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探究

2020-03-03王新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红山文化陶器

王新辉

摘 要:经过千年的沉淀与演化,各地区形成了富有时代文明特点和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在中国北方孕育而成的红山文化被评价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源地的性质。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代表,而陶器是文化的实物载体,研究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陶器分期及有关问题可以为考古工作和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陶器

红山文化指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与辽宁省西部的先民创造的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但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随着考古的深入,红山文化遗址被发现,尤其是牛河梁遗址系列文化先后被发现,使得红山文化的价值与地位日益凸显。考古界普遍认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与作用。

1 牛河梁遗址的基本情况

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主要以辽河流域的支流为中心,辐射辽河西岸、华北平原、渤海地区、西拉木伦河流域。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辽西与内蒙古东部为红山文化中心,其中朝阳市境内的牛河梁遗址为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代表。最早的文献记载为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调查整理的相关记录,但遗址具体地点不详。随着佟柱臣先生以及其他专家的考古调查,先后发现多处红山文化遗存。从1979年辽宁省文物普查工作开展后,在朝阳、凌源、喀左等地发现了系列红山文化文物,受到考古界的重视,最终发现牛河梁遗址。经过确认女神庙、祭坛以及积石冢群和面积大约为4万平方米的石砌围墙的古国遗址。经过多次测定与校正,确定牛河梁遗址距今550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由于具有层位关系,所以对红山文化的分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的研究多按照地层叠压关系对牛河梁遗址发现的陶器进行分期,主要分为早期与晚期,其中晚期又细化为早期、中期、晚期。上述观点虽然对牛河梁遗址在整个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的位置存在认识差异,但是从牛河梁遗址自身角度来说没有本质区别。在现有的资料中,《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对此进行了完整的叙述,依据层位关系,结合对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对牛河梁遗址进行分期,主要分为三期:下层遗存、下层积石冢阶段、上层积石冢阶段。

2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陶器分组与分期

2.1 陶器分组

根据地层关系和典型陶器的分析,可将牛河梁遗址陶器细化为三组。具体如下:

第一组。牛河梁遗址的下层,主要范围为N5(牛河梁第五地点)开口于⑤B层下的灰坑,以及N5下层遗存地层单位等。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此层发现的陶器主要為筒型罐、陶瓮以及斜口器等。其中,筒形罐全部通体施纹,为夹砂陶,分为微敛口与直口类型,全部为平底。部分陶瓷罐的罐口沿下装饰一周戳印纹,罐的腹部位置刻画分段平行短线纹,靠近底部位置为斜行划纹,瓷器的底部饰窝点纹。部分陶瓷罐的口腹交接位置饰一周凹弦纹,腹部位置刻有“之”字样。

第二组。牛河梁遗址的中层,范围具体为N5下层积石冢的各单位,包括N5H16、N5H22、N5H21,以及第二地点各单位、第十六地点第④层等。陶器的类型主要为无凹弦筒形器和筒形罐、彩陶罐以及斜口器等。其中,无凹弦筒形器为典型代表,部分为鼓腹,部分为弧腹,器表层为红陶衣,部分为素面,部分绘黑彩勾连纹。据考古资料得知,N2Z4M4单位也发现了形态类似于覆盆的筒形器。

第三组。牛河梁遗址的上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N5上层积石冢的所有单位,N2Z1-N2Z3、N2Z4A与N2Z4B及N2Z4D、N2Z4H1单位,N16上层积石冢、N16M9与相关遗存等。该层发现的陶器类型较多,如凹弦纹筒形器、大钵和短体筒形器等。其中,凹弦纹筒形器主要为泥质陶,陶器的唇部为方圆唇或圆形唇,唇部外侈。陶器口沿下刻画凹弦纹,且口沿和腹部交接位置存在一周凸棱。陶器下为素面或者饰黑彩纹;有些瓷器的底缘部经过削修,部分没有削修。又如短体筒形器的整体矮短,设计为平口,为方唇或者外唇方折有下卷趋势,内唇尖且突。陶器微鼓腹,底部内缘斜平。表面绘制了三道平行的条带纹黑彩,部分陶器上腹位置刻画平行线间连续菱形方格纹。

