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能力大赛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探究

2020-03-03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辅导员大赛职业

王 琳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辅导员能力大赛活动的开展,对于提升辅导员实际工作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辅导员参加能力大赛的备赛、选拔、校赛、省赛、国赛(观摩),以及比赛相关培训,获取很多包括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实践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如此,还会收获很多进阶辅导员职业能力并促进其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实践性的知识结构。全新改版后的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已经成为全面检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的校场,并且愈发凸显政治性、政策性、导向性的设置目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正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大赛必将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

一、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一)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述评

1.定位不准

高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出定位不准的问题。高职辅导员对于高职大学生思想问题方面的重视不足,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因为学校要求或者就业压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就业等方面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要尤为重视价值导向。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也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问题,而不能因为对专业技能的重视、日常管理的琐碎而有所忽略。这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2.非专业化

大多数高职辅导员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而大部并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虽然在就职岗位前开展了专门的辅导员培训,但工作中仍未能较好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开展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非专业化。另外,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建设起步也较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因此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呈现出非专业化问题,虽然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被认识到,也在不断加强各类教育培训,但仍然是比较突出的表现。

3.非职业性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还体现在非职业性上,主要表现在高职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大、自我和他我的认知性差、身份地位和内驱动力较低和较弱,尚在探索却并未形成基于高职教育和高职大学生特点的高职辅导员工作的范式[2]。在高职院校中常常有这样较为普遍的错误认知——“谁都能干、谁都不愿干、干干就走”的局面,这种非职业性导致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不能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态势剖析

1.学校不够重视

新时代高职教育要大幅提升其现代化水平,高职院校在此背景下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实训项目、实习就业等。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在“双高”背景下对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对辅导员岗位定位不够准确。与其他高职教师相比,在身份认知、工作待遇、学习培训和晋级升职等方面缺少名额和机会,未形成有效考核考评工作机制,不利于高职辅导员在其岗位中职业能力的显现、提升和发展。

2.提升意识薄弱

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后因为刚开始接触工作,所以为了适应工作对于很多问题都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中。但是适应后往往也因为高强度高压力繁琐的工作或者其他方面而忽略了对于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这种状况造成高职辅导员安于现状甚至职业倦怠,一部分流向其他岗位,一部分虽坚守岗位却愈发淹没于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于自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低,所以造成自身职业能力提升缓慢且无方向,最终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3.疏于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因忙于应付各类繁杂工作而疏于结合自身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这也是影响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大多数高职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就尚失工作热情之后,如果未能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会降低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影响到自身认知和职业认知。实际上,通过职业规划来督促高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和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也是辅导员个人成长的应有之义,亦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反思高职辅导员参加大赛的成效与差距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就是将辅导员平时的工作场景进行了演绎和浓缩,同时也使比赛成为平时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分析辽宁省大赛的参赛情况和近几届大赛中高职辅导员的参赛成绩,从中发现高职辅导员参加省赛的人数和成绩有明显的上升态势,这不仅与大赛知名度的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相关,而且与大赛赛制调整、辅导员认知有关。尤其是在2018 年辽宁省大赛设置了本科与专科奖项分列,极大地提升了高职辅导员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分析大赛结果发现,在参赛的96 所本、专科院校中,获奖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占获奖总人数的50%以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这届省赛中表现出色,展现了高职辅导员团队的良好风貌和责任担当,体现了近年来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成绩与收效

1.理论知识的武装

辅导员能力大赛需要用大量的理论知识来装备,这一点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中有详尽的工作要求和规定,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大方面,其中基本要求中又详细规定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3]。大赛中对于参赛的选手而言又不局限于上述规定中的理论知识,还有海量的重要讲话、会议、通知和时事政治等等,对应的文件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大赛对参赛选手理论知识的考核体现在基本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更需要与时俱进、融会贯通、创新学习和恰当运用。

