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2020-03-03刘俊显罗贵榕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农城乡现代化

刘俊显,罗贵榕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年,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补足“三农”现存问题的短板,让老百姓走出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现在的“三农”工作主要仍存在部分地区农业缺少活力,农产品不能做到有效供给,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重点发展现代化技术农业,给农产品的质量保驾护航,保护好农民群体在农村中生力军的力量。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打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我国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有力的理论方针,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性战略,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三农”理论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 “三农”问题理论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所得出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而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内涵,它自身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其所提到的三农问题在具体时代发展中可以得到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突破。

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25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失。”[1]273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城乡对立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认为城乡的对立造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落后于工业现代化,乡村内生动力不足、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城乡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只有协调好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社会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城乡问题也进入了新时代的发展中,习近平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没有囿于马克思、恩格斯阐释的城乡关系的理论框架里,而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国情,遵循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和生产力理论,创新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面对农业合作化问题,马克思提出;“国家可以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农业合作社享有使用权,进行合作生产。将原本私有化的土地集体化,进行合作化经营。”[4]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现存的大地产将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让联合的劳动者来经营大规模的农业,从而使小农明显地看到通过联合进行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5]547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小土地或者荒地,实现农村生产资料的利润最大化。在新时代农业合作化中,习近平指出:“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6]一方面,每家每户都开始转变自家土地的使用模式,在不改变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多种方式将部分土地转租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让一部分农民从中获得红利和股权以后可以安心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可以多渠道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做到现代化农产品的生产保质保量。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化农业合作机制,让农村的每寸土地都可以产出丰硕的收益。

