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0-03-03赖浩明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体系课程

赖浩明

(豫章师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3)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必须依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有助于优化教育体制创新。如何推动双创教育改革工作,是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高等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锻造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用技能型的人才,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可行性

1.国家政策支持。从中央到地方,国家政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把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无论是从政策支持力度,还是资金支持角度,均为高等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给予了高等院校一定的自主权。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必然会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2.高校基础资源雄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资源雄厚,具体体现为:第一,高等院校普遍与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园合作,为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操作空间。第二,高等院校自身产学研机构完善,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指导。第三,高等院校创业课程完善,能够针对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高校普遍设立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专业教师予以授课,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了师资保证。

3.学生素质较高。伴随着市场经济活跃,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再限定于国企、银行、政府系统,就业思路也越来越宽。受市场思潮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思想越来越活跃,为未来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障碍

(一)高校行政管理者创新创业思维落后

尽管国家多次强调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高校依然没有真正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到位,尤其是高校行政管理者依然习惯于采取旧方式、旧方法,习惯于按照现有课程进行教学,缺乏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和胆量,造成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掣肘。第一,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下,教师难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第二,创新创业教学成果难以纳入高校评价体系,直接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是高校行政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产学研体系仍须进一步完善

虽然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创业基地之间建立了定向联系,但是联系紧密度依然不够。一方面,选派毕业生到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园实习,时限较短,容易造成前脚创业、后脚破产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毕业生技术支持不够,产学研体系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高校没有为学生技术研发提供支撑,由于缺乏实验数据和实验基地,增加了项目创业风险。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指导不到位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时,习惯于课堂指导和课后指导,在创业实践中给予的具体指导不多,没有真正把创业指导贯穿到学生创业全过程,因此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律、工商、税务等多方面知识,如果缺乏有效指导,创业风险极大增加。同时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考公热”的现象,虽然个人职业选择是自由的,但是高校教师有必要对创新创业理念进行阐述,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勇于创新创业。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完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

高等院校要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建立主抓创新创业工作的副校长或副院长为领导小组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组织、筹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支撑。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中心孵化作用,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体制,实现教务、学生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针对二级学院,每个二级学院要建立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具体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优化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

(二)完善创新创业工作制度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等院校要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策略中,提高创新创业在学习体系中的权重。在学分设置上,通过选修与必修两种方式,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职业发展、就业服务、创新创业基础课等内容。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针对创新创业突出的学生,可以实行个性化教学管理模式,允许学生适当延长修业年限,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批准保留学籍开展创新创业。同时建立创业实践活动学分制度,将实践活动成效转化为学分,实现创新创业活动与学分紧密结合。对于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项目可以算作毕业设计。

3.规范创新创业管理制度。要针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孵化基地管理等,制定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确保以制度为抓手,推进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向纵深推进。针对人才培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管理运转机制等进行制度设计,确保能够实现管理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分步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创业教育;第二,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第三,对创新成果突出或者创业取得成效的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提高项目孵化服务。

1.优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高等院校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时,要囊括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等内容。在设计课程模块时,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运用知识,充分发挥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在课程考核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水平。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堂的方式,营造全民参与创业的热潮。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大赛设计,通过分析商业计划书、投标书等文件,模拟创业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力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2.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第一,要建立完善的创业训练项目。高等院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训练项目,支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发创新产品,完成自主创新产品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撰写交流报告等。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对企业运营有初步了解,对创业流程能够有准确认知。第二,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高等院校要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通过大学生创新社团、创业联盟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学校要为工作室建立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对一些有突出成绩的工作室和社团予以表彰。第三,发挥创新创业竞赛作用。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科竞赛,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广告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参与、乐于参与,加强培训指导。第四,加强创新创业实战模拟。组织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到创业基地进行实战模拟,对如何注册公司、运营公司进行模拟,通过实战模拟的方式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3.孵化优秀创业项目。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分析,高校负责提供场地和资金,并从政策、信息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重点培养,尤其是扶持大学生将自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创业成果与社会生产相对接。

(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要不断提高教师工作水平。高校要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参加培训论坛,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水平。第二,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资助教师的形式,创建创业社群,在实践中验证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引导教师到对口企业、设计院参与工作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2.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资金。高等院校要为教师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经费,建立供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保障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商战模拟等经费,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对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公司或者创业项目,高校投入资金和技术予以扶持,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

3.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平台。高等院校要整合各实验室、工作室、社团等机构,大力扶持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活动,免费对师生开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高校内要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成熟的创业项目提供实践场所。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平台和空间。

4.优化创新创业信息服务。高等院校要做好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全方位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政策宣传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公司注册、股权分配、公司运营操作等业务指导。高校要建立后期服务保障团队,针对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法律、工商、税务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创业公司走上正轨。

在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水平。因此高校要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管理机构、完善制度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队伍、资金等多方面保障,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项目、实战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推动国家创新创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毕业生体系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最“叛逆”的毕业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