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语境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审视与探索

2020-03-03刘洋洋何敏学

关键词:师德体育教师体育

刘洋洋, 何敏学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当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无论是在学术界抑或是在实践中均受到极大重视,但师德建设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育人必先立德,师德是师者之魂。师德作为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关键,对于立德树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均有重要价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提出:“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部分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升(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19-01-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高校体育教师亦不例外。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失职、科研失信、行为失范等问题屡见不鲜,多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变相体罚学生,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行为失当;课堂情绪失控,言语伤害学生;学历造假,学术不端,谋求副业;等等。如何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师德发展的趋势,理性审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必须面对的前提性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进行审视和探索,以期为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常态化和提升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提供参考。

一、时代语境: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重要内容,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抑或是在实践过程中均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多年来,理论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方面,较少提及师德建设问题。而在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也并没有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师德建设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们迫切地需要思考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果我们对高素质体育教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具备较高体育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甚至是简单地用学生成绩的优劣或达标率来评判体育教师的素质,这种评价至少说是不全面的。高校体育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新时代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素质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师德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体育文化的基础,更是其立身的根本。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党和政府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将师德建设置于教师素质的首位,师德建设成为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是适应时代要求和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稳定的道德观念、规范的职业行为,方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二)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承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如何在体育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问题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十八大和十九大都重点强调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师德为先。高校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决定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质量,关系着强国梦的实现。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未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其一是社会、高校不同程度地轻视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二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育人合力,育人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三是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升;其四是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受社会不良之风的影响,常常表现出育人意识淡薄、工作急功近利等倾向。

高校体育教师明确立德树人的职责,应涵盖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学术道德规范,优化培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理应充分发挥体育对立德树人的价值和作用。从文化学视域来看,体育的价值体现了人文价值的内涵,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的体育教育理念,体育的价值才不至于陷入工具理性和自然主义的泥沼之中(2)胡小明.体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3-204.。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在“育体”与“育德”互为促进的两方面,“育德”是社会需要与现代教育所赋予体育学科的特殊教育任务(3)邵天逸.“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17,24(4):63-67.。为了实现体育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教师必先立师德,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真正实现体育“育人”的目标。

(三)师德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多年来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教育改革困难重重。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紧缺等诸多现象虽不能全盘归于被功利化的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味追求高分数和高学历的教育过程和结果却真实存在(4)钟秉枢.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名词的变化[J].中国学校体育,2017(2):2-3.。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化,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视角。从《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出台,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再到各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阶段具体学科育人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显示了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重视。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育人的主体,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其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必须加以保障。这种保障应该作为他们职业发展和师德建设的基础,才能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根基。有德之师才能育有德之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才能充分实现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应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为引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使他们成为学问之师和品行之师。

二、理性审视:省思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成因

(一)体育教育思想僵化,教学理念创新不足

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从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运动技能教学逐渐转为“以人为本”、强调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高校的体育教育方式也逐步实现由注重供给侧向注重需求侧转变。遗憾的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反而造成了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其关键原因在于,高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重视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应从单纯地强调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转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上来。

高校体育教师在长期多重教学困境和压力中,其教育理念逐渐发生变化,由“健康第一”转向过度注重“安全第一”,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思想僵化,体育教学理念缺乏创新,甚至出现严重的追名逐利思想,这实为职业失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更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思想,转变体育教育目标的指向。有学者认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成(5)钟秉枢.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名词的变化[J].中国学校体育,2017(2):2-3.;也有学者通过访谈部分体育领域专家、学者、教研员及一线教师,认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理解为体育与健康素养,即涵盖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6)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并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应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二)体育教学情感缺失,教师职业角色弱化

