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中的编码调制与多址技术

2020-03-04

数字通信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码元译码码字

钟 旻

1 载波调制技术[1]-[4]

上一讲座中,我们曾介绍了5G中可能采用的基带调制波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载波调制波形是5G所采用的。所谓载波调制,是指用代表信息的基带信号对高频载波(通常为正弦或余弦波)的参数进行控制的过程,代表信息的基带信号称为调制信号,受调高频载波的参数是振幅、频率或相位,调制的参数可以是单一的或是联合的。一些例子如图1所示。调制后的高频载波称为已调载波;将已调波还原出信息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图1 载波调制举例

在数字通信中,所采用的调制称为数字调制,即是用离散值的数字基带波形对载波进行调制而得,5G中应用的一些调制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5G应用的一些调制方式

1.1 二相移相键控(BPSK)和四相移相键控(QPSK)

二相移相键控(BPSK)和四相移相键控(QPSK)的时间波形如图3所示。

图3 BPSK和QPSK的时间波形

图中,d(t)是矩形脉冲符号,对于BPSK,每个符号由1比特信息映射而得,当d(t)=+1时为“1”,d(t)=-1时为“0”。可以用发送0°和180°相位的载波来分别代表“0”和“1”符号。此调制方式称为绝对调相。

还有一种称之为差分移相键控(DPSK),它是利用前后符号之间载波的相对相位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在二进制中,通常规定,传送“1”时,后一符号相对于前一符号的信号相位变化180°;而传送“0”时,前后符号之间的信号相位不变。这样,观察这种调制信号时,只看载波相位的相对变化,而不看它的绝对相位。只要相位发生180°的跃变,就表示传输“1”;如相位无跃变,则传输的是“0”。

在QPSK中,每个符号包含了2比特信息。同样,也有绝对调相和相对调相方式。关于DQPSK,可以分别用前后符号载波相位变化0°,90°,180°,270°来代表四进制的“0”,“1”,“2”,“3”。

通过频谱分析发现,用矩形脉冲调制产生的PSK信号,其旁瓣甚高,即带外泄漏大,从而产生较严重的邻道干扰,是不希望的,为解决此问题,用某些适当的滤波器如“升余弦”(图4)或“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等,对其“成形”。以图5为例,用升余弦函数滤波器成形处理后,获得如图所示的-1,-1,1,1,-1,1序列,它取代了原来的矩形脉冲序列,可有效降低带外泄漏。

图4 不同滚降系数的升余弦波形

图5 用升余弦脉冲成形后产生的调制波形

1.2 多进制移相键控

进一步推广,即多进制(M>4)相移键控还有8PSK、16PSK、32PSK等。随着M的增大,每个符号承载的比特数增加,频谱利用率提高。但为保证符号传送正确率所需要的信噪比也随之增加。就是说,数字信号经传输后到达接收端,解调时其性能指标是用符号错误概率(亦称误码率)来衡量的。所谓符号错误概率,是指符号被错误接收的概率值。接收机中噪声的干扰,是造成符号被错误判决的原因,只有当符号中的比特所具有的功率足以克服噪声的影响时,才不致产生错误,故此概率值取决于信噪比,符号错误率越低,所需之信噪比越高。图6给出了二相和多进制相移键控的符号错误概率(SER)与信噪比的关系。

由图6可见,对于相同的误码率,M越大,所要求的信噪比越高。当接收机的噪声一定时,信噪比越高,所需的信号功率越大,即要求发送端发射的功率越大。因此,对于距离基站较远的边缘区域,采用BPSK或QPSK是适宜的。

图6 MPSK的符号错误概率特性

1.3 QAM调制

正交振幅调制(QAM)是5G中得到应用的调制方式,如图2所示的16QAM及更高次的QAM调制方式,具有高的频谱利用率。

在正交振幅调制中,先将输入比特映射到一个复平面上,也即将发送数据分成I、Q两路,形成复数调制符号,然后将符号的I、Q分量(对应复平面的实部和虚部,也就是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幅度调制,分别对应调制在相互正交(时域正交)的两个载波(cosωt 和sinωt )上,如图6所示。

