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吉林市城市文明建设思考
——以吉林化工学院志愿者活动为例

2020-03-03刘海燕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吉林市志愿志愿者

刘海燕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132000)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又名“北国江城”,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等多项美誉。党的十九大以来,吉林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吉林市现有一本、二本、三本和大专院校共8所,是东北地区大学生占比城市人口较高的城市。大学志愿服务作为吉林市城市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有力抓手。

吉林化工学院是吉林省仅有的一所化工类高校,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6 000余人。学校坚持特色办学、特色发展,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启动以来,吉林化工学院主动有所作为,努力探索与地方深度融合,特别在服务社会方面,依托学校共青团阵地,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 结合专业特色与人才优势, 在提升吉林市城市文明、助力吉林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一、以“校城融合”助力吉林市城市文明建设

(一)把脉城市发展,助力城市文明

吉林化工学院作为吉林市驻地高校,积极践行“校城融合”,助力城市文明建设,以“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吉马”2016年入选《奔跑中国·美丽中国》主题赛,赛事的意义在于以“美丽中国”的视角,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现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成果。将一个既具厚重历史文化,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吉林展现给世界,在连续四届的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学校共出动志愿者2000余人次,从震天鼓、啦啦操、舞龙舞狮、安塞腰鼓表演等艺术团队到会场服务人员,无不体现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也将吉林人对松花江厚泽的爱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大大提高了吉林市的城市文明形象。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公众环保习惯,共建绿色文明江城。我校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吉林市环境保护局、吉林市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保宣传项目,如“梳妆龙潭山”“我为家乡填绿茵”“一袋一路”“同一片蓝天”“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团队从社区走向景区、从城市走向乡村,针对不同群体,通过科学实验、社会调研、文艺宣传、公益讲座等多样形式,号召市民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协调发展的新吉林助力加油。

交通干线既是城市发展的动脉,也是城市形象的第一窗口。为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环境,实现畅通、安全、有序行车目标,我校“文明交通,益路同行”志愿服务项目,在吉林省2019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活动中,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自2018年实施以来,该项目设定两个重点群体作为目标,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教育活动:对象之一是学生群体,走进课堂,让孩子从小接受交通普法教育,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平安健康快乐成长;对象之二是广大市民,走进社区、走向街头,呼吁市民遵守交通规则,提升市民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共创文明和谐社会,营造安全生活环境。我校志愿者先后有1000多人次参与此项目,覆盖全市中小学生2000多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该项目也获得了吉林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二)关注新兴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3]是吉林省政府着力打造的乡村振兴方案。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积极践行“校城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吉林化工学院志愿者对舒兰县的特殊农业展开暑期调研,围绕当地稻田养蟹、稻田养鸭、田园花海等特色项目和政府政策扶持进行了认真调研;对大荒地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大荒地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化、共享经营模式、特色旅游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视频等媒体服务平台,担负起对东福米业、北方农业博物馆、神农温泉等旅游产业对外宣传推广工作。

习总书记来到东北考察时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突出“冰天雪地”资源的生态文明特色,我校志愿团队与吉林市曾通村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共建协议,按照“集中活动+常态服务”相结合模式,在假期集中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对曾通村雾凇岛、二合雪乡等旅游资源较好的乡村,围绕赏雪景、观雾凇、体验冰雪运动和东北年俗等项目,因地制宜,用绘制全景旅游地图、拍摄宣传片、设计旅游宣传册等方式进行乡村旅游包装,坚定村民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信心,主动开展吉林市旅游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志愿者们致力打造冰雪文化,推动吉林市发展冰雪旅游经济。[4]

