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稳定脱贫对策研究

2020-03-04

关键词:内生驻村贫困村

王 莹 莹

(洛阳市社会科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疫情之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大影响,脱贫攻坚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关键时刻,厘清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当如何有效解决,是决胜阶段“对症下药”的基础和取得全面胜利、做好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保障。

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自2015年至2019年已连续开展5年,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仅是对被抽查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把脉问诊,也可引起其他相关地区和工作人员的重视,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借鉴。2019年的评估工作是关键之年的关键考核。在对A省的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各级政府都对脱贫攻坚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帮扶措施,提出了不少创新性方法,使群众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多方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然而,在与县、镇(乡)、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的座谈及入户调查中发现的产业带动不明显、部分就业培训流于形式、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稳定脱贫的隐患。

一、地方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资金使用不精准

扶贫资金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粮草”和“弹药”,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每一笔扶贫资金背后都关联着一批贫困家庭,钱到不到位、用没用好,直接关系到脱贫成效。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不好、使用不精准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扶贫资金使用不慎重、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风险预测考虑不周,导致部分项目仓促上马,半拉子工程较多,扶贫资金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在具体帮扶中也存在措施不精准、未建立长效机制,导致扶贫资金未发挥应有作用的现象。如,盲人为拿养殖补贴在自家院子里养鸡,政府验收发放补贴后无后续监管,贫困户任由多数鸡病死;某些村民未养鱼,扶贫材料上却有养鱼补助。

(二)产业帮扶成效不明显

发展产业是有效解决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之策[1]。产业扶贫的初衷是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起到“扶志扶智”的作用,但现实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短期效益、轻长效机制建立的现象,导致产业扶贫项目多数存在产业选择草率、风险预测和监督管理缺乏、组织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带贫减贫效果差等问题。整体来看,产业帮扶成效不明显、贫困户参与度低等问题表现突出。如,各地均存在数量和规模不同的蔬菜、水果种植大棚,贫困户只是作为打工者拿最基础的务工收入,个人能力提高较小;一些乡镇投入扶贫资金几十万建设服装加工厂房、引入设备,但厂房、设备却因长期无法找到合适的租赁方而闲置,导致项目收益低,帮扶成效不明显。

(三)就业技能培训流于形式

就业技能培训是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和稳定脱贫效果的重要方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就业技能培训大多流于形式,培训项目不对口,群众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较差。多数群众反映去参加培训之前都不知道所培训的内容,培训项目基本都是一天结束,现场看看PPT、拍拍照,农户只要去了就能领取200元补助,培训明显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不贴合群众实际情况。如对70多岁的老太太采取的帮扶方式是电商培训;群众接受了种植培训,但家里根本没有地。多数培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农户对培训内容兴趣不高,普遍表示“再也不去参加了”。通过就业技能培训、能力得到提高并从事相关行业的群众比较少。

(四)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

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使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一方面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引起了非贫困户的羡慕嫉妒。久而久之,在各项政策的利好下,贫困户不觉得贫穷是精神负担。只要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更多优惠,这也造成了群众比谁更穷的“攀比”心理,都愿意戴帽子,不愿摘帽子,进而导致贫困户参与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通过劳动脱贫致富。更有少数贫困户担心一旦就业有了务工收入就不能再享受贫困户的待遇;也有少数贫困户虽然身体健康,但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积极性不高,对政府救济形成依赖,还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未来扶贫、防贫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隐患

(一)脱贫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

根据对帮扶措施和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及所掌握技能情况的了解发现,贫困户脱贫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返贫风险较高。一是产业帮扶成效不明显,贫困户参与度低,帮扶措施不精准,没有因人施策,就业培训大多流于形式,使贫困户没有在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中得到技能上的提升,持续增收创收的保障不强。二是“户贷企用”或者变相的“户贷企用”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户贷企用”小额扶贫贷款2017年已被国务院叫停,但调查中发现各地依然存在不同规模的“户贷企用”现象。此种方式的扶贫资金没有发挥“造血”作用,群众对脱贫攻坚的参与度低,不利于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地方政府或帮扶组织为了完成脱贫任务而变相发钱发物,过度的医疗保障也助长了贫困户的懒惰心理,使贫困户认为生病后有国家政策救助,不需要自身努力。四是脱贫户大多依靠小额信贷分红、光伏发电、公益性岗位、五保低保金、种植养殖补贴、救灾款等一系列名目增收,收入结构上转移性收入占比较高,账面脱贫痕迹明显。一旦补贴政策逐步取消,赖以脱贫的渠道消失,这些脱贫户就极有可能返贫。五是目前的帮扶工作投入在长远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保障其可持续性脱贫上的精力少,绝大多数措施更注重短期快速见效,忽略了长远持续性效益。且已有的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升或提高其自身能力的宣传教育和就业培训措施的成效也不明显。

