来有百余名教师受邀到外区县、外省市开展送课观摩和经验分享活动。

记   者: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更新快,有些工作要有前瞻意识,昌平区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哪些设想?

李金亮:一是探索创新应用推进机制。依托六年来的区域平板教学应用探索创新机制生成成果,拟成立智慧教育协同发展中心,形成专家引领、行政统筹、教研主导、信息中心主责、多部门协同的机制。主要负责昌平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协同多部门合作,研究智慧教育在区域推进的生长模式,进一步践行教育信息化2.0要求的“推动将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变革内生性变量”,保证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的一致性。

二是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和评价。未来学校的一切要素,皆会成为数据,大数据也将成为我们认识教育规律的新角度。教育领域已有学者探讨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变革的趋势与转向、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等。

三是实现数据融通,消除信息孤岛。昌平区教育信息中心将制定数据融通规则,建立昌平区教育云数据交换平台,为第三方应用平台提供数据接口,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融通。我们可以获取教学中的大量数据,实现设施设备数据化、教学行为可观察、移动学习普及化、学习行为可视化。

四是将以“有数据、融数据、用数据”为基本思路,以“教育大数据的应用需要高度创造性”为基本原则。要基于学生的学业数据、体质健康数据、社交数据、评价数据等,围绕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构建数据模型,形成学生数据画像。

五是要基于教师备课数据、教学过程数据、作业数据、考试数据、教科研数据等,围绕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等方面构建数据模型,形成教师数据画像。

我区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以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思路助力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昌平区教育公共服务模式,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实现。

猜你喜欢

昌平区教研智慧
昌平区总工会 关心关爱显温情 爱心传递共战疫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北京市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昌平区地质灾害演示系统
北京昌平区某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工程简介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