2.2 牛河梁遗址的分期

依据牛河梁遗址N5的第③层叠压第④层、N16的第③层叠压第④层第二地点四号冢的②B层被②A层叠压,能够判断牛河梁遗址第三组陶器相比第二组要晚。依据N5第④层叠压第⑤层,并且灰坑N5H23、N5H46等开口于第⑤层,能够判断牛河梁遗址第二组陶器相比第一组陶器要晚。根据牛河梁遗址陶器发现的三组陶器,按照时间早晚关系,对其进行分期,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筒形罐是牛河梁遗址中的典型陶器,其特征为:早期的筒形罐瓷器多为大口,瓷器的下腹器壁斜直,平底。部分瓷器为直口,斜弧腹,且口与腹分界清晰,存在折棱,平底。瓷器的表面多装饰刻画纹,少见“之”字样纹饰。中期的筒形罐瓷器的纹饰主要刻画在下腹部,靠近底部位置没有纹饰,并且刻画的纹饰多为“之”字样纹饰,很少见到刻画纹。同时,中期的瓷器出现了敞口和斜壁等,内圈底或者外小平底。瓷器口沿着上腹部器壁装饰“之”字样,呈现横压竖排状态。晚期的瓷器基本为微敛口,陶瓷口沿下与下腹部之间刻画“之”字样纹饰,或者为素面,形态相比中期瓷器来说要更瘦高。

3 牛河梁遗址陶器的文化特点与传承

3.1 文化特点

3.1.1 陶筒形器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没有底的陶筒形器,主要为墓葬出土与祭祀遗址。由于陶筒形器具有独特性,引发学术界的探讨。张星德教授的《红山文化研究》以红山文化陶器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考察与研究,通过分析墓葬与祭祀遗址,了解陶筒形器的形制和摆放特点,结合陶筒形器在早期遗迹与晚期遗迹的位置差异,推断陶筒形器可能为宗教用器。每个时期对陶筒形器的使用有所不同,张教授认为红山文化宗教活动由最初的全民平等参与,经过时代的发展转变为被少数人垄断。依据陶器分期以及对比,认为陶筒形器存在于整个红山文化时期,并且流行于红山文化时代。华玉冰先生在《牛河梁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存发掘简报》中指出,遗址发现的筒形器是红山文化多样化筒形器的一个分类。不同的陶筒形器,其摆放位置有差异,形制有差异,功能也不同。报告中描述的陶筒形器敞口向着天空,无底向着地,代表“人”的石块放置在陶筒形器内,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先民已经将天、地、人结合起来。结合其他遗址分析,如果在规格为长8米宽2米的空间内放置近百件筒形器,有理由认为筒形器高出原地表,是以并排的方式立放的。

3.1.2 陶器纹饰

曹彦生在《试论红山诸文化陶器纹饰》一文中,围绕红山文化时期陶器纹饰的变化,展开了考察与研究。文中分析陶器早期的纹饰设计主要受编织物的影响。红山文化的陶器上刻画的纹饰,多为横压印、竖压印为主,以“之”字样居多。彩陶纹样主要是用1条或者多条平行的直线、斜线形成的空心三角形纹样,或者为菱形纹,以带状图案为主,部分为椭圆形态或者变形三角形。整个纹饰的演变是从“之”字样为主体逐渐变得复杂,这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先民审美的提升有紧密的关系。

作为关注重点的彩陶,尤其是彩陶纹饰。在《中国彩陶图谱》一书中围绕种类与分布特点等维度,对红山文化彩陶的纹饰展开了考察,文中给出的观点是红山文化彩陶花纹在绘制方面比较严谨,多运用斜线与弧线,使得花纹呈现曲直变化或者勾回呼应,并多以各类纹样的组合形式出现在陶器的腹部,设计为多层排列,通过反复刻画纹样来增强整体的装饰效果,让图案结构具有独特性。部分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彩陶拥有自己的体系,并且特征突出,同黄河彩陶出现过交流。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对彩陶的发现、特点以及含义等有了清晰的认识。总体来说,红山文化彩陶中细泥红陶多是用黑彩绘制,具有敷彩面大的特点,部分陶器可达到整体的大半。形态类型方面以钵、盆和罐等为主。纹样的类型主要为几何纹,纹饰则多样化,如勾弦纹与叠弧纹等。