图7 QAM的组成框图

4QAM和8QAM的星座图和波形分别如图8、9所示。

图8 4QAM的星座和波形图

图9 8QAM的时间波形举例

从4QAM和8QAM的波形可以看到,QAM实际上是调幅和相移键控的组合应用。4QAM和QPSK的波形是相同的。

得到广泛应用的还有16QAM,图10给出了其星座图和16个符号所取的载波幅度和相位。

图10 16QAM的星座图和各答符号对应的载波相位与幅度

图11给出了MQAM的符号错误概率特性(SER)。

图11 MQAM的符号错误概率特性

图6和图11的符号错误概率特性是在白噪声情况下得出的。比较可见,QPSK和4QQAM的SER是一致的。而当M>4时,MQAM的SER优于MPSK的,即前者的抗噪性能优于后者。实际上,移动通信的环境是复杂的,由于建筑物、树林树木及其他地形地物对电波的阻挡、遮蔽、反射和散射等作用,造成信号的衰落,SER性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为了获得与白噪声背景下相同的SER值,需要付出增加信噪比的代价,M值越高,所须增加的信噪比也越大。而研究表明,总的说来,相同情况下MQAM仍优于MPSK。就是说,在相同SER的情况下,发送端需要的发射功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大容量通信场景下,高阶的MQAM得到广泛的应用。

2 信道编码技术[1][5-7]

编码是在发送端进行的,它是将原始符号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处理的过程。

在数字通信中,编码可分为:信道编码,用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信源编码,用以将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并提高数字信号的有效性;保密编码,用以对信号加密,提高其保密性。在接收端,则作相应的信道解码、解密和信源译码的处理。具有以上编、译码功能的数字通信系统组成如图12所示。

图12 具有编、译码功能的数字通信系统框图

本讲座介绍的是信道编码技术,这里广泛地使用差错控制技术,即纠错编码,以保证信号经存在噪声及各种干扰的信道传输过程中,所造成符号差错减少到最低程度。所谓纠错编码,是按一定规律在原信息序列中插入一定数量不含信息量的数字序列,使信号具有一定的检测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这样,信道实际传输速率要高于原始信息速率,所以,信道编码是通过牺牲传输效率来换取可靠性的提高的。

在5G中,取得共识的信道编码,是用于上下行链路信道传送长数据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和用于上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短数据传送的极化编码(Polar Code)。

2.1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LDPC码是一种线性码。为方便,事先将信息码进行分组,若在分组时,每一组的校验码元都只由本组的信息码元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则产生,这样,编、译码就可按组处理,此即分组码。如果产生校验码元的数学规则是同组中的某些信息码元相加得到,它们与信息码元的数学上是线性关系,这就是线性码。

再看奇偶校验,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检错方法。只需在原信息码后面附加一个校验码元,使得码组(又称码字)中的“1”(或“0”)的数目是奇数或偶数,便可判定收到后该码组有无出错。例如原来的信息码是“11001”,编码时在末尾添加一个“1”,变成“110011”,使该码“1”的数目为偶数;若原来的信息码是“11101”,则编码时在末尾加一“0”,变为“111010”,使该码“1”的总数目总是偶数。当接收到的码组中的“1”不是偶数时,便知有错,此编码称为偶数校验。同样地,若使码组中的“1”数目保持为奇数,则称之为奇数校验。可见奇偶校验码能查出传输中任意奇数个错误。但仅加入一个校验码,并不能指出是哪一个码错了,哪一个是对的。此外,信息在信道传输时还可能出现码元丢失(被删除)的问题,如何找回这些丢失的码元,也是需要通过奇偶校验来解决的。为此,需要增加冗余度,即加入更多的奇偶校验码。

设二进制码C由6个字符串组成:

它满足以下三个奇偶校验方程:

式中,“”表示模二加运算,上式可用矩阵表示为:

