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2020-03-03嘉佑二年

当代工人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叶永烈科普读物胡志明

嘉佑二年

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在水中游,天空为什么有彩虹,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这些天真而不乏诗意和哲理的问题,不知多少人小时候曾经问过,并且在一套百科全书中得到亲切活泼的解答。提起科普百科全书,就不能不提《十万个为什么》。这套新中国成立后分量最重的科普读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1961年4月出版算起,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十万个为什么》出了6个版本,销售1000多万套,一亿多册,成为家喻户晓的小百科全书式科普读物。

在科普书普遍受冷落的时候,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有人说,这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由此,新中国迎来第一个科普高峰。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1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积极分子。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更是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相结合的进步表现。以华罗庚、钱学森等大科学家为代表,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为科普写作和宣传,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为了赶在1959年国庆节前出版,上海少儿出版社的编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的书名。编辑们经过几天讨论,淘汰了“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等本土标题,一致同意借用苏联作家伊林写的一本经典科普读物的名字:《十万个为什么》。伊林这本书出版于1929年,在苏联广受欢迎,在我国也大为流行,到1949年3月,开明书店已将此书再版了9次。

“十万个为什么”也并非伊林的原创,而是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约瑟夫·吉卜林诗歌中的一句:“一百万个怎么样,两百万个在哪里,七百万个为什么!”这首诗翻译成俄文后却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据精通俄语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分析,这是不同语言的数字表达习惯造成的,在俄语中,“十万”形容数量很多。

洪祖年当时是上海少儿出版社的编辑,还是长寿路第四小学和天马山中心小学的课外辅导员。其他几位编辑每人也都有两所“联系”学校,为的就是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和想法。如何编辑出版一套合格的科普百科全书?洪祖年和同事们决定:向孩子们征集问题。

直到今天,几位老编辑依然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路边的大树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这些来自小脑袋瓜的问题,让编辑们惊喜万分。原来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饶有趣味的问题,可惜只有孩子们的眼睛才能发现,大人们早就熟视无睹了。编辑们也自己找题目。负责“动物”分册的编辑张伯文,后来干脆当上了动物园义务饲养员,还真就瞧出了问题:孔雀为什么要开屏?白鹭站在水里的时候为什么要蜷起一条腿?

更多的“为什么”,则来自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上海少儿出版社三编室俄文翻译潘勋照,至今还记得与当时上海市牙病防治所所长贾维霖的一段对话。贾维霖说,孩子晚上饿的时候,别拿饼干给他们吃,因为饼干会粘在牙齿上,对牙齿的破坏比糖块还厉害。此外,上海市人民医院消化科的大夫提出,吃零食会打乱胃肠正常工作。五官科的医生则说,看书要保持一尺远的距离;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强光下或者晃动的车厢里看书;看书一个小时一定要休息一下眼睛……这些在当时听来陌生而有益的建议,后来统统变成了“生理卫生”分册里的 “为什么”,“生理卫生”日后成了销售量最高的分册。《十万个为什么》提高的不仅是中国人的科学素质,还有身体素质。

《十万个为什么》对几代中国少年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无数青少年从小热爱上了科学,长大后走上科技兴国之路。由于这套书一开始并没有注明作者,所以并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是,为这套书撰写了大量文章的作者,其实是叶永烈。

当时,叶永烈还在北京大学读书。因为读的是化学专业,他就开始用文学笔调去描述化学。很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读物《塑料的一家》。他想,我学的是化学,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既然可以有“塑料的一家”,为什么不能有“碳的一家”呢?就这样,他花了半个多月完成了《碳的一家》,寄给了出版社。几个月后,他平生第一本书出版了。

也是凑巧,当时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曹燕芳正在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曹燕芳觉得《碳的一家》文笔活泼,和《十万个为什么》的文风相符,于是就邀请叶永烈参加写作。于是,叶永烈就写了5个“为什么”寄去,经过短暂的磨合之后,《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个人就写了163个!

接着,叶永烈又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就这样,叶永烈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作者——初版本共5卷,包含971个“为什么”,他写了1/3,因此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1600元——一个“为什么”稿费5元,在当时,1600元绝对是一笔巨款。去邮局取钱那天,他成了众人争相竞看的人物。

对当时的叶永烈来说,《十万个为什么》带来的收入尚在其次,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从一个普通大学生一跃成为科普作家。

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前两册在全国上市,出版社怕销量不好,只印了5000本。仅仅几天后,全国各大报纸都出现了对这套书的报道,不光孩子们爱看,大人们读起来也爱不释手。在全社会的强烈要求下,后三册也紧急下厂开印,印数飙高到惊人的500万册。

在众多给孩子买《十万个为什么》的家长中,就有大科学家钱学森。据其子钱永刚回忆,父亲规定他每天必须看40页,还说“看不懂就问我”。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喜欢《十万个为什么》,他的车里就放了一套,可顺手翻阅。“文革”后,上海少儿出版社曾接到毛主席纪念堂打来的电话,说是想找一套“文革”前的老版《十万个为什么》(即第一版)。出版社编辑纳悶,毛主席纪念堂为什么要找这套书,还点名要老版的?原来,毛主席纪念堂是受越南胡志明纪念馆所托。胡志明精通汉语,生前很喜欢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所以纪念馆就想找一套来陈列。2004年5月,叶永烈到越南河内的胡志明纪念馆参观,在胡志明书房里发现,书架上放着一套中文版《十万个为什么》,以示这是胡志明生前的案头读物。

《十万个为什么》火遍国内外,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近5000个新的“为什么”,这也让编写组在1962年补充了地矿、动物和数学3个分册,并正式把目标读者定位为初中生。 两年后,总共14册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问世。在这个版本中,许多如雷贯耳的大科学家都作为审稿人参与进来,有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植物学家钱崇澍和数学家苏步青等。

1993年,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少儿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十万个为什么》。当年3月,出版社又一次性出版了10本续编本。1999年国庆节前夕,《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正式出版发行。新世纪版共有12分册,涉及50多个学科,3000多个“为什么”,总计300余万字,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新书首发时,“购书者的队伍绕来绕去,排了2公里长,好多警察都跑过来,帮着维持秩序。”恰逢中秋,编辑汪春蕾惊喜地听媒体报道说,“人们不送月饼,送‘十万 。”

在今天的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上,图书越出越多,但真正有分量的著作却少之又少。片面追求市场效益、版权保护缺乏、科普作者难觅、国外译著的冲击打压,都成了国内科普图书发展的制约因素。当我们回望一套科普书曾有的辉煌,试图探寻它成功的奥秘时,仍然可以发现,撇开一切时代和社会的成因,还有一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在今天,它因为稀缺而更显难得和弥足珍贵,那就是——诚意。

猜你喜欢

叶永烈科普读物胡志明
叶永烈与杨惠芬:双人伞下的二人世界
妻子是我的左膀右臂
叶永烈劝妻
科普读物资源开发在农村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意义
科普读物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胡志明为何终身未婚(下)
胡志明为何终身未婚(上)
胡志明与中国恋人的爱情绝唱
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