(二)“贫”与“非贫”之间可能发生逆转

自从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在政策享受上存在较大差异。精准扶贫政策一方面使处于收入底层的群体生活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也使“边缘户”“边缘村”变得相对落后。比如,贫困村由于能拿到扶贫资金或者有帮扶单位的资助,其村部往往建得比一般村好,贫困村可以利用扶贫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而非贫困村由于缺少启动资金,集体经济发展多落后于贫困村。甚至对有的农户来说,自己奋斗赚到的钱还不如当贫困户不劳而获分到的钱多。由于政策对贫困群体的倾斜较大,造成原本“贫”的家庭反过来收入远高于本身“非贫”的家庭。未来若不采取一定措施保障均衡发展,贫与非贫之间有发生逆转的风险。

(三)或将不利于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战略是为了解决绝对贫困,属于底线和短板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发展,是牵涉到产业、人才、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脱贫攻坚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振兴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脱贫攻坚能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使农业、农村发展少走弯路,少搞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2]。但目前来看,脱贫攻坚工作有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扎实牢固,存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现象。脱贫攻坚的地基不牢,或将不利于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也会给乡村振兴埋下隐患。

三、对策研究

(一)建立驻村人员的选派调整机制和提拔重用办法

帮扶单位实力的强弱和能提供资金的多少对贫困村能否快速脱贫起着决定性作用。实力强的帮扶单位能够提供相对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驻村工作队的素质、能力和帮扶意愿对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若驻村工作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则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作用;有些驻村工作队甚至对所帮扶对象的贫困情况都不了解,也就难以主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帮扶意愿强的驻村工作队能深入了解村情,制订帮扶计划和措施,肯想敢干,对贫困村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因此,帮扶单位、驻村工作人员的选择对村发展至关重要。可考虑建立驻村选派调整机制,驻村工作人员除受上级部门和单位指派外,还可由村集体提出调整,灵活变动。发挥村集体的监督作用和主动性,利于驻村工作队发挥应有作用。为激发驻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更多人愿意驻村、主动驻村,还应建立驻村人员提拔重用的机制,给驻村人员待遇提高以制度上的保障[3]。同时,可将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帮扶情况纳入其任期考核内容,对在帮扶工作中有显著贡献任期者酌情加分。

(二)建立一整套人才培训体系和方法

村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发展情况。长远来看,村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是带动村发展、稳定脱贫和致富奔小康的关键[4]。所以,要把优秀人才选出来,让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此外,各地都认识到并建议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建立一整套培训体系和方法,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计划上着手,让培训看得见、可操作。除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能力外,还应注重人才引进,把基础设施建设好,生活环境改善好,基本收入保障好,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让有情怀、有能力、有干劲者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在农村留得下、待得住。只有领头羊有闯劲儿、火车头有动力,农村才能有活力、有发展、有希望。

(三)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脱贫成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脱贫攻坚给农村带来的最明显的改变在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教育和医疗保障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提高其内生动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提高内生动力是一个需要各方面协作、配合的复杂工程。调查中发现:截至目前,帮扶投入在提高贫困户内生动力上的作用还有待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和技能的提升还很不足,产业帮扶和就业培训在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上作用微弱。

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要“扶智、扶志、扶德、扶勤”[5]。思想观念的改变,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都能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6]。如何创新扶贫措施,让贫困户在受帮扶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是下一步帮扶工作的重点。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等相关工作人员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提高上。只有发展的“源头活水”动起来,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走得好、走得宽广。

四、结 语

脱贫攻坚战正处于决胜期,乡村振兴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五年见到显著成效、十年实现根本改变”的关键年,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关系到“三农”工作的稳步推进和调整,意义重大。首先,在脱贫攻坚决胜期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价值所在。地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扶贫资金使用不精准、产业帮扶成效不明显、就业培训流于形式、贫困户内生动力提升不足等问题制约着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稳定脱贫,也使“贫”与“非贫”之间可能发生逆转,不利于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其次,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在贫困村脱贫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吸引更多有能之士参与农村工作,应建立驻村人员的选派调整机制和提拔重用办法,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再次,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工作的成败。应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建立一整套培训体系和方法,注重人才引进,提升村级干部素质能力。最后,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提高是脱贫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保障。应创新扶贫措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提高上。

猜你喜欢

内生驻村贫困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