后现代教育观将教师职业视为一种道德的工作,体现在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从道德目的来看,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目的就是他们内在道德需要的实现,即体育教师教学的幸福感、实践活动的自由以及他们生存状态的自我实现或全面发展。可见师德是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的,而这种内在价值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情感表达。而情感分为天然的仁爱情感和自我情感,即利他和利己两类不同的情感(7)李伟斌,张李娜.休谟对利己论的认识及其道德目的设定[J].道德与文明,2014(6):50-53.。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度表达两类情感则有助于自身师德建设,而任何一种情感表达过度或缺失都会给师德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从道德行为来看,道德行为的动力源于情感,即个体的自然情感引起道德行为,这种情感是个体意志的自由选择(8)陈龙忠.情感作为道德行为的原动力[D].兰州:兰州大学,2017.。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的情感是他们师德行为的根源,师德行为的产生是高校体育教师按照一定的师德规范和原则,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上,从自身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一旦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情感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上产生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德失范行为。特别是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高校体育教师往往承受着体力与脑力双重压力和职业角色人格的解构,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常常表现出职业倦怠、职业认同度不高的状态。

虽然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度逐渐提升,并随着大学生体质不断改善与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态度有所转变,但纵观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史不难发现,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不断地被赋予多重角色和职责,他们在进行角色转换时,心理上必先明确新角色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履行的权利与义务等。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活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情感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缺乏教学情感和教学投入两大问题,严重制约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9)宁金平.高校教师积极教学情感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J].教育探索,2016(6):125-128.。在教学、科研、训练、晋升与考核等多重压力下,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过于工具化,导致他们的职业角色弱化、体育教学情感投入不足或缺失,即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表现为语言平淡、态度冷淡、对学生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单一、机械式教学等。可见,无论是从道德目的还是道德行为视角进行剖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情感缺失,将体育教学视为机械式的目标达成,不仅弱化了他们的职业角色,也影响了他们的师德养成。

(三)师德建设方式固化,师德敬畏意识不强

将高校师德建设的本质理解为师德“他律”,是通过师德制度建设的力量规范和约束个体的道德行为,对合规行为采取奖励,对失范行为采取道德惩戒,以一定的强制性和外在性特征营造遵从和认同制度的舆论氛围,进而对教师产生规训作用(10)曲波.反思高校师德建设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79-183.。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他律”约束方式忽视了个体道德的自律性。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应以内在的“自律”为基础,以外在强制性的师德“他律”为保障。然而长期固化且强制性的师德建设方式并未真正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性,过度依赖师德标准使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敬畏意识淡化。

师德敬畏是师德情感的具象化表达,有助于师德标准的内化。师德敬畏感强烈的体育教师更容易将外在强制的标准内化为个体内在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和利益诱导下,从众心理使置身于社会关系中的高校体育教师漠视师德标准,导致敬畏意识在个体师德养成中缺失。师德需求意识的产生随着高校体育教师主体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缺乏师德敬畏感的高校体育教师,轻则失范忘本,忘却体育教育责任,损害学生利益;重则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违法乱纪,危害校园安全。因此,新时代必须观照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人”的现实需要,因为“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师不是被动的适应者和顺从者,他们的师德建设必将先恢复体育教师的师德主体地位,才能使其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动参与者。现阶段师德“他律”与师德“自律”制度建设“滞后”(11)陆道坤.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3,29(4):69-75.,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软肋”。特别是高校相关部门忽视了体育教师师德“自律”意识培养与环境营造,甚至缺乏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实践的“他评”与“自评”,这些都将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面临困境。

(四)社会利益关系异化,滋生不良教风学风

价值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追求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高校体育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冲突,表现在教书与育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弱化、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情感投入不足等师德问题,更有甚者在功利化目标的驱使下,不思进取、事业心低下、学风不正、行为不雅、忽视育人,有的教师为实现职称晋升或获得良好的考核评价,甚至僭越道德与法律的红线,急功近利、学术剽窃造假或枪手代笔等践踏学术道德规范现象时有发生(12)胡永红.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失范问题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6):90-93.。

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出现诸多教风学风失范行为,使体育教师的师道尊严受到质疑、责任担当受到威胁、教师形象受到损害。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降低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忠诚度,逐渐恶化了教风学风;二是由于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师德教育缺乏、考核评价存在缺陷、师德建设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完善等,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在面临被歧视、社会地位不高、不被理解与尊重、敬畏安全红线等困境与无奈中缺失教育责任感,使师德在其职业工作中逐渐成为一种奢侈品。

