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苏为鉴的历史动因、演进过程及现实启示

2020-03-03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苏联北京

郑 永 丰

(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科社部,北京 100091)

一、以苏为鉴的历史动因

以苏为鉴,表面看是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反应。正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弊端,促使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苏为鉴从根本上讲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分析以苏为鉴的历史动因,既要弄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还要透过这些弊端去考察其背后的历史条件。

(一)以苏为鉴的直接动因

发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弊端,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以苏为鉴的直接动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苏联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二是中国在“学习苏联”过程中感知的弊端;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独特经验映衬出来的弊端。

1.苏联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曾是后起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样板,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如贝利亚被清除出党、“医生阴谋案”等政治案件的平反昭雪、对农业的加强、对南斯拉夫态度的转变等,这些“使我党中央陆续觉察到斯大林和苏联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33.。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是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在这次大会上,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2)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7.,公开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犯的一些错误。由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

2.中国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的弊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当时的口号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照搬苏联经验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上,“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4)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随着学习苏联的不断深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消极影响开始显露,出现了许多问题,对此,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5)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M]∥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不满意”“不舒畅”的原因就在于照搬照抄,“照抄是很危险的”“是要吃亏的”“是一定会上当的”(6)毛泽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因此,毛泽东要求学习苏联经验,“应当学的就要学,不应当学的就不要学”(7)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7.。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独特经验映衬出来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早期发展虽然在体制上存在照搬苏联的问题,但在具体政策上还是做了许多独立探索,在某些做法上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首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上,“中国就与苏联不同”(8)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方案,但是没能行得通,而中国则成功地以和平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其次,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中国对苏联的经验也进行了修正。而且从结果来看,“苏联农业集体化以后是减产的,而我们农业合作化后是增产的”(9)毛泽东.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毛泽东指出,以前由于我们“对苏联的经验、情况、历史发展不甚了解,既然不了解只好盲目地学他们”(10)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8-369.,现在情况变了,“我们已学会了一些本领,对苏联有了些了解,对自己也比较了解了”(11)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0.。他要求:“首先要考虑我们自己的经验,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为主。”(12)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8.

(二)以苏为鉴的根本动因

以苏为鉴的根本动因,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时空转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谓“随时”,是指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条件;所谓“随地”,是指社会主义实践的空间条件。以苏为鉴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社会主义实践的空间场域发生重大调整,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条件出现重大变化。

1.社会主义实践的空间场域发生调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却发生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是社会主义在少数发达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而现实是在落后的俄国首先胜利。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构想与现实的社会主义之间,列宁认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3)列宁.重要论述摘编[M]∥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9.“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14)列宁.怎样组织竞赛[M]∥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1.。苏联拉开了社会主义史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新飞跃,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实践的空间场域发生重大调整。这一重大调整,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变化,本质上讲是“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15)高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50.,即进入了各国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但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几乎都照搬照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恰恰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新飞跃的要求是相矛盾的。社会主义实践空间场域的调整,必然要求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走自己的路。

2.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条件发生变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兴起的”(16)薛汉伟.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靠单独干来取得成就”。“单独干吧”(17)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M]∥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3.,这就是列宁的结论。与此同时,在第二次技术革命背景下,列宁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8)列宁.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M]∥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4.。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即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战争与革命主题下封闭、半封闭的模式,已不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开放的全球化经济,围绕第二次技术革命建立起的工业部门,也满足不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以苏为鉴,是社会主义实践时代条件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

二、以苏为鉴的演进过程

以苏为鉴,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演进过程。概括地说,包括两个大的阶段,即“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个阶段,从字面来看都强调“走自己的路”,看似差之毫厘,实际已是天壤之别。后者之于前者,虽然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在更高阶段、更深层次上的复归,是由表及里的演进。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属于表层意义上的以苏为鉴,其目的只是在于消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要彻底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毛泽东要求,“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习苏联的经验”,否则的话,就“要犯错误”(19)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7.。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出现曲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以苏为鉴的表层化理解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1.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两个发展趋向。龚育之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提出,1956到1966年,这十年中“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20)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1991:418.,十年中两个发展趋向相互交织。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会出现“两个发展趋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以苏为鉴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对象,最初是以斯大林模式为鉴戒,后又转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戒。