(三)关爱特殊群体,共创和谐家园

走进社区、贫困村、希望小学,与残障群体、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在一起,用艺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温暖拥抱他们对未来的追求,让他们的需要被听见、被看见,呼吁更多社会爱心力量关注弱势群体。用实际行动播撒温暖,一直是我校志愿者服务精神最集中的体现。2009年伊始,学校志愿者“春天之约”明星团队携手吉林市30余家助老组织成立以“善而暖阳,杲杲出日”为主题的助老联盟,累计服务老人6000人次,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新思想,引领“心”潮流,在社会上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的氛围。该团队还与吉林市残联合作展开活动,帮助自闭症儿童打开心门,让残障人看到社会的光明和未来的希望。2013年与吉林市红十字会启动的“扬急救之帆,护生命之航”系列项目,至今已累计走过1000公里的里程,为100多个社区、幼儿园、小学送去自救知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二、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有益补充。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专业,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作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主题更加鲜明,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它不仅有效地把社会需求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体现自我、彰显自我、实现个人价值,而且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新途径。

(二)加强领导是健全志愿服务工作的可靠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始终把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多部门联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确保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校团委作为活动的第一责任部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做专业技术指导,通过团队选拔、过程监督、考核评比等规范管理,宣传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三)创建基地是打造志愿服务精品项目的有效平台

创建基地、开展社区服务是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形式的有益探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我校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经、管、文、医6个学科门类,48个本科专业、5个卓越计划专业、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3个高职专业。学校结合专业特色,以“校城融合”为契机,在吉林市创建多个实习实践基地,与几十家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站,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依据基地特色确立精品项目,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注重学生道德建设和社会效益双赢。

(四)品牌引领是凸显志愿服务工作的最大亮点

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是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2017年我校“春天之约”青年志愿者工作站获2017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该工作站自2006年成立至今,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立足于校园,着眼于社会,与吉林市50余个社区建立“共度‘识’光,希望导航”实践基地,至今累计帮助5000名中小学生考上理想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积极探索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在该服务品牌的引领下,各具特色的志愿团队脱颖而出,为吉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助力加油。

(五)创新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质需求

以品牌化、社会化、项目化运作等工作模式,不断促进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目前,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涵盖“仁心扶弱工程”“科普惠民工程”“形象服务工程”三大工程。

1.仁心扶弱工程:发动大学生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向学校或社会上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以此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树立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该工程包括农民工子弟义务家教、爱心慰问孤寡残障、无偿献血活动等项目。

2.科普惠民工程:倡导大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科技水平。在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开展政策宣传、普法教育、救灾防灾、心理干预、医疗卫生、排难扶危等志愿服务。

3.形象服务工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省、市级大型活动和赛会。在体育赛事、国际会议、庆典活动、社会文化等活动中,承担现场演出、场馆布置、礼宾接待、翻译引导、应急救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以高质量的专业素养,展现志愿者的形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新时代风貌,促进城市文明和城市精神塑造。

三、城市文明建设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思路

(一)以专业实践为基础,实现“校城双赢”

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为基础,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之中,促进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5]一方面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实践成果的转化,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多部门联动作用

用党的新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入贯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18年吉林省高校工委提出《吉林省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方案》,开展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和学校团委多家部门联动,成立“‘学习’追梦‘践习’圆梦——‘青马’筑梦团”,开展了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吉林市的乡村旅游、红色基地和特色产业展开全方位调研,结合所学专业宣讲十九大精神,传播新时代新思想。

(三)巧用社会资源,打造全员育人合力

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为依托来开展,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一方面,可联系社会、企业、机构、组织,建立实践基地,促进资源共享,达到互利共赢[6];另一方面,巧用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挖掘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的造血功能,打造社会实践成果的营销市场,秉承公益与有偿并举的原则,获得实践活动资金,确保实践活动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校城融合”,共建和谐家园

顺应“区校一体化”德育观,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着力搭建平台载体、科学开展理论研究,在志愿活动、就业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强合作,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依托“校城融合”战略,利用吉林市“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 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机遇,鼓励知行合一,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新吉林的发展助力加油。

猜你喜欢

吉林市志愿志愿者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