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路径研究

2020-03-03刘家祥蒋玉娥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建设

刘家祥,蒋玉娥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011)

近期,教育部在“普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中强调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教育的必由之路。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1]。然而,如何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接下来,将就校企合作基地的角色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并剖析当前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境,最后讨论长效路径建设思路和方向。

一、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角色功能

(一)社会观照平台

行业发展、技术革新和随之产生的经济增长,均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息息相关。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调整、师资提升、资源整合和办学思路,也需关照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更新迭代和行业发展现状。校企合作基地作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需发挥积极作用,为高校敏锐感知社会现状,实时调整资源分配和人才培养路径。特别是地方院校作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进步、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策源地,需通过地方企业和高校建立的合作基地,关注地方经济需求,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建设思路等。探索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路径,提高院校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动性。

(二)技能磨炼平台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质上是要改变传统只以高校自身教育为主体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需求,以行业技术为导向,联合企业的开发经验、制造能力,摸索企业、高校和学生的优质平衡点,在探索基地建设和合作多赢的道路上,以开放的胸怀和发展的视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磨炼专业技术,积累行业经验。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社会属性和行业特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技能训练,成为高校人才历练、技术精进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因此,基地建设中需要不断扩大技能覆盖,研发训练方案,提供更加优质的技能磨练平台。

(三)师资转型平台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更高技术需求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承担授业解惑任务的高校教师也同样压力倍增。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在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紧跟行业趋势、企业需求,并掌握丰富的实际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均为国内外各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生,在完成学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应用需求观感。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为高校教师理论付诸实践,实战锻炼和应用体验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通过该基地,高校教师可以迅速地掌握企业文化内涵和企业运行机制,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实战经验,不断锤炼自身的企业应用技能,提升人才培养理念,从而快速地完成师资转型和内涵提升,将高校教师转化为“双师”型师资。

(四)聚力攻关平台

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凝聚高校和企业力量,整合高校和企业各类资源,促进资源流动和技术重组,为聚力攻关、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等提供支撑平台。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为攻关项目提供理论支撑,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和行业经验可为攻关项目提供验证平台,缩短项目研发周期,降低技术难题的验证难度,缩减成果商品化周期,最终促进技术产业化。因此,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改革发展,有效资源利用,合理规划,为攻克科技难题创造更加良好的融合环境。当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探索和学科专业建设的社会资源整合愿景也在校企深入合作中成为大家共同攻关的目标。

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重申报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提出了加强产教融合[2]。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大幅度支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申报工作。无论从高校拓展更大社会发展空间,还是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拓宽教师成长的路径角度,这无疑都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好机遇。因此众多高校及教师对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热情高涨,推进力度较大,建设效果也很明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不少高校也屡屡出现重视前期申报,忽略和轻视后期建设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客观上有些学校为了项目申报,获得经费资助,积极寻求条件较好的企业或单位联合进行申报,但存在前期合作不够紧密、合作基础薄弱等弊端,在基地申报成功后,合作单位之间磨合期较长,利益关联度不断降低,合作难度较大,从而导致了基地建设困难等现象。主观上是部分课题申报人的眼界仍然处于固有的项目研究层次,缺乏对质量工程实质内涵的深刻理解,对通过与社会企业的深入协同、资源共享、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愿望不够强烈,建设步伐过慢且保守。

(二)重形式轻内容

校企合作基地作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应当积极承担资源流动的有效渠道。但是当前部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却陷入“形式化”泥潭。出现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只限于形式化流程,而忽视了关键的内容设计。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过于重视申报书文本撰写阶段。注重形式的规范性,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而对其内容的论证过于浮浅,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的深入调研与设计思考。二是过于重视合作开始阶段。高校前往企业参观一圈,双方签订好合同或挂牌合作就敷衍了事的情况有之;部分校企合作基地只在项目建立初期进行了形式合作,后期并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研究和深入合作有之。三是过于重视合作过程的规定动作。对照申报书把该走的流程完成,该有的资料收集完整,至于内容的深入度和质量性关注不高。当然也还有极个别校企合作基地只是文件形式的存在,基本上是无组织、无落实、无成效的“三无”局面,合作项目处于半停滞状态,内容和效果更无从谈起。