矩阵H称为奇偶校验矩阵。H中的每一行相应为奇偶校验方程,而其每一列则相应为码字中的一个比特。

这样,对于具有m个奇偶约束条件、长度为n的码字组成的二进制码,其奇偶校验矩阵是m×n矩阵。当接收到用矩阵形式表示的字符串

当且仅当其奇偶校验矩阵满足

Y是被正确接收到的码字。

利用上例(1)式,可重写为

码字比特C1,C2和C3含有3个比特消息;C4,C5和C6含有3个奇偶校验比特。若C1,C2和C3分别为1,1,0,则通过上式求得三个校验比特为

这样,该消息(包含信息码和校验码)的码字为C=[1 1 0 0 1 0] 再将这些约束条件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式中,G称为码的生成矩阵。通常消息比特标为u= [u1,u2,...uk],矢量u具有k个消息比特。据此,码字c相应为二进制消息u = [u1,u2,u3],可利用矩阵方程表为c=uG

对于具有k个消息比特、码字长度为n的二进制码,其生成矩阵G是kxn二进制矩阵,码率为k/n。

具有k消息比特的码含有2k码字,这些码字是长度为n的总的2k个二进制矢量中可能的子集。

LDPC码中的“低密度”,是指其奇偶校验矩阵(通常用H表示)是稀疏矩阵,即H矩阵中非零元素1个数很少,而理论研究表明,如此可保证译码复杂度和最小码距都只随码长的增大而线性增加。所谓“码距”,是两个码组之间对应位上有不同符号的位数。这些特性可大大降低译码的计算量,并有利于检错。

LDPC码首先是由Gallager基于校验码H定义的,他最初提出的是规则LDPC码,按定义,其校验矩阵H中,每一行含有ρ个1,每一列含有γ个1,任何两列之间位置相同的1的个数不大于1,与码长以及H的行数相比,ρ和γ都较小。

图13给出了LDPC码校验矩阵H的示例和对应的“泰纳图”。后者描绘了码元与与校验码元的奇偶校验之间的关系。

图13 LDPC码校验矩阵H的示例和对应的“泰纳图”

泰纳图中,有m个码元节点(亦称变量节点或比特节点)和n个校验节点,对应校验矩阵H的列数和行数,m=10,n=5。如果第i个码元节点和第j个校验节点之间有边相连,那么H(j,i)=1,否则H( j,i)=0。显然,码元节点和校验节点内部是没有边相连的。

泰纳图中,校验矩阵的行重是每行1的个数,列重是每列1的个数。从一个码元节点出发,交替地经过校验节点和码元节点,跳若干步后返回到原码元节点所形成的回路称为码环。构成该回路的边数便是码环的长度(例如图中粗黑线所标的码环长度为6);最小码环的长度称为圈长。可以看出,码环的长度只能是大于等于4的偶数。对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一般不含长度为4的码环,否则会存在一定数量的重复码字,产生不可纠正的错误。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码字的性能,通常是通过控制圈长的大小来实现。原则上,圈长大的码字其码距也大,码字性能越好。

原先LDPC编码的基本方法是先构造校验矩阵H,再由H导出生成矩阵G(HGT=0或GHT=0),然后进行编码。H的构造,有规则随机法,旋转矩阵构造法,准循环构造法等。这些方法的目标是增大泰纳图中的环,降低编码复杂度,以及获得好的编码性能。

通过校验矩阵和生成矩阵进行编码,其过程十分复杂,计算和存储量极大,后来经众多研究,推出了一些新的编码方法,其中有LU分解编码算法,部分迭代译码算法等。

关于LDPC码的译码,主要有消息传递算法和置信传播算法。

在消息传递算法中,消息即码元或比特,按照泰纳图在码元节点和校验节点之间传递,逐步进行迭代译码。在算法的每一轮,消息从消息节点传送到校验节点,然后再从校验节点返回到消息节点。从消息节点到校验节点的消息计算,是基于消息节点的消息,以及某些从相邻校验节点到该消息节点的消息进行的。重要之点是,节点沿边发送的消息与上一次接收到的消息无关;对于从校验节点传送到消息节点的消息亦然。迭代过程直至所有奇偶校验码归零。

下面举一例说明利用消息传递算法恢复被删除符号的译码过程。设已编码的码字为

C = [0 0 1 0 1 1]

现在发送C通过一删除信道(erasure channel),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为

Y = [0 0 1 X X X]

用消息传递法译码,初始化值Mi=ri

M = [0 0 1 X X X]