三、实践探索:实施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工程

(一)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列出师德考核负面清单

相关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应制定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体育教师师德负面清单,重申体育教师师德红线,推动高校完善体育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保障机制,高校内部相关部门与体育教学部门之间加强合作,组建师德建设委员会、师德监察组,明确体育教师师德建设责任分工与责任人,形成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严格管理高校体育教师招聘关口,完善体育教师聘用制度,将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纳入体育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同时高校要加大师德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为师德建设提供保障。

高校相关部门应制定《关于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负面清单制度》,包括体育教师在政治思想、教学训练、学术道德、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禁项和限制行为,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对有师德失范行为的体育教师进行约谈教育、惩戒批评或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撤销教师资格或解聘,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建立体育教师个人师德报告制度,将信用记录、培训记录、师德举报查处记录、奖惩记录、师德总结等情况归档,并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杜绝不合格体育教师进入高校工作,严禁聘用因师德不合格被其他高校辞退的体育教师。同时高校应在官方网站开设师德失范行为曝光专栏,对查实违反师德的相关事件进行通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

(二)加强师德宣传教育,建设师德教育涵养基地

高校应加强师德宣传教育,建立师德宣传与交流平台。利用高校网络平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方向坚定、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积极宣传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事迹。高校体育教学部应将师德建设纳入学年教学工作宣传与年终总结中,宣传优秀体育教师先进事迹,使高校师生进一步了解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通过组织文艺汇演、校级运动会、校庆等形式,利用教师节、全民健身日、运动会等期间组织开展教师节“师德活动周”、优秀教师进校进课堂巡讲和我的“教师梦”主题演讲等活动,着力培育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学部要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开展评选年度“最美体育教师”活动,与当地媒体合作,寻找身边“最美体育教师”,并在中小学开展榜样示范教育活动。相关教育部门、体育部门、高校在结合当地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传媒公司合作,推出一批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和展现体育教师师德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讲好师德故事,树立师德楷模。

高校应建设师德教育涵养基地,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将师德教育作为体育教师教育和培训的“必修课”,制定并出台体育教师师德教育文件和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高校应完善体育教师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开展“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学习实践活动,注重培育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应积极推进体育教师师德养成教育行动、“互联网+师德教育”计划实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体育教师参与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考核和职称晋升标准。高校应建立“U—G—S”(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师德教育新模式,实现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师德教育协同对接,集合多方力量打造师德教育共同体,搭建体育教师师德培养大平台,形成跨区域、跨学校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工作联盟。

(三)出台相关优待政策,鼓励全社会尊师重教

政府部门出台相关优待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其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出台优待政策,如医疗保健、日常生活、文化休闲、交通、法律等相关服务优待。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应肩负起对高校体育教师保障责任,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坚定从教信念。应推进高校体育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应纳入工资总额基数,对于专职从事教学或训练的体育教师应适当提高其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要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把尊师重教文化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校园体育文化和社会实践中,打造多位一体的体育育人平台。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表彰力度,对取得重大体育科研成果或在教学科研中贡献突出的体育教学名师,要予以表彰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鼓励体育社团、协会、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对高校体育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高校要突出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维护体育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合法权益,关心高校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做到廉洁自律,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建立师德奖惩制度

修订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促进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高校体育教学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要尊重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体育教师自评、学生测评、同行互评、体育教学部考评等多种形式,考核评定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并结合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师职称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将考核结果存入档案。

强化师德监督,建立师德奖惩制度。高校相关部门及体育教学部应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年度评议制度、师德报告制度、师德调查分析制度,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大学生、社会组织等组成的师德监督体系。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使高校体育教师及时获取师德动态信息,有效预防失德行为。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严惩违反师德的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制定《高校体育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体育教师师德禁止性行为,并对违反者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猜你喜欢

师德体育教师体育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