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2020-03-03卞彩巍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职职业化吉林省

卞彩巍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客观、翔实地反映出当前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现状,长春师范大学课题小组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活动。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问、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全省55所高校的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涵盖了“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部委属院校、省属公办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回收问卷598份,其中有效问卷534份,有效率为89.3%。

一、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现状概述

吉林省在国家教育部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并结合本省特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基地,完善辅导员的教育与发展。全省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经验和做法。

(一)严格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关口,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配备

吉林省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均实行了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以助理辅导员为补充的辅导员工作机制体系。

在选聘辅导员方面,各高校均以“高进”为基础,严把“入口”关。如,吉林大学在辅导员选聘方式上,坚持“五公开、三统一”原则,即政策公开、条件公开、岗位公开、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调配的原则。东北师范大学制定辅导员选聘的“四个基本原则”,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选留本校优秀毕业生与选留高层次院校毕业生相结合、学院与机关工作人员上下交流相结合、解决近期需要与做好长期合理配置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二)注重专业能力培养,保证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

高度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是抓牢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关键点。为此,吉林省在革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常规模式的基础上,依托东北师范大学辅导员培训基地,以“精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如,吉林大学实施了“红色园丁——学生工作干部四五六七培训计划”。东北师范大学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和人才培养规划,规定辅导员享受专业教师的一切待遇,开设辅导员专项培养和科研基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辅导员到培训和研修基地接受系统规范的岗前培训和专题教育。

(三)重视奖励激励机制,促进队伍建设的时效性

在辅导员管理上,实行双重领导和二级管理体制。吉林省内各高校均采取了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对辅导员进行双重领导。并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高度重视考核奖励工作。吉林大学建立了《学生工作干部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设立20多项考核指标,将评价结果作为辅导员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东北师范大学对辅导员实行“六维考核”,即学生评价、学院评价、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评价、岗位技能测试、综合素质测试与述职评议六个环节。

二、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吉林省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相对成功的经验,但在高等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当下,随着社会环境及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化进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018年我省42所公办高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30 168人,本科和专科生392 212人,研究生41 856人;辅导员2 654人,本专科生辅导员总数2 378人(专职1 727人,一线专职1 042人,兼职651人);研究生辅导员总数176人(专职128人,一线专职53人,兼职48人);本专科辅导员与学生数之比为1∶164,本专科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数之比为1∶225。14所民办高校共有本专科在校生95 549人,辅导员总数526人,其中,专职479人,兼职47人,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数之比为1∶199。从整体上来看吉林省的辅导员队伍配备基本达标,但本专科专职辅导员配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某种程度缺失

辅导员之所以要进行“职业化”建设,目的就是要将现有的过渡性的、非职业化的岗位,通过实践探索建立成为具有独立专业方向和职业定位的稳定职业。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吉林省存在个别情况是:辅导员职业意识淡薄、职业方向迷失、职业身份受鄙视、职业认同感缺失。具体表现: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对辅导员的职业地位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将辅导员队伍培养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规划之中,更谈不上建立有力措施强化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了;二是部分高校的教师也对辅导员的职业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在他们眼里,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就类似于“保姆”的工作,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是“非职业化”的,这就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三是大学生也对辅导员这支队伍缺乏足够的尊重。在学生眼中,辅导员就要随叫随到,就像高中的班主任一样,就是为了管理学生而存在的。因此在学生的眼中他们很尊重专业课教师,但对辅导员却缺乏一定的认同感。

(三)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吉林省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目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考评机制没能与职业发展有效衔接,考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例如辅导员年底考评结果优秀的大多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这样的奖励对辅导员业务提升和专业成长存在局限;二是考评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如果说单纯的正向激励有助于增强个人荣誉感、提高工作效率,那么缺乏负向惩罚机制,就会导致大多数辅导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下降,严重影响辅导员的整体工作实效,制约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三、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路径探索

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整体作风过硬、组织纪律严明和业务技能精湛的辅导员队伍,是目前各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立足新背景和新形势,在总结分析我省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破解的合理措施和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我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要想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目标,首先必须要从源头上下功夫。一是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逐步完善各项职业标准。为确保职业准入资格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省级教育相关部门要统一制定和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资格认证制度”等文件,明确规定从业者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职业标准等;二是建立辅导员资格考试制度。效仿注册会计师资格、教师从业资格和律师从业资格等考试制度,尝试建立全省统一的辅导员资格考试制度。内容要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考察道德、心理、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三是规范辅导员选聘标准和流程。各高校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多部门协调合作的聘任考核小组,严格依照辅导员任职条件、笔试和面试等相关程序开展选聘工作。

(二)增强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进程中,除了国家政策的指引和高校执行力的加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增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政府层面要紧随国家政策,与时俱进制定相关文件,从思想理念、政治地位、待遇保障等方面出台引导性文件,为各高校贯彻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提供支撑。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重视辅导员作为高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出台系列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保障其经济收入与同级别专任教师持平,并将国家和省部级文件规定的辅导员“双重身份”真正落到实处,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硬件设施,优化辅导员工作的软环境,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从心理和生活等层面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考评机制

辅导员工作考评要严格遵循其工作特点,侧重考察工作实效,加大对日常性、事务性工作的考核。辅导员考评制度要紧紧围绕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制定,突出工作实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综合考量,重点关注实际工作业绩和学生满意度。二要规范考评方式。辅导员考评方式要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实效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集中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述职报告、资料审阅、学生测评、谈话谈心、网上测评、同行测评、自我评价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做到公平客观。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考评小组,专人负责、全程监督和整体管控,做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三是严抓考评结果的应用。考评的目的是激励先进、树立典型,从而更好地促进和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各高校要将考评结果与评优创先相结合,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相结合,与他们的薪酬奖金、职级晋升、职务调整相结合。积极奖励优秀者,惩罚劝诫不称职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真正做到奖勤罚懒,从而将考评结果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专职职业化吉林省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专职媒人的变化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