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及“大国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2020-03-03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高技能工匠

张 宁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给中国制造业提出的行动指南。现代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企业的经营者要在培育新品种上下功夫,在提升高品质上下功夫,在创立好品牌上下功夫,在产品的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配套服务上遵循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力求高品质,工匠精神的提出恰逢其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承担重任,积极探寻中国制造国际化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培育模式及“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其爱岗敬业、钻研创新的职业精神,实现学徒到职工的华丽转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大国工匠。

一、中国制造国际化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然迈入新纪元,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开始逐步转向中高端发展,满足国际化需求。随着我国新时代步伐的加快,我国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国际化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和健全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提高服务意识,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1]。现代学徒制注重推动职教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的协同发展,打造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平台,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实现契合国际需求的战略选择。现代学徒制度是有效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推进学用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大学生稳就业、提升高职院校就业率、回应行业迫切需求,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大国工匠、追求中国精造、提供国际化品质,服务全社会的教育理念。

(一)企业文化融入办学理念,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主要是针对市场需求,并未针对行业、企业及国际化的需求设置特定的专业,也没有对口的人才培养计划,而各类行业企业所属领域不同,专业性较强,各有所需。每个企业因产品的不同,会有其独特的品牌发展路线和发展理念,也会有自己的产业定位,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具有特殊性。按照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毕业后可能会面临技能与企业需求、国际需求不匹配的现状,导致出现大批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却出现用工荒的尴尬现象。高职院校要积极探寻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路径,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艺、专业的职业精神及国际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使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实现由优秀学生到匠心员工的角色转换[2]。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将企业文化融入办学理念。在精神文化上,推崇创新、竞争、优质、高效等观念;在制度文化上,推崇职业道德、遵规守纪等制度规则;在物质文化上,营造企业用工模式,在实训基地凸显企业实物元素;在文化活动上,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升[3]。

(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及国际交流活动等将企业文化、国际需求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深度融合[4]。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国际同类院校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并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课及教学计划的设置,邀请企业技师走进课堂,组织学生进入工厂,开展交叉互动的现场教学模式,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目标明确[5]。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获得更多深入国内外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工作经验,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对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有更多的直观体验,便于将来就业选择所从事的行业。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检验学识,更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丰富知识,完善专业技能,以备毕业时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方式,为自身定向培养所需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将高职院校打造成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同时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毕业生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院校、企业与社会的多方共赢。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及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原因

(一)传统制造业人才供过于求与工匠人才供不应求并存

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伴随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交替更迭。而随着我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这些现实的发展都迫切需要从业人员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6]。传统产业工人素质亟待提升,大批传统产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转岗考验,而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大国工匠类人才紧缺。传统的制造业从业人员,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及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型,未能迅速反应,及时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技能以应对新的挑战,导致人力资源过剩。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对尖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新兴产业崛起之迅速,高技能国际化人才的成长培育并不能马上满足市场所需,导致工匠人才供应不足。

(二)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鼓励学生考取高等学府,众多学子和家庭在高考时都会积极争取考取本科类院校,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基本上是当分数不高、考取本科类院校几率较小时才会选择。事实上,也是本科院校拥有优先录取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7]。而实际意义上,大国工匠和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需要依靠职业教育的培养,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采取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让学生走入工厂,提前体验工作环境,在现场实践中提升实操技能,将工厂师傅请进校园,将多年经验悉心传授给莘莘学子。西方国家的“双元制”教育成功经验已经是可供借鉴的重要参考,比如德国因为长期坚持和推广校企合作制度,培养出来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德国制造”也因此成为了优质的代名词、品牌的代名词。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够

据预测,到2025 年我国对新兴产业的高端技术人才需求将达到2 000 万人,而2015 年此类信息技术人才仅有1 050 万人,人才缺口如此巨大,不容小觑[8]。在我国,制造业可以说是实体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制造业的核心关键在于人才,核心人才的短缺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9]。高端产业,譬如机器人、新材料、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重点制造业领域均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难以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尚未达到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完全匹配的程度,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企业参与度不够、培养机制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课及教学计划的设置,邀请企业技师走进课堂、组织学生进入工厂,开展交叉互动的现场教学,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政策脉络,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职教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国际化市场所需。

(四)中国制造国际背景下企业工匠型人才紧缺

中国制造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将从长远上持续推进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实现多国共融。在国际高度开放与合作的契机下,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必然日渐频繁,这就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国际型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教育培养基地,应该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国际化高技能人才[10]。企业拥有较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会产生示范性带动作用,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制造水平。当前,我国的企业中不乏高技能专业化人才,但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一定具有丰富的外语功底,而拥有较好外语技能的人才,又不一定同时拥有制造业的专业技能、精湛的技艺。随着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特殊人才的储备显得捉襟见肘,国际化高技能工匠型人才明显紧缺。

三、现代学徒制及“大国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供需双向对接

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实训模式、师资队伍打造、双主体育人模式等方面已逐步趋于国际化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提质增效,社会对专业化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为行业、企业搭建育人平台,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从而达到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连接在一起,使人才培养高质高效,且具有针对性。高职院校对于技术类专业、制造类专业,要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建设,培育职教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同时通过企业匠心师傅及学校教育工匠的共同培养,使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步涵养工匠精神,逐渐成长为高技能专业化的国际型人才,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工匠,推动中国制造国际化,打造中国制造品牌化。

(二)转变社会观念,倡导争做“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产业工人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支撑作用,是制造业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力量,是推动中国制造国际化的中坚力量。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应该主动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及时纠正对高职教育认知上的偏差,积极投身到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实践中去,积极参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力弘扬争做“大国工匠”的社会风尚,培养学生成为知识性、技能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学生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品质。高职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及高质量发展又是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在教学中加入企业文化元素的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产业大军的综合素养。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回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关切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实现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有力契机。现代学徒制完美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产教融合推向纵深发展。学生学徒是受教主体,在报考之前,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会有初步的认识,对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基本定位,从而在报考时有针对性地选择院校及专业。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到企业当学徒,理解企业的文化,跟企业技术能手学习经验,感受他们的敬业态度、钻研精神、匠心独运,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充满希冀。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第三年,高职院校应该紧跟国家步伐,加快改革,主动创新,全面推行学徒制培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学徒赴海外交流学习,搭建多种方式的学习平台,培养高技能国际化的产业工人队伍,回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关切。

(四)培养工匠精神,全力推进中国制造国际化

高职院校,要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要向制造业的重点相关领域倾斜,虽然高精尖领域的人才大多需要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培养,但是众多大国工匠和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则主要是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不负众望,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悉心培育出一批批技术一流、技艺精湛、匠心独具的国际化专业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不能妄自菲薄,应当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潜心学习技能,勤于参加实践,在老师与师傅的悉心栽培下,茁壮成长,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争取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争取成为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争取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化的中坚力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有针对性培养的优势,多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参观、跟岗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院校交流、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组织学生到世界500 强企业参观学习,感受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体验精湛技术的魅力,领悟国际化的工匠精神。力争在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技师,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的有力推手。

中国制造已经享誉全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势不可挡,中国制造也走向了国际化发展之路。今天,中国制造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逐步变为中国精造。而“工匠精神”的提出恰逢其时,这是一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种一丝不苟、坚忍不拔、精诚所至的精神力量。现代学徒制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高技能国际化的人才,从而培育出众多的大国工匠,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大军的综合素养,进而推动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高技能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大国工匠”张翼飞
工匠赞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
为科技兴厂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