第一步,计算校验节点。如图14所示,第一校验节点连结第1、2和4比特节点,因而进入到第一校验节点的消息是“0”、“0”、和“X”(“X”为被删除的符号)。因校验节点有一个来自第4个比特节点输入的“X”消息,沿此边沿向外送出的消息E1,4,将是第4 个码字比特:

第二个校验节点包括来自第2、3、5比特节点的消息“0”、“1”和“X”,“X”来自第5个比特节点,故从该边沿向外送出到第5个比特节点的值为

第三个校验节点包括来自第1、5、6比特节点的消息“0”、“X”和“X”,因为该校验节点收到两个“X”,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故其输出全为“X”;对于第4 个校验节点也是如此。

第二步,每一比特节点具有一未知值,如可能,用其输入消息来进行更新。在第4比特节点为未知,并有一个输入消息“0”(E1,4)和“X”(E4,4),这样可改变其值为“0”,而对于第5个比特,其输入一个为“1”(E2,5),一个为“X”(E3,5),故更新为“1”。而在第6比特节点,输入的均为“X”(E3.6),(E5,6),故比特值仍为未知。因此第二步结果得到

M= [0 0 1 0 1 X ]

为了确定最后一位比特,重复步骤1,此时第3个校验节点连接到第1,5和6比特节点,进入该校验节点有一个第6个消息节点的“X”(M6),这样从该节点输出送到第6个比特节点消息E3,6,便是第6个码字比特。

第4个校验节点连接到第3,4,6比特节点,该节点有一个输入“X”消息M6。由此校验节点输出到第6比特节点,E4,6便是第6个码字比特

在第二步中,第6个比特是未知的,输入消息E3,6和E4,6,均为“1”,故而将第6比特值更新到“1”。于是将

M = [0 0 1 0 1 1 ]

作为译码后的码字。

上述译码过程如图14所示。图中,最初接收到的符号串为[0 0 1 X X X],X为被删除的符号,每一分图表示译码算法过程的每一步。点线箭头表示比特为0,实线箭头表示比特为1,淡色虚线箭头表示为X。

置信传播算法也是通过迭代进行译码的,但考虑到噪声的影响,信号传输过程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从而对观察值引进概率的概念,即采用“软判决”进行处理。

LDPC码之所以在5G中胜出Turbo码而被采用,是因为:一是具有更接近香农限的纠错性能,作为例子,图15是编码率为1/2、准循环构造的LDPC与香农限的比较。如上述,编码率是指信息码元总数与传输的总码元数(信息码元与校验码元之和)之比。利用香农定理C=Blog2(1+S/N),式中,C是可得到的链路速度;B是链路的带宽;S是平均信号功率;N是平均噪声功率,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表示。香农限就是其极限值。由图见,LDPC非常接近香农限,表明编码性能极好。二是具有较低的译码复杂度,译码基于稀疏矩阵的并行迭代算法,运算量较Turbo码的低,并且由于结构并行的特点,在硬件实现上较为容易。因此在大容量通信应用中,LDPC码更具有优势。三是译码时延较低。四是错误平台更低,即随着信噪比的增高,误码率不再随之下降而呈现“平台”状态,LDPC码可使出现错误平台时的误码率大为降低。

图14 利用消息传递法译码过程举例

图 15 编码率为 1/2、准循环构造的LDPC 与香农限的比较

一分为二地看,LDPC码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主要有:

(1)并行的译码结构需大量的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等硬件的支持。

(2)编码较为复杂,更好的编码算法需进一步研究。且由于需要在码长较长的情况才能充分体现性能上的优势,如此也导致了较长的编码时延。

猜你喜欢

码元译码码字
极化码自适应信道译码算法
基于扩大候选码元范围的非二元LDPC加权迭代硬可靠度译码算法
基于ZYNQ的IRIG-B(DC)码设计与实现
分段CRC 辅助极化码SCL 比特翻转译码算法
基于校正搜索宽度的极化码译码算法研究
LFM-BPSK复合调制参数快速估计及码元恢复
短码元长度长波ASK信号的一种混沌检测方法*
放 下
数据链系统中软扩频码的优选及应用
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数字信息加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