2.应用能力的积聚

辅导员能力大赛更是职业素质能力的教练场。从大赛名称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对辅导员能力要求的提升:涵盖从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到组织协调、处理紧急突发事件能力;从个别谈心谈话、团体辅导能力到培养、使用人才的能力;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研判、控制局面能力再到政治引领能力;等等[4]。通过大赛历练的高职辅导员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将能力加以发挥,能够促进其透过现象看本质,恰当准确;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理性聚焦研判;大赛提升了高职辅导员自身的创新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等。

3.认知领域的拓宽

从2012 年至2018 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辅导员大赛,正是因为各层级的大赛让全国的辅导员通过大赛拓宽认知领域,通过备赛、参赛、观赛,高职辅导员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刷新、拓宽、深化。这种认知的变化发展发生在备赛阶段、比赛阶段,也会长效地发生在赛后恢复正常工作的实践中,辅导员们会在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赛点,从备赛、参赛、观赛案例中总结经验,并将总结的要点应用在工作中,促进工作开展更加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

4.职业精神的提升

辅导员能力大赛从备赛、参赛和观赛的整个过程绝对是对于参赛选手一个锻造、打造、塑造的过程,无论是备赛阶段、比赛过程还是赛后回顾,每一个环节无不彰显着辅导员们的职业精神,他们表达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真情。而经历各层级大赛洗礼的辅导员们的职业精神又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高职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在大赛中得以提升,而职业精神的提振又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开展。

(二)问题与差距

1.理论知识的储备不够

高职辅导员在备赛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而且在近两届的省赛参赛及国赛考题分析中我们发现,理论知识的考察更侧重于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关注度较高、政治性较强的热点问题,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识点的考查更侧重于在案例分析、谈心谈话中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上。基础知识部分考核更深入文件的具体知识点,这就需要参赛的选手们在理论复习中要深挖掘、广涉猎、重积累、勤储备[5]。

2.角色职能定位不凸显

高职辅导员在除笔试以外的各环节中都表现出良好的事务处理能力和沟通的亲和能力,这与其在实践工作中扎实的工作积累密不可分,但是在谈心谈话、案例分析、主题班会(注:第七届大赛已改革取消此环节)、理论宣讲(注:第七届大赛改革新调整内容) 的环节比赛中,其表现或作品呈现的辅导员职能定位不凸显,如亲和有余而教育力度不够、重事务管理而轻价值引领,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导向性不够等。

3.工作内容缺乏专业性

辅导员在大赛中的表现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参赛选手日常的工作的状态。相较于本科辅导员,高职辅导员更多地忙于事务性及管理工作,而较少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主责和价值引领。在大赛中高职辅导员在案例分析中常常可以有步骤地、经验性地处理好出现的案例等考核项目,但是往往缺乏对于问题处理的总结性提炼和与之相关的价值引导,即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工作内容[6]。

4.职业延展空间有限性

相对而言,高职辅导员在大赛期间和赛后的职业延展做得很有限,缺少校际、校内的深入沟通和切磋,缺少开放合作意识来扩大大赛的影响力和辐射更多高职辅导员;高职辅导员未能建立起基于能力大赛的品牌项目建设或工作室孵化等长效机制来保证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

三、建构高职辅导员能力大赛参与的适用性

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进而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职业认同、职业自豪的培育。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各环节内容可以较为系统地对新任辅导员进行岗位培训,使其在备赛、参赛、观赛中迅速掌握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促其成长、胜任职责;而对于有一定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来说,大赛可以促进对职业发展的再定位、对工作动力的新激发,对成就事业的新期待,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7]。

(一)主动意识性

当前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已经举办了七届,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和完善的辅导员相关的重大赛事和品牌项目,但是仍然有个别高职院校未能真正深入理解辅导员能力大赛的重要意义和本质,有的学校及辅导员自身对能力大赛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甚至不进行校内初赛,直接指定或临时调配人员参加复赛,缺乏足够重视、充分准备和有效组织,导致大赛的部分赛事流于形式,未能涉及到更多的辅导员。还有部分辅导员不够重视校级组织的能力大赛,应付敷衍,未能以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陶冶职业情操,强化职业能力。这种参与意识性,应该更侧重加强对辅导员参赛主动意识的调动,变被动参赛为主动参与,实现“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上下联动才是建构能力大赛实现模式的必经之路。

