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2020-03-04叶莲

大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叶莲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既实施素养教育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两项教育建设中,很多教师容易对素养教育融入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产生混淆,认识不清,甚至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和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存在冲突。其实,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在融入方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是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的关系。论文旨在阐述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阐释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素养教育;同向同行;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3-0121-03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教育部将组织研究以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此为依据,各高校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精神,积极推行素养教育,将素养教育融入每门课程中,实施文化梯度育人。2015年始高校为贯彻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2015年7月27日印发),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2015年9月10日印发)等文件精神,开始实施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即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两项教育建设中,很多教师容易对素养教育融入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产生混淆,认识不清,甚至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和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存在冲突。其实,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在融入方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是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的关系。本文旨在阐述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阐释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

(一)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整体教学体系建构中相互充实

在素养教育实践中,素养教育不仅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为落实“提高教学实效,服务人才培养”的教改思路和“培养思想理论修养好、法治道德素养强、家国情怀涵养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改目标,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以素养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主线,以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为重点,深化思政课教改,推动思政课课堂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离不开素养课程的设计创新。完善课程思政体系,要将素养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素养课程话语体系,实现素养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通识课、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扭转目前状况,深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摆脱原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方面不谋而合

无论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还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其融入的目标宏观上都是为了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宗旨,把立德树人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微观上是为了提升学生素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各高校在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的实践中,要与时俱进,把原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具有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改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中,把教育理念中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部分,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改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把原来的“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地方性”改为“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地方性”,这些内容的变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普通高等院校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专业课程读本》,开展《大国工匠》的大讲堂等,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三)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是教育的一对隐形翅膀,同向同行于每一门课程

近3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素养教育课在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上都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但我们更多侧重显性教育,对隐性教育开发不够。其实思政教育和素养教育都隐性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高校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素养教育资源,都有润物细无声地成风化人的教育作用。高校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秉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主动转变思路,主动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素质教育内容和思政教育资源,将素养教育知识和思政资源融入每门课程中,使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这一对教育的隐形翅膀一起同向同行、协同推进。

(四)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坚守思政的底线不质疑

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坚守思政的高度不放松。首先,课程思政坚持思政的底线不质疑。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教学中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水平等,思政标准和学科标准都要“硬”,思政底线和思政方向不动摇。其次,素养教育坚持思政的统领方向。素养主要包括学校素养、职业素养、公民素养,对素养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迫切的是职业素养教育。比如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本身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统领,其中的反思素养就是以思政教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为依据,其中的道德素养就是以思政教育的诚实守信为依据,其中的社会素养就是以思政教育的团结合作为依据等等。再次,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中的部分内容就是思政内容的细化。一方面,课程思政本身就要求每个科目都有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向功能,必须运用思政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组织教学内容、处理教材,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素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素養教育尤其是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部分内容是思政内容的细化。比如专业职业素养中磨具专业的“一丝不苟精神”是思政教育中“认真负责态度”的细化,会计专业的“不做假账”要求是思政课中“诚实守信”的细化,旅游专业的“微笑服务”是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的细化,信息安全专业中的“国家新安全”就是思政教育爱国主义中的新安全观等等。

二、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的实施统领在党委

学校的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工作,是党委领导下的举全校之力的一把手工程。无论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还是实施文化梯度育人的素养教育,都要求党委主动统筹领导,建立党委统筹挂帅、分管教学领导牵头执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对既教书又育人的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党委落实教务、人事、教师发展中心、督导处积极配合,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学校教學线和思政线紧密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学校教务处、学生处、人文社科部、人事处积极整合资源,为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在具体的实施中,大多数高校都先后成立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指导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党委书记履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教学副校长主抓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构建党委统筹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学院具体落实、教师积极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二)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全员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无论是素养教育的融入还是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都在教师。无论是素养教育还是课程思政建设都要靠教师去落实,这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因此,各高校一直强调教师的培训培养,92%的学校每年都进行校本培训、新上岗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培训,每年派10%的教师到国外进行高等教育培新等。很多学校每年举行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以及教学竞赛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素养意识、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每年专门设置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的专项课题,增强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学校还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浙江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校20%的课程需聘请企业专家授课,其中有企业专家开展“大国工匠”“中国制造业”“生命与爱国”的主题教育等,同时制定相应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形成学院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专家等各课程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队伍,为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三)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建设的基础是课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教学的实施则是教学的常规性工作。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建设的根本基础。没有好的课程建设,素养建设和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各高校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都要注重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其次,要严抓优质课堂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等,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素质提升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再次,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将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设置为重要的观测点。

(四)课程思政和素养教育建设的主渠道是课堂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重点之所在,同时也指明了素养教育等大学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为此要求各大高校在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力求产生一批素养教育有成效、专业教学有深度的课堂。首先,联系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现实生活中大量实际而生动的东西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实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师身体力行,将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每堂课中。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这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教学方法。专业教师身上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对学生具有身教胜于言教的巨大影响力。再次,创新教学环节,每个课堂都融入思政和素养元素。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素养提升需求,创造更多新的教学环节,在新的教学平台上引入思政教育观点或职业素养观点来引导学生。

三、结语

从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来看,课程思政教育和素养教育建设是非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精神的。这两者同向同行体现在逻辑上都坚守思政的底线不质疑,同行于每一门课程,并且在整体教学体系建构中相互充实,不约而同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在具体实践中,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在党委统领下以课程为基础,坚守课堂这个主渠道,打造“全员育人”的局面。在不久的将来,课程思政教育和素养教育建设同向同行产生的效力将日益强劲,并为其他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释放思政养料提供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素养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探析
浅谈徽商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