3.2 陶瓷文化的传承

考古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进行考察的同时,也是挖掘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促进着中华民族更好地发展,但现代关注考古的人仍是少数,文化价值的发挥少而又少。陶器基于文化沃土而生,其工艺、纹饰的设计及其文化内涵,都值得传承与弘扬。牛河梁遗址陶器为红山文化的实物载体之一,可以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支持。

牛河梁遺址陶器的分组与分期,能够为深入研究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提供时代依据。研究红山文化聚落以年代一致性为横剖面,进行不同遗存关系的研究就需要确定遗存年代。以牛河梁遗址中“女神庙组”陶器为例,仅发现于第一地点和第二地点,该组陶器证明下层积石冢形成后,聚落的先民在牛河梁第一地点营建独立于积石冢的祭祀建筑。再从第二地点分析,没有见到可以确定为祭坑的标识,很有可能是祭祀礼仪发生了变化。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红山文化在我国北方传统文化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该被重视,并积极挖掘陶器和其他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遗物的价值,以多种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承。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文化传承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融入教育领域。当前文化的传承多采取融入教育领域的方式,通过走进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面向青少年进行宣传,使其能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底蕴。②融入日常生活。辽西地区早年间每家都还延续用陶瓷罐、陶瓷镜等装饰室内的习惯,随着陶瓷工艺和审美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陶瓷类的摆件在寻常人家已经少见。陶瓷开始离开人们的生活,红山文化的传承也失去很大支撑。如今传承红山文化,需从找回陶瓷及其工艺入手,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文化特点,继承并且创新,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③创新文化传承的价值。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以网络为载体,打造虚拟的文化体验馆和博物馆,以陶瓷为文化传承的实物代表,面向辽宁以及全国进行红山文化的宣传,激发现代人保护和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陶瓷的纹饰和工艺在建筑领域、手工艺品制作领域等,均有很大的价值空间,应该被重视和运用起来。

4 结语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陶器主要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不同时期的陶器在制作工艺和纹饰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与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红山文化富有深厚的底蕴,保护与传承红山文化具有使命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飞.探究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由来[J].文物天地,2020(7):114-115.

[2]方广智.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造型研究[J].美术研究,2020(3):45-49.

[3]焦婧.虢国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赏析[J].中国地名,2020(5):30-31.

[4]田广林,任妮娜,周政.红山文化正坐造像与亚非欧大陆的早期中西交通[J].黑河学院学报,2020,(5):6-10,23.

[5]肖鑫,李尤.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的统计学意义初探[J].文化学刊,2020(5):41-44.

[6]李欧.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七十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5):161.

[7]曹彩霞,孙永刚.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4.

[8]洪倩.从地下遗存看红山文化先民饮食生活[J].西部学刊,2020(6):146-148.

[9]李欧.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七十一)[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61.

[10]雪莲.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7.

[11]施洪威,高守雷,张童心.红山文化彩陶纹饰艺术思想研究[J].陶瓷研究,2020(1):24-29.

[12]付琳.江南地区周代墓葬的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2019(3):327-358.

[13]蒋刚,陆韵语.河套东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分期及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13(4):69-80.

[14]王争.燕文化分期研究的现状与相关问题[J].文物春秋,2015(2):22-26.

[15]孙瀚龙 蒋乐平.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陶器类型学研究及相关问题[J].南方文物,2016(3):89-108,88.

[16]周丽.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纹饰研究[J].江汉考古,2017(1):42-56.

[17]张若衡.试论豫西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4.

[18]党郁,线琦.内蒙古中南部史前石板墓相关问题浅析[J].草原文物,2017(2):56-63.

[19]焦南峰,马永嬴,王东,等.陕西咸阳渭城区民生工程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2):10-27.

[20]刘思文.略谈齐家文化双大耳罐的相关问题[J].学园2015,(31):4-7.

[21]洪开荣.岭南文化考古学新探—以南江流域出土陶器为中心[J].惠州学院学报,2018(5):35-40.

[22]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华玉冰.牛河梁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存发掘简报[J].文物,1994,(5):54-59,82.

[24]曹彦生.试论红山诸文化陶器纹饰[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65-70.

[25]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陶器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老佛爷的茶碗
指尖上的小陶器
云阳陶器,极简,极真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赤峰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