(二)正向导引性

近几年能力大赛的举办激发了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在大赛中重新审视工作中的短板,实现优势互补、经验共享、交融共进,把日常性、程序化的工作做得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延展性、影响性,实现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循环发展模式。无论是基础知识、案例分析,还是谈心谈话、理论宣讲,这些大赛历经几年沉淀与改革设置的环节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指向性的引导,通过大赛可以大量地积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效果。

(三)发展指向性

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校级比赛的举办,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或按照省赛国赛环节设置,指引辅导员尽量按照大赛来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这一实现过程亦是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各级别比赛中,辅导员按照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确定自己参赛的指向性,备赛、观摩不同层级的比赛中,参与者和观察者都会设定一定的发展指向模式代入自己,通过大赛这种模式,参赛辅导员的潜力被激发,能量被激活,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大赛催化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能力的进阶,因此必须建构这种发展的指向性[8]。

(四)职业精神性

辅导员能力大赛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目标指向,目前的发展已成为该行业领域内品牌性的活动,在大赛中涌现出来一批批优秀的辅导员,他们在大赛中展现出过硬的本领和优秀的素质,通过大赛走出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之路,并通过大赛的平台不断进阶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几届大赛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众多辅导员身上的职业精神性,正是由于这种职业精神性让更多人了解、认知辅导员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职辅导员亦需要通过不同层级的大赛的参与和成绩的取得内置这种职业精神性,并再通过职业精神性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

四、完善能力大赛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

(一)宣传理念,促进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在全国开展各级别的高校辅导员能力大赛的目的,不仅可以在校内外、校际间以及全社会展示这一职业的风采、岗位的意义、育人的效果,而且要通过大赛的形式促进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的发展。

1.校级品牌的打造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明确清晰定位,加强理念宣传,长期动态规划,可以通过将校赛打造成一项常态化的、品牌化的工作,加强宣传、推广和树立,增强在学校各部门和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影响,切实提高他们对辅导员岗位和职业的认同度,进而形成良好的推动作用。

2.省级比赛的强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和高职辅导员对大赛的认知,要加强对省赛的影响力的宣传,从校赛中培养选拔省赛参赛选手,备赛参赛,团队作战,协同参与,形成合力,互助成长,积极表彰,宣传获奖选手,将省级大赛作为高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推动,长效性、常规化来实施。

3.典型人物的辐射

可以通过国赛、省赛优秀选手或身边优秀同事的成长经历影响带动更多的辅导员积极通过大赛来提升职业能力,交流工作经验感受,组建团队共同提高,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机制保障,打造科学性适用性赛制

经过几届运作和改革调整后的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在赛制和环节设置上较为合理和公平,旨在通过专业性、科学性赛制的打造,将其打造成在辅导员群体中最为专业化的展示平台。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可以进一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国赛省赛的基础上通过夯实校赛机制、打造适用性赛制推广开展,进一步在机制保障上完善比赛细节、开拓比赛外延。

1.标准化评分细则

通过几年的大赛运行和对于大赛的专项研究,各高校已充分了解大赛考查辅导员的形式与内容,因此在开展校赛期间应该制定具体的标准的评分细则,而且评分细则也要公开给参赛选手和评委,尽量避免因集中评审带来的审美疲劳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2.扩大学生参与度

适用性赛制需要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而不仅仅是观众,让现场学生参与可以增加比赛的看点和互动性,更能了解和考察参赛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基本素质,也可以增加现场提问或辩论等方式,让大赛也成为对学生的一堂生动的模拟的思政课。

3.开展沙龙式研讨

对于经典案例或者比较热点的话题,大赛可以设置相应的点评或研讨,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以沙龙的形式开展。这种安排既能够通过大赛平台让更多辅导员有机会找到水平的差距,也是很好的专业性培训,一些话题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激起思想的火花。

