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0-03-03李红丽

关键词:高校学生中华思政

李红丽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现今,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对提高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是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弥补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性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满足阶段性教育需求,但就教育工作长效化推进而言,仍存在教育内容缺失问题,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能与时代教育发展充分契合,从而加剧了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矛盾的产生。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融入思政专业教育体系,利用文化感染力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导向作用。以此满足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需求。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能进一步弥补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缺失,提高教育实践内容的基础丰富度,夯实高校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入侵

外来文化入侵,是近年来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狭隘民族主义、极端民主主义的横行,对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构成严重的威胁,使我国青年一代学生群体深受其害。不同于常规概念下拜金主义思想,狭隘民族主义与极端民主主义的存在,实际上是形成两个极端对立面,进一步激化了我国内部矛盾,使部分高校学生对中华文化持怀疑和否认态度。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至关重要,能够使高校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对于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入侵起到重要作用,是现代高校高等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群体文化素养的有效路径。

(三)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壁垒

构筑高校思政教育壁垒的意义在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防护,提高高校学生对问题的正确辨识能力。早期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由于社会形态相对单一,大学生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完全能满足系统化教育要求,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初期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能与时代教育发展形成有效衔接。而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收条件越发丰富,社会负面信息资源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便逐渐显现,信息化时代初期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将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将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构建和谐健康的教育发展环境的重要壁垒。

(四)适应时代发展人才培养新需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矛盾。因此,必须从青年一代思政教育着手化解社会发展矛盾,实现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与时代发展充分对接。正因如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将使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优良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帮助大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并坚定其文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文化理解能力,使我国当代高校教育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输送高品质人才。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单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灌输。高校学生亦可通过与古代的圣人先哲或近现代革命先烈的思想碰撞,找到人生榜样,并不断完善自我,逐步朝着正确方向奋勇向前。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受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度有所下降,尤其是现代文化发展体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小众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未能从根本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虽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但其基本内容并未融入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对高校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微乎其微,难以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若高校思政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无法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则将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方面的运用失去现实意义。

(二)信息时代教育发展方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矛盾

信息时代教育发展追求高效化、批量化教育生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强调对人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使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内容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对于这一问题,高校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划角度出发,改变现有的教育设计布局,将教育中心从重视量化发展向质化改变进行转移,在不影响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同时,提高传统文化理念对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譬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可以结合部分优秀传统教育方法加以实践,在现代教育条件下用传统文化构建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体系,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预留充足空间,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多元化教育工作推进提供切实保障。

(三)现代高校教育空间容纳性不足

我国高校学生综合课业压力相对较大,学习强度相比较部分发达国家要高。因此,若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能起到切实的教育作用,必须要对现有的教育内容做一定程度删减,以期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但事实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程结构的设计安排缺乏合理性,如强制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嵌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则容易引起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长此以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必然失去实际意义。因而,解决高校教育空间容纳性问题势在必行,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发挥教育优势的根本所在。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确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但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普及,教育内容的同质化问题愈发严重,使各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运用大同小异,无法针对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做好科学教育引导规范,使思政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更像一种教育工具,未能回归到教育本身。未来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要着眼于对同质化教育问题的解决。通过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高校自身的思政教育需求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布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切实地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能力方面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三、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一)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目的在于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感染力的运用,使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能力,为其未来阶段不断运用传统文化思想进行自我完善创造有利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必须采用高校学生所能接受的形式。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汉服文化、武侠文化等,均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的实践引导,通过将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加入思政教育体系,能够解决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学习兴趣匮乏的问题,端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再是一种枯燥的教育形式,而是成为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教育模式。

(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内容探索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探索,主要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开发,使高校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形式上,让思政教育能以多元化教育发展方向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立体化呈现,为高校学生更好地融入思政学习环境提供实践教育的支持。高校思政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文化内容的探索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当代大学生已然接受小学、初中及高中多个阶段严谨科学的知识教化,若高校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运用仍一味追求内容严肃性,则使高校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实践运用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根本性教育作用。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必须要符合当代高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保障教育内容运用的时代契合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真正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三)树立传统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思政教育思想

文化教育和谐发展,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而树立传统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思想,恰好契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需求。为此,高校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内涵,对现有的思政教育进行拓展,提高思政教育的环境适应性。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围绕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逐步展开模块化教育布局,将不同思政教育内容分为多个阶段,根据各阶段教育内容的差异,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思想嵌入到思政教育模块,使各教育模块之间既能形成教育关联,亦能进一步避免产生负面的相互影响。确立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能更好地通过深层次教育对接解决现代高校学生的各类思想问题。

(四)创新信息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维

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高校思政教育要围绕现代信息化发展布局,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大幅度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效益,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输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长效化推进提供有效文化支撑。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逻辑方面,要尽可能地将传统文化思想转换为信息化时代的文化思想概念,在不改变原有思维表述前提下,为高校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其次,在思想意识层面,高校应注重在传统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最后,在思政教育管理方面,要突破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限制,根据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对现有思政教育管理策略做进一步调整,以便为后续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