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研究
——以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例

2020-03-03耿毅乾刘义飞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马寝室理想信念

耿毅乾 刘义飞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32)

高师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培养和储备未来师资力量的摇篮。高师院校中的青年学生是未来中国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而青年教师作为高师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中流砥柱,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为此,对高师院校的青年师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一、高师院校青年师生的思想政治现状

为了解高师院校青年师生思想政治的现状, 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青年师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工作,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2019级923名大一新生和825名2020年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现状网上问卷调查;并对学院112名教师进行不记名思想政治现状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对高师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

从回收的1582份电子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思想状况基本良好。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政治倾向没有问题,他们的政治立场坚定,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心里认可党、国家和学校的工作。他们中有80%的同学对于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有64.7%的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有71.87%的青年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但是,通过问卷我们也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48.2%的大学生对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不是十分认同;有38.9%的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与从事师范教育无关; 26.7%的学生表示即便将来从事师范教育也是出于别无出路的无奈选择。

(二)青年教师的思想现状

单从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的调查问卷统计来看,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普遍较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为共产党员,政治立场较为坚定,平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政治理论学习,83.28%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能够参加3次以上时事政治学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爱岗敬业,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各类活动,对教育事业充满感情,能够做到把自身的成长融入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之中。

但是,从个别问题的数据统计上看,也存在部分青年教师思想、观念上“跑偏”的问题,虽然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但是也应该引起关注。个别年轻教师的政治意识淡漠,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政治学习敷衍或者是干脆不参加。

在职业认同上,一些年轻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至于关注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那是辅导员的事儿。”这些不成熟的价值观也存在着一些功利主义。他们只看重自己的“个人发展”,对待其他事情则显得麻木。

青年师生中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社会和现实影响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青年师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严重“缺钙”。

二、解决高师院校青年师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着眼于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院以“青马工程”为切入点,以实践、创新为路径,在解决青年师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同时,凝练“师”字校本文化特色,通过浸润式文化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

学院在对青年师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牢牢把握两条主线,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松懈、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育不松懈,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学院师生“青马工程”互促共进,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强化师生的师德技能。现已形成了由学院领导班子统一领导、院党总支书记亲自主抓,学工干部、青年教师、学生干部密切配合,形成师生同创共建 “青马工程”培养工作新格局。

(一)制定“三有一为”的培养目标

教育学院为青马师生制定了明确的“三有一为”培养目标,力求把青马师生打造成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扎实的师德技能、有开阔的目标视野,努力成为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一师三维”,发挥学院青马导师全方位育人功效

教育学院师生青马学会采取导师负责制,通过导师对学员直接的、面对面的指导,帮助学员制订思想成长计划,帮助学员在教师技能上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训练,并带领学员参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通过对导师“一师三维”的工作要求,使教育学院青马导师成为既能及时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也能督促学员夯实教师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帮助学员参与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学员的视野,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知行合一”,筑牢理想信念基石

教育学院领导班子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后备师资力量的角度,适时进行顶层设计,创新性地开展师生青马工程。学院以筑牢师生理想信念为前提,对师生进行系列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增强了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全年共开展理论教育、“成长沙龙”“时事述评”“青马读书会”等活动20余场,参加人数近千人。

教育学院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组织青马师生赴长春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马师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青马师生合唱比赛,对青马师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青马导师、青马教师还带领青马学员赴街道、社区宣讲垃圾分类、心理健康等义务活动,赴戒毒所和自闭儿童康复中心及敬老院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教育学院的青马师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强化了使命与担当,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四)推进“师”字校本文化,助力学生提升师范素养

教育学院以“固本励能”为主题,要求青马师生共同完成“三字一话”的日常训练。传承校本文化精髓,将学生的教师基本功训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组织青马教师、专业教师、青马学生和学生干部对学生基本功进行训练和指导。大一、大二学生重点培养“三字一话”专业基本功和教师礼仪;大三、大四阶段则重点强化学生的备课、说课和讲课功夫。同时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助力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达到青马师生师范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双育人”的功效。

三、“四位一体”,打通高师院校青年师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最后一公里”

教育学院在青马师生互促共进主题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后,进一步思考工作,如何能够解决师生思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学院结合自身特色,于2019年9月开始实施“四位一体”文化育人新格局,在校内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浸润式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

(一)寝室文化育人,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百花园

学生公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教育学院以学生第八公寓为主体,由学院青马导师带领青马教师共同构建了“六进寝室、三个实现、两个延展”的寝室阵地建设“632”工作体系,开创了长春师范大学寝室文化育人的先河。

“6”即“六进寝室”:党建工作进寝室,团建工作进寝室,青马工程“学习筑梦”进寝室,大学文化建设进寝室,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进寝室,安全维稳工作进寝室。

“3”即“三个实现”:实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青马学员引领示范作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实现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的养成。

“2”即“两个延展”:延长党建工作触角,拓展全育人渠道。

学院利用DT工作室开展青马工程“学习筑梦”活动,在寝室走廊设立学生教师技能训练区,由青马导师和青马教师对学生“三字”“九技能”进行日常指导和训练,并把优秀成果放在公寓走廊的技能成果展示区进行展示,努力把学生公寓打造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百花园。

(二)课堂文化育人,营造“敬师乐学”的学习氛围

教育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制定了《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生课堂文明建设制度》,明确了课堂文明的标准,从青马师生学员抓起,通过青马师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全院师生注重课堂文明礼仪教育。在课堂上,青马教师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青马学员在课前起立,向老师问好。师生在课堂上使用文明用语,通过课堂文化教育,引导并营造一个向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帮助青马师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正确的“三观”产生。

(三)走廊文化育人,优化学院育人环境

教育学院为最大发挥青马师生的引领带动作用,真正实现“打造一批精英,带动一批学生”的育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教育学院青马师生共同在办公区(第二教学楼)打造系列楼梯文化标语。这些文化标语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古诗、教育名句等。学院希望通过这些标语,让广大师生产生更多的职业认同感。

(四)传统文化育人,提升人文素养

教育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共同学习中华文化重要典籍,帮助并引导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公共意识、君子品格和人文修养的经典内容,充实到学院青马工程理论教育资源之中,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说理要求与内在修养相联系,体现文化深度和时代特征,让青马师生在理解和认同中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马学会共培养校级青马学员23人,院级青马学员343人;校级教师青马学会会员2人,院级教师青马会员12人。他们中有56人被发展成为党员,163人被发展成为积极分子。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6项,省级奖项63项,校级奖项22项。发表论文16篇,参与科研项目14项。他们现已成为学院各项工作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青马寝室理想信念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寝室闹鬼记
参考答案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