(三)重表象轻内涵

校企合作是高校、企业、学生、教师、政府等多方之间的合作,其内涵随着认识的差别、合作的深浅、合作方的能动性表现,而会随之动态变化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校企业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等质量工程项目的理解确实仍停留在就项目而研究的理论层面,所以在“在研而少实”。二是对“新工科”“新文科”为引领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背景、意义、目的理解不深。三是对校企合作实质内涵定位于人才的共同培养把握不全面不准确。学校走出去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开眼界、寻找实习地等浅层需求,而是着眼于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遇,提高实践能力,开发新思维,增强就业竞争信心和成功把握;让参与的老师获得锤炼机会,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成为“双师”塑造的有效方法之一;让企业也可获得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稳定有效的招聘资源;让政府可实现行业的良性成长。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发掘各方的资源和能动性,校企合作将很大程度上以表象代替了内涵式深度融合。

(四)重学生轻教师

人才培养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双方重要的合作基础。基地建设中,不仅要实现学生培养,还需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达到长久而良性的循环。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建设中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一方面十分重视学生在合作基地培养的主体角色,尤其在设计合作内容和培养措施过程中,学生实践感知、技能训练甚至于情商的磨砺都要成为重点考虑因素。不少高校把基地建设等同于学生另外一个学习实践课堂的开辟,强调只有学生有学的必要。另一方面,却有意无意轻视校企合作中对专业指导老师的提升和锤炼的重要价值功能。在良性的校企合作和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把专业教师在企业中“实践充电”纳入重要考量,充分发挥教师的媒介效果和示范引导价值,让教师成为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催化剂,成为企业和长期的学生培养的牢固桥梁。基地建设中,学生是流动的,一批批进入培训,完成实训,融入社会,而教师通常是企业和学生之间的长期的桥梁存在。学生一届届的毕业,教师会长期发挥媒介功能和工程价值理念传播功能。

(五)重眼前轻长远

随着校企合作的浪潮汹涌,很多高校和企业都在寻求合作渠道,开展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我们在考察省内外不少高校时发现,对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存在如下的通病:重视从质量工程项目研究角度开展理论上的务虚合作,优先考虑学生实习实训合作地点的选择以完成教学要求,仓促挂牌确定有关实践基地应付暂时的功利跟风,签订毫无约束力且着眼眼前的合作协议,以及涉及产学研项目深度合作的虚浮大假等等。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缺乏科学务实的论证规划和富于操作的产学研合作方案,也缺少“开门办学”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的坚强信心。只看重当前的利益取得,往往就会出现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关联度不深,利益融合度不紧密,一旦出现些许合作困难马上一拍即散。即使有些项目联合申报成功,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利益充分考量,在后续项目执行中,易于出现磨合困难、责任纠纷、利益分配等难题,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执行困难、难以持续合作。

(六)重功利轻投入

校企合作是企业、高校以互利互惠为基础的资源交流,合作中应当以确保双方利益为前提,以互帮互助的心态为基准,双方以等量或相当量的投入为保证,以合理合法的正能量方向进行资源的流动和交互,才可实现长期有效的合作,迎来最终的双方共赢。但现实中不乏存在部分企业或高校以功利为目标,试图寻找漏洞以零投入或少量投入来获得额外的回报。突出表现为:高校因为质量工程项目一般有经费支持,往往不再另外配套投入,个人项目尚可勉强应付,集体项目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深入推进。对主要研究承担者而言,因为经费、眼界、学校要求等因素,不乏弄点花架子应付结题即万事大吉。而对不少企业而言,“合作成不成,全靠嘴上能”,抱着打一枪换个地方,为了眼前小利,重许诺,轻落实的现象屡屡出现,如此行径,自然会断送双方的合作前景。

三、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定位

(一)定点

在进行合作基地宏观规划和实施方案制订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谋划好焦点和难点问题,时刻谨记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出发点,不断寻找合作途径增长点和合作内容兴奋点,以期达到双方利益双赢的共振点。