面对农业现代化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演进的具体形态,总结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改造传统农业、改造土地所有权方面的巨大进步[7]。为了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8]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的学习,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现代化的保护机制,从组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五个方面进一步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三农”理论活的灵魂,是时代和人民所需,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幸福感等理论上赋予时代新的内涵,是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三农”理论创新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的思想渊远流长,成为了治国安邦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9]。党的十九大,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的开展情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也挖掘和发现了不少问题,这对未来深入把握好“三农”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对“三农”工作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历史定位。这对未来我国能更快、更好地做好 “三农”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重大社会矛盾。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中国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主要还是城乡之间差距大导致的不平衡,农村的基础设施及自身发展导致不够充分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处理好其中所在的“三农”发展不充分问题,即是农业现代化技术学习的不充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不充分,农民对基础设施需求及收入需求满足度的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了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把握和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让更多的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11]。 从实现小康之路的历程上看,我国从改革开放到基本实现小康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状况不理想。我们必须要坚决打赢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农民脱离贫困、奔向小康,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的发展模式,使农业和农村能够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让农民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增产增收,让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先把农业技术现代化发展上去,随之就是实现美丽的现代化乡村建设。我们必须把以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齐头并进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建设之一。从205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看,“三农”中的广大农民应和全国人民同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同路人,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实现两个世纪目标做出的总体布局,不断补上 “三个农村”的不足之处,加强新时代农村建设;让新时代“三农”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人民过上美好与幸福的生活,国家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不断保持党的初心和实现党的使命出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自身不断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但面对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表现出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现象。习近平同志对此深刻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党为人民服务的充分体现,如何能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消除部分地区人民的绝对贫困,帮助农村走上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步伐成了我党在新时代中的重要使命和担当,只有不断解决这些人民亟须解决的问题,才会有更多的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的初心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往往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13]。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很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问题的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以发展绿色消费为主要向导,以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14],解决农业边缘化滞后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政府应引进先进的农耕设备,进行农业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技术,实行技术人员团队和设备技术“包产到户”政策,把更多高新技术人才随同现代化农业技术一同引进农村现代化农业建设当中,确保他们在农村生活、收入等多方面得到合理的保障,让他们在农业技术教学与研究方面双管齐下。让农民能在新时代使用先进的机器生产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大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其次,现代化农业需要和农村进行一体化联动发展,依托当地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把现代化农耕技术和互联网电商平台融入当地特色农业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扩大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吸引更多农村年轻人返乡务农,投身于现代化农业建设当中。最后,政府机关应合理地规划农耕田与商业用地、居住建设用地的使用,让农耕田充分合理地被用作于农产品耕作开发中,使每家每户都积极投入农产品的农耕当中去,让农产品的收入成为他们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来源。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地是要处理好农村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农村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明显、农村空心化、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的问题。我们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及时改进,从而达到城乡融合的效果。即是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共享技术和资源的方法,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利用现代化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给城市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质来反哺城市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应是处于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的,不存在乡村是从属关系或者低人一等的说法,也不再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垫脚石。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到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我们应该立足当下,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不断完善城乡合作体系和城乡合作相关制度,争取在制度上规范平等,合作上达到融合互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发展。其次,要解决好这些农村问题,既要促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增产增收;又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让更多的农民可以在自家住得安心,给农民提供一个舒适良好的居住环境,让农民生活在农村有优越感和自信力,进一步加深农民对农业的热爱和向往。农村产业方面,政府应增加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自主创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商等平台和积极引进相关企业投资和开发,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进行自家农产品的销售或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把土地转租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进行农作物生产,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给更多农村家庭带来商机,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减少和避免农村用地的荒废和农村人员空心化问题。再者,我们在农村及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应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以生产绿色农产品为主,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在全国各地建设多个绿色农村生产种植基地。最后,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政策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15]。其中,自治是农村治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加强自治最好的办法是落实到人,加强每个村民乡村治理意识,提高村民的个人素质,把乡村整体治理和自家治理结合起来,加强村民为乡村服务意识。村民应加强法制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现代化农村需要培养造就一支了解农业技术、扎根农村基层、热爱当地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各行各业中热爱“三农”工作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把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当中去,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在实行乡村战略过程中,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只有农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的生活,才能使农村整体的发展稳步前进,整个社会繁荣稳定。要解决农民的问题,首先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着手,土地和个人保障在农村是人人茶余饭后讨论的最多的话题,也是历来发生争议最多的话题。土地在农村相当于农民的命根子,是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他们进行住房建设、农业建设、农村生产都依靠着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在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上,农民可以按照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第二轮土地可以继续承包三十年,这一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支持。良好的土地政策是农民安心搞好生产的定心丸,只有稳定好农民的土地种植的依赖性,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生产当中去。而要不断增加农民对土地种植的依赖性,只有通过不断稳固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期限,农民在意识上觉得土地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产物时,才会消除自己对土地的疑虑,从而更加努力地去耕作,这也有助于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增加了农民对新时代农村建设的信心,增强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安全感和依赖度。其次,在农民保障方面,政府应加强完善农民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村中五保户人员的生活情况,贯彻国家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政策,努力摸清农村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农村家庭的保障工作。例如;做好对每个贫困家庭精准脱贫的方案,做到因家制宜,一家一个具体方案,多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大胆的自主创业,依托中国良好的电商平台环境,通过特色农作物的销售脱贫。加强农村保障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村民能花小钱看好病,都能及时得到医护治疗。让老人能有一个休闲养老的知识社区环境,既可以起到休闲养老作用,又可以增添老人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让村里面的留守儿童有一个设施相对完善和能接受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学校。从而减少农村老龄化和留守儿童读书难等乡村问题,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扶。让农村的各类人群都可以得到保障,让农民在农村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最后,需要不断加强农民的知识储备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农民可以更快、更好地在现代化农业中学习到关于种植方面的高新技术,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然而在道德培养方面,问题的发生往往来自于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发生的一些口舌和肢体冲突,造成双方利益的损失。这就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新时代除了需要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外,还需要加强人们精神层面的升华,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个人利益和其他外力因素发生冲突时要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和规则的戒尺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避免一些不必要冲突的发生。在农村中塑造一个讲文明、有文化、懂法、守法良好公民的形象。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恩格斯“三农”理论的延续和创新,给我国未来应如何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我国现代化乡村建设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解决了新时代下的“三农”问题。随着“三农”工作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农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农村、农民的面貌也将焕然一新,在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一定会涌现出更多农业发达、乡风和谐、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规范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猜你喜欢

三农城乡现代化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