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ALM”模式下幼儿戏剧活动对幼儿核心素养群的培养研究

2020-03-04慈兆泓

林区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戏剧绘本素养

慈兆泓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 150038)

一、关键概念

1.幼儿戏剧活动

近年来,人们对幼儿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关注,业界也从不同的角度(如幼儿主体性的角度、游戏的角度、艺术剧场的角度、幼儿园课程的角度等)对幼儿戏剧的内涵作了阐释。目前关于幼儿戏剧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关注理念、话语和技术三个层面,包括舞台童话剧、戏剧应用、戏剧表达、生长戏剧等。

我们研究的幼儿戏剧活动,主要是基于“戏剧主题活动”这一范式,即“围绕某一主题,依从儿童戏剧经验整合与提升的进程,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即从戏剧表达(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出发,到戏剧创作(戏剧冲突的创作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完整的戏剧表演(演员面对观众表演他们的戏剧作品)”[1]。由此,本研究中的幼儿戏剧活动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参与完成的戏剧活动,特征是以幼儿为主体、非即兴、借助舞台表演但不以演出结果为目的的沉浸式过程性戏剧活动。

2.核心素养群

本项研究是基于3—6岁幼儿进行的。基于对“核心素养”这一理论框架的理解,我们认为“幼儿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3—6岁幼儿核心素养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阶段,需要具备并逐步养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让幼儿适应生活,为未来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四个维度: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本研究在这四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以绘本为基础的幼儿戏剧活动特点提出了幼儿核心素养群的概念。我们认为幼儿的核心素养不是单独分割的个体素养,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个素养点构成的素养群。在素养群里,两个或多个素养点可以相融相长,提高素养提升的效率和效果。

3.PALM模式

PALM模式是在本研究中创生的一种幼儿戏剧素养群培养模式,意思是基于“绘本+戏剧”(P)模式(将绘本作为剧本创编的资源媒介)的幼儿戏剧活动对幼儿戏剧素养(A、L、M)的多方面培养。具体来说,P指代绘本(Picture-book)和戏剧(Play),A、L、M则分别指代三类戏剧素养群。其中,A代表艺术感知素养群(Art-Appreciation);L代表思维语言素养群(Logic-Linguistics);M代表运动想象素养群(Movement-Makeup)。

二、“绘本+戏剧”模式解析(P)

对于幼儿戏剧而言,剧本的创编无疑是灵魂所在,没有好的剧本就很难有好的表演。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幼儿戏剧的剧本来源有很多,比如经典的文学故事、影视剧改编、纯原创剧本等等。本研究更倾向于将绘本作为幼儿戏剧剧本创编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因为这更加符合幼儿对戏剧表演的理解和期待,也更适合让幼儿在整个创作、表演的过程中发掘多元潜能,同时发展培养相应的能力素养群。具体来说,绘本作为幼儿戏剧创作的素材和媒介,有四大典型优势:

1.题目精准,主题呼之欲出

每一绘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题目,一般比较简短,多是一个短句或短语,字数不多,也不是叙述性质的,更多的是高度概括绘本内容的精髓。所以,在培养孩子阅读绘本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孩子仔细阅读封面和扉页,因为这里面的信息量很大,绘本的题目其实就是绘本内容的主题所在,而很多人阅读绘本的误区恰恰是只看绘本里面的内容,忽视对题目的理解。所以,我们在选择好绘本的同时,就已经可以确定幼儿戏剧的主题内容了。

2.图片丰富,情节充实有趣

绘本这一概念是从英文“picture book”翻译过来的,由此可见绘本中的图片是重点。一本好的绘本,图片设计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幼儿既能从中学到各方面的知识性内容,又能发展锻炼自身在语言、审美、思维、手工制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本作为幼儿戏剧的蓝本,设计者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主观能动性拓展、增减、创生部分情节内容,而不同人群对绘本图片内容的解读也会不一样,这也是绘本的妙处所在。