1.出发点:着眼长远,从长计议。国办发(2017)95 号意见中指出教育、人才、产业和创新是有机衔接的[3]。因而,以产业和高等教育的深度合作作为基地建设的出发点,保持初心,着眼久远,方可实现“多赢”:一要加强人才实践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实施。高校要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拓展面向新工科的育人体系,科学规划面向社会、寻求综合力量办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摒弃短平快的功利思维和对质量工程建设的短视行为,着力加大政策引导和配套经费支持,建立健全基地过程管理体系和综合考核标准,重视项目形式与建设内容的有机统一;二要着眼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呼应与坚持。合作的企业应立足长远发展和持续受益,着力在促进生产制造,加强技术攻关,延伸所需竞争性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上下功夫,不断完善高校、企业、社会人才培养体系和基础设施,实现工程技能性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无缝衔接,最终在促进行业发展、技术革新和企业获益上达成一致。

2.增长点:立足申报,统筹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成功后,校企双方在建设的不同时期,都要不断探索各自的增长点,精心谋划,统筹推进,汇聚成共同的努力目标。第一,互有侧重的短期关注。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初期,二者短期的增长点与合作时间和合作环境密不可分。对于高校而言,其增长点主要为扩大学生实践实训场所、完善实践培养体系、学生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对企业而言,其增长点是拓展企业文化宣传方式,获得较为稳定的企业所需人才培养引进渠道。第二,趋同的长期建设目标。在建设的中长期,较为完善的人才培育方案、稳定的师资培养体系、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专业理论和培养实践较为恰当的衔接应是此时高校的关注点;而技术合作攻关、人才稳定输送和项目深度合作则会成为企业的增长点。从价值追求的过程看,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增长点和出发点最终趋向一致,因此必须致力于双方均受益的基地机制体制建设,统筹推进双方业已达成共识的落地生根,形成合作共赢牢不可破的交融交互经济和社会关系。

3.兴奋点:挖掘内涵,不拘形式。合作过程中的磨合、攻坚和不可避免的协调、妥协,容易让基地建设出现低谷甚至困难期。需要在合作过程中,齐心协力挖掘内涵,不拘一格寻找兴奋点,拓展合作内容和方式。一是对企业而言,必须洞悉行业新需求,掌握技术的新热点,紧跟国家政策导向,适时发现诸如校企研发合作、项目共同申报、校企资源共享等新的兴奋点。二是对校方而言,专注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涵拓展,必然在人才培养实践、师资“回炉”淬火、校地校企深入办学合作、推进学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兴奋脉络。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需要掌握新型数据处理技术、5G 通信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紧跟国家的新工科建设标准,加快专业认证步伐。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以新的国家政策为引领,开展项目申报和专业认证,以新的技术学习和攻关为目标,进行实践训练和项目合作,从而确保基地建设在平稳中找到新的近期甚至长期目标,在项目合作和攻克难关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合作与相互融合。

4.共振点:交融交互,合作共赢。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就指出深度的产教融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要求合作企业单位具有较强的引领示范效应[4]。过去一段时间,不少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边倒的企业或高校收益,使得部分合作难以持久,这也是不健康的发展态势。我们认为当前双方的共振点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层面。随着国家系列制度规范和激励方案实施,从政府及社会层面都对校企合作给予了政策引导和舆论支持,为校企双方未来发展提供了思想共振点。二是人才资源层面。高校希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社会竞争环境,从而畅通“出口”,而对企业而言,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落实到企业所需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中,则“正中下怀”。此外,双方人员的互学互帮互用、物质资源的合理交换使用都是二者的资源共振点。三是创新发展层面。IT 企业需要规范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创新开拓能力的挖掘培养上不断引入新生力量,而高校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必然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对于高校来说,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的变化也需要寻找长期的社会合作伙伴,让企业融于高校教育教学建设,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推进中不断寻找双赢的利益共振点,使双方合作更加规范化、持久性。

(二)定层

校企合作是理论基础、创新发展、相应的转化和应用相融合的系统。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如何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十分重要,将其总结为从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创新层面三个方向进行考虑。

1.基础层面:夯实合作的基石。一是双方意愿基础。本着自觉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校企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立足基础性交流合作,建立互信互商关系。二是责、权、利基础。校企要深入合作就必须谈条件谈利益,这是维系双方长久合作的根本,因此,基础层面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谈妥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投入和产出,眼前和长远等关系,既要不回避功利,也要强调立足可持续。三是基本认识基础。随着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变革,需要毕业生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具有灵活地把控能力,能将理论、基础技术、实验实践进行交叉融合。因此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掌控,是基地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基本部分。基于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平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考虑企业的人才引进需求,将行业应用中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潜在的实用性直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铺好双方合作的“第一块砖”,赢得学校及学生的初步认同和信任。