以斯大林模式为鉴戒,目的是“少走弯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的十个问题,“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32.,要找到比苏联更好的方法。在以斯大林模式为鉴戒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后来又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戒。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概括地说就是“三和两全”。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者,苏联走了修正主义道路。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戒,目的是“反修防修”。在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戒的指导思想下,毛泽东认为“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22)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70.,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以苏为鉴的对象转化,导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2.党在社会主义探索中走了本可避免的弯路。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会出现两个发展趋向,是因为以苏为鉴还停留在表层上。无论是以斯大林模式为鉴戒,还是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戒,都是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斯大林模式为鉴戒,主要是针对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围绕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的政策和做法,并没有上升到社会主义模式的层面。而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戒,主要是针对波匈事件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也并不是要走上一条不同于苏联的道路。

以苏为鉴的表层化理解,导致党在社会主义探索中走了本可避免的弯路。最初以斯大林模式为鉴戒,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好的设想,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57年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但是后来又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戒,就从批判教条主义、突破斯大林模式,转为批判修正主义、维护斯大林模式,这样不但背离了以苏为鉴的初衷,甚至走向了反面。《论十大关系》中那些好的设想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2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苏共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也并没有跳出其基本框架,甚至还遭遇新的问题,正如郑谦所说,“根本不是什么‘右’,而是‘左’”(24)郑谦.中国改革的是哪个苏联模式[J].中共党史研究,2016(9):26-43.。正是以苏为鉴的表层化理解,导致党在探索的过程中走了本可避免的弯路, “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25)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同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它是根源上的、科学的以苏为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空条件变化的深刻把握。一是应时代之变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形态进行了标定;二是合中国之实际,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空间场域。

1.应时代之变迁。应时代之变迁,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形态的标定。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赶上时代”(26)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2.。邓小平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认识,是建立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的。“文革”结束后,当我们环顾世界的时候,邓小平看到我们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但他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枝节和具体层面的调整上,而是明确指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落后的东西”(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1977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王浩教授时指出,苏联从斯大林开始,“自己把自己封锁起来”“妨碍了它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落后了”。他要求,“我们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要以“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我们赶超的起点”(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35.。邓小平反复讲:“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0)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他要求:“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31)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5.“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时代变迁的回应。

2.合中国之实际。合中国之实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空间场域的明确。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32)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从本国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新飞跃的内在要求。虽然“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也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33)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3.,但由于当时“仍然有几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没有突破”(3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633.,实践中并没有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只是在其框架内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补,实质上仍是从经典作家的观念出发,即“原则和苏联相同”。邓小平强调,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进行”(3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3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这样就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了现实的基础之上,继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真正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三、以苏为鉴的现实启示

当下的实践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每次都把新走过的道路的全部经验补充到对过去的理解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反思以苏为鉴,目的是要理解现实、昭示未来。

(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以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程度为标准

以苏为鉴的历史演进,启示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以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程度为标准。如前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和错误,是以苏为鉴的直接动因,并不是其根本动因。以苏为鉴,重点不在“苏”,而在“鉴”。深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是必要的,但这只是鉴的手段,而不是其根本目的。如果以此为根本目的,是非常危险的。苏联东欧的剧变,已经证明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开创,不仅仅在于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实践时空条件变化的深刻把握中实现了模式的飞跃。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干的事业”,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37)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4.。他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8)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要求“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39)邓小平.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改革不只是要破除旧的体制和思维的束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立”,是要建设一个新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来考察

以苏为鉴的历史演进,启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来考察。“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之所以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滞后”(40)郑谦.延伸与准备[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6.。革命战争时代,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取得巨大成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却失败了,原因在于时代变了,正是由于“未能根据时代的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41)郑谦.延伸与准备[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7.,才导致探索出现曲折。“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恰恰看到了时代的变化,敏锐地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与时代同步,既要赶上时代,还要引领时代。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2)习近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6.,只有顺应这个世界发展大势,才不会被历史抛弃。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谓变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这些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关注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回应时代课题中才能实现新发展、新飞跃。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来谋划

以苏为鉴的历史演进,启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来谋划。“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强调走自己的路,区别在于到底有没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虽然也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但实质上仍是从观念出发。从观念出发,必然要陷入空想,1958年就提出了“共产主义不是遥远的未来”。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它的意义在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而不能从原则出发,反对照搬照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创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C]∥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对我国国情的最新认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必须要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政治论断,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方面要看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仍要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苏联北京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北京,北京
抉择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人民出版社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