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与协同研究

2020-03-04郭玉秀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理念

郭玉秀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成都 610500)

教育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思政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代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在如今“课程思政”理念高度普及的教育背景下,我国需要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背景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全面提高我国青年学生的德育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奋斗。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理论阐述

(一)“课程思政”理念阐述

“课程思政”理念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思政教育理念,其主张将思政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内涵渗透于其他专业课与公共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的“学科德育”的建设进程。另外,在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输送优质的专业人才[1]。

(二)思政课程特点概述

思政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性课程,其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观点的传播来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的应用与实践,同时还能够对于学生的个人事项以及对待世界的看法与态度进行全面培养,通过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将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培养与涵化,从而以一种综合性的思政教育模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分析

(一)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所展开,旨在培养思想政治水平高的优质专业性人才[2]。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其主要通过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来实现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目前网络化快速发展以及疫情防控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课程逐步实现了网络化教学,其教学形式在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转变,但是其教育内容与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未发生实质变化,教育理念依旧基于学生的德育来开展相应的教学,通过新兴的网络传播的方式实现思政理念的浸润,并且在学生的教育中形成价值观的引领。

(二)二者是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

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在开展相应的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这就是实现了高校显性教学与隐形教学的融合。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文化价值与内涵外延做一个全面的解读。例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的理论表述,其教育观点与理念目标能够通过专业化、严谨化的理论表述来呈现,以一种显性教学的模式来完成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合进高校各个专业课与公共课的教学中,其课程的教学侧重于学生情感价值层面,是一种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实现学生自我的评价与认知,从而在人际传播中通过自我互动与内省式思考形成个人的思想观念[3]。

(三)“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教育的新发展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容易被互联网中充满视听的环境所包围,从而减弱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高校对思政课程的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改变目前的思政课程学习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而课程思政理念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思政课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如今新媒体教学资源发展的情况下,我国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辅助课堂教学,特别是通过音像视频、影像资料等形式来实现课程教学,其能够通过视觉与听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事件的看法与思考,而思政教育能够通过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价值观培养[4]。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径探究

(一)利用思政教育主渠道,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需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这一主要的课程教学渠道来完成教学,从而在有组织的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理论的传播。首先,需要在教学规划中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将思政课程的知识与目标、情感与价值以量化的指标来开展教学,从而在课堂教学之后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反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需要将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更新,也就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对网络化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另外,在课程结束之后及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增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同时,能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来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

(二)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创设思政校园文化氛围

思政教育让学生在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同时,能够通过思想观念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思政”理念传播的背景下,则需要将德育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去,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不仅对专业的理论进行讲授,还需要将文化价值、文化理念通过一定的故事与情境展现,带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从而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思政理念的文化传播。同时,思政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能够在文化环境中实现隐形的思政教育。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教学规划之中,例如举办红色革命文化诗词朗诵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问卷调查等,都能够作为高校特有的实践课程来进行教学。

(三)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在高校思政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无意识渗透。这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个人对于历史事件、时事热点等内容,以评述的形式传达给学生,通过教师对于思想政治信息的再加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时,还需要高校在进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一支年轻化的思政教育团队。青年教师与高校学生在思想教育上拥有更多的心理层次以及思想认识层次上的共通点,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其能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增强学生的德育水平,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同时在网络传播渠道的助力下,我国高校需要全面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为我国未来的建设发展输送大批优质的专业性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理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