2.应用层面:呼应市场的挑战。近年来,众多院校也正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向应用型转变,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方法。企业处在行业应用的最前端,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具有直接的话语权和现实的忧虑感,而实践教育基地作为行业应用和高校的耦合剂,在建设的过程中应首当其冲,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拓新方向、挖掘新的解决方案。一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盯新工科人才的现实要求和内涵标准进行修订,适应竞争性人才的市场挑战。二是教育教学过程要融入改革思维,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要跳出传统,尤其是基于企业场景培养的应用环节不能变成“应景之作”。三是高校调整政策导向“压迫”教师向社会服务和企业参与“转移”,通过职称评审、绩效奖励、教学考核、评优评奖等环节引导教师向应用性师资转型,实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四是企业要站在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和输送角度把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做实做细,在环境设计、项目遴选、团队组建、指导过程、综合考核、技能回炉、阶段反馈等环节上都要极其用心。总体而言,行业、专业、高校定位、企业定位和社会支持均为应用层面十分重要的因素。

3.创新层面:激发持久的动力。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在不断推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强调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5,6]。因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也应在创新层面有所突破,有所探索,创造新机会、新模式。一是探索面向行业应用与实践需求的校企协作模式。不断深化行业认知,日趋精进技术与培养手段,提升基地竞争质量。倡导校企优势互补,人才与技术融合砥砺,实现师资、技术、图书等资源共享。拓展企业创新技术思维,实现行业技能与发展空间的提升。二是探索面向高校应用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创新实践教育内涵,积极渗入企业竞争文化,搭建校内外师生实践平台,联合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将理论学习与项目执行相融合,探究新型企业实习方式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师资水平,为社会尤其是实训企业提供“点对点”所需人才,也为高校师资转型改造提供有效途径。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以“互联网+”各类竞赛为目标,组建校内外导师,跨专业或行业的学生组成创新团队,以企业子项目、高校教师研究课题或学生自主命题为研究题库,在项目推进和竞赛驱动下完成创新合作。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还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新合作,如学生入驻企业实习,师生共同完成企业课题攻关,企业参与创新实践类课程教学等。

(三)定心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长期坚守、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时刻保持前瞻之心、坚持之心,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预见力,发展的眼光进行基地建设,坚持育人之心、行业发展之心和产业融合之心。

1.前瞻之心:未雨绸缪,放眼未来。世界在变,高等教育在变,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也必须随之而变,这就要求建设者们(企业、高校、社会)必须保持前瞻之心,对行业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保持警觉之心,紧随行业需求,拓展技术研究和技能训练,不断推进基地建设内涵深化和价值挖掘,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硬件设施,满足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和5G 技术,均会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中加以综合考虑[7]。目前,部分IT 类型的校企合作基地也进行了各类技术创新与实践,分别有: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建立了各类物联网应用实践平台:智能超市、RFID 图书馆和智能仓储等;结合大数据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立化工环境监测平台、校园信息综合查询平台等;结合机器人工程、5G 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慧餐厅系统、智慧交通平台等等。新的技术,一定会带来新的机遇,基地建设需保持前瞻之心,抓住机遇,以求长远发展。

2.坚持之心:摒弃功利,生态受益。校企合作基地囊括了不同角色建设者、学生、教师、企业、政府管理者和社会监督者等,也是一个包含了不同利益的组织、企业盈利、高校育人、学生就业和教师能力提升等。如何平衡角色分工,维持利益平衡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进程,需要建设者们坚持初心,方可实现长足的发展。目前,部分企业怀着短期投资,短期回报的心理,也许能通过学生实习等方式快速获得新员工,但长久的高质量的员工输送和培养难以实现。短期的校企合作有时能帮助部分高校获得项目资助,但难以维持长久的深度合作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需以人才培育、行业推进、资源优化、技术融合为导向,建设者们各自找准位置,在长远中的合作中,不断磨合和调整,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促进基地的长远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建设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