(三)过程管理,形成赛前赛中赛后闭环

无论是哪个层级哪个环节的比赛,其过程都是整个大赛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每一层级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参赛辅导员积极对待,全力以赴。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亦是对能力的考验和历练,而通过对比赛赛前的充分备赛、赛中的全情投入、赛后的总结展望。这一闭环的有效管控,把握过程中的任意环节,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过程就是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1.赛前

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充分调动全体辅导员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内范围展开选拔,所有专职辅导员都要参与到理论基础知识竞赛的环节中。通过这一环节来增强辅导员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了解与掌握,赛前的备赛阶段即通过大量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的积累获得能力的提升。

2.赛中

在参赛过程中,辅导员们要全心备赛、倾心参与、精心设计,竞赛过程中通过紧张的赛事比拼、角色代入的现场发挥,辅导员们会经历一段特殊的修炼进而获得各种能力的积聚。在比赛间歇交流思想、互换经验、碰撞方案、归纳总结,促进比赛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促进选手之间情感交流,展现辅导员精神风貌的同时,也提供了交流发展的平台。赛中对参赛选手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急剧的。另外,参赛选手们在比赛的同时尤为要注意过程中对比赛内容加以大致分类、归纳,便于在赛后进行进一步管理。

3.赛后

对于参赛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赛后的积极总结,无论成功与失败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对比赛环节的每个考题、每个案例、每个话题分析归类研讨,可以分小组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这一过程同样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反过来研究的结果也会促进下一阶段比赛的开展,就此闭环形成。

(四)成果转化,提升育人成长成才效果

1.科研能力的提升

辅导员能力大赛“以赛促研”,激励辅导员跳出比赛去思考、去总结、去研究。通过大赛引导问题意识、探究模式、协同合作,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引导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延伸思考、理论研究,厘清职业发展的目标,形成工作有特色、育人有方法、成果可转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9]。以大赛为契机,提升科研能力,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由事务性工作的处理、经验的积累向科学性、专业性研究的转变。

2.精品项目的孵化

通过备赛参赛的集中模式学习,在海量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中,参赛辅导员一定会有所感所悟所思,将理论所得结合实际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到育人工作中,并进一步通过具体化的可操作的项目设计,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活动育人实效并更新完善形成精品项目。

3.建设专项工作室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大赛平台结识更多有共同志向的同道中人,一起致力于探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10]。相对而言,目前本科的辅导员群体中通过大赛平台已在大赛、科研、实践等方面有了校际间的项目正在探索发展阶段,而高职辅导员目前尚未形成比较有影响力和覆盖面的项目或团体组织,这一方面是很有探究必要的。

(五)巩固深化,进阶职业能力持续发展

高校辅导员能力大赛从“技能”到“职业”再到“素质”,内涵的延展提升、赛事的改革发展、影响的日渐深远,可以说大赛勾勒出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特质,聚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问题,呈现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凝炼着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精神和人生追求。

1.初级辅导员

初级辅导员阶段属于角色定位的适应探索期,该阶段的辅导员要快速积累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基本操作并具备各项事务性工作的业务能力。这一阶段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大赛迅速成长,大赛可以给他们的实际工作指点迷津,让他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具备“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当前学生工作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初探性的科学研究。

2.中级辅导员

中级辅导员阶段属于职业发展的成长进阶期,该阶段的辅导员往往能够以大赛为契机找准职业发展的专业方向并开展广泛深入的探讨,职业目标越来越清晰,在事务性工作中总结提升,在某些领域有深耕专攻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这一时期的发展阶段往往较长,需要不断的历练与进阶,大赛可以成为其成长蜕变的催化剂,促进其能力的长足积累与发酵,向高级辅导员的职业阶梯迈进。

3.高级辅导员

高级辅导员阶段属于职业成熟的巩固辐射期,该阶段的辅导员具备充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突破职业发展的藩篱,要从职业型辅导员向专家型辅导员进行过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相当的研究能力,有强烈的研究意识,能够带动和影响身边其他阶段的辅导员就某一领域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发挥其高级辅导员的引领辐射作用。

猜你喜欢

辅导员大赛职业
插秧大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说谎大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