3.脉络清晰,冲突水到渠成

绘本的内容脉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平行递进式。很多绘本图片与图片之间是在并列的基础上递进,达到层层渲染强化的效果。这就不同于传统的文字故事,情节一般都是直线递进式的。绘本的故事或情节的发展是单线进行的,没有很多故事线并行,里面涉及的人物、角色也不会太多,发展到高潮的部分,冲突就会显现。因此,在进行剧本改编时,找到戏剧的冲突点也不是难事,这就非常适合幼儿自行进行剧本创编。

4.文字凝练,台词多样灵活

真正意义上的绘本,文字少且信息量丰富,文字绝对不是单纯地描述图片内容或是做一些跟图片内容不太相关的故事性陈述。一方面,经典凝练的文字可以为幼儿戏剧的改编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持;另一方面,没有过多的文字摄入,不会对台词创编造成过多的干扰和影响。在剧本创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意愿自由灵活地设计台词,既能展现自己的艺术风格,又能极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潜力。

三、幼儿核心素养群

1.艺术感知素养群(A)

幼儿戏剧活动需要幼儿具备丰富多元的Art,如音乐、舞蹈、美术、灯光、服装、化妆等。而幼儿戏剧表演情景其实是一个微型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幼儿自己制作服装道具、自己装扮自己、配合音乐设计舞蹈动作,不断地进行自我表达和创作,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感知(Appreciation)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一点主要对应戏剧中的环境元素。环境即戏剧产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剧场的现场氛围(包括化妆造型、服饰搭配、道具使用、灯光渲染、声音效果等舞台元素)。通过对这些自然环境的设计和制作,幼儿作为表演者可以快速地融入戏剧表演的情境之中,从而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涵和外延。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戏剧情节得以发生、展开的历史、社会背景,通常会在一开始就将社会背景通过画外音的方式告知观众。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把握,观众可以稳准快地了解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同时有机会预测剧情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幼儿可以感受探寻在这个“微型社会”中的一切人、事关系。

2.思维语言素养群(L)

思维(Logic)和语言(Linguistics)的关系是:思维先行,语言外化。换言之,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实质,语言是思维的物化表现。由此可见,要想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就要锻炼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幼儿在梳理戏剧情节、展现剧本台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然后顺理成章地用台词语言表达出来。

在幼儿戏剧表演中,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分别对应情节设计和台词表现两部分。在设计情节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两大方面的内容:结构和冲突。结构主要指幼儿戏剧中对话、动作的整体布局和关联;冲突主要指角色与环境、角色与角色、角色与自己之间的矛盾,要让戏剧的情节朝着冲突的产生、激化、解决的方向运行。

台词表现包括独白、对白、旁白等语言表达形式。台词的表现力是角色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除了台词内容以外,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拟、夸张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塑造的角色性格,鼓励幼儿自行创作戏剧语言。

3.运动想象素养群(M)

在戏剧表演活动中,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Movement)和空间想象能力(Make-up)是融为一体的。因为幼儿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所做的所有肢体动作都是基于对角色和情节的认同和想象来完成的,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空间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其在表演过程中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丰富性。

幼儿戏剧赋予绘本中的角色以生命,通过角色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两部分态势语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幼儿戏剧中的角色包括主角、配角、正面角色、反面角色等。幼儿在表现角色时会尝试使用心理分析、空间想象等方法使得角色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借助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亮相、退场等规定动作以及角色需要的相对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传情达意。

幼儿在照顾角色的同时,还会有机会处理两类关系,这两类关系包涵两个范畴:幼儿与自己的关系、幼儿与他人的关系。前者主要指幼儿通过内省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认知;后者主要指幼儿在戏剧表演活动过程中与同伴以及教师的沟通交往。这两种关系对幼儿日后的社会交往以及幸福感的获得至关重要。

四、小结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改革不仅要有外在条件的创设,更要有内核观念的转变,关键是紧紧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促进《指南》的落地和关注儿童的发展为核心。由此,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时,也应该努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幼儿为中心”的模式,真真正正地实现幼儿戏剧经验与核心素养群的培养与获得。基于绘本的幼儿戏剧创作,可以给幼儿更大的发展空间,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对角色的定位、情节的设计、对话的开展和表演的打磨在角色互动和戏剧冲突中发展自身的戏剧经验,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戏剧绘本素养
有趣的戏剧课
绘本
绘本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绘本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