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①

2020-03-03卓然木巴吾东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卓然木·巴吾东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也对大思政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带来了新挑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不再是简单依靠思政课堂与授课教师,而是在有效互动下将思政教学相关的要素利用体系制度加以协调、结合,以此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思政教学是对广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怎样确保思政教学质量,怎样推动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是当前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思政育人理念的基本内涵

大思政育人理念是各大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体现,即将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大思政进一步将教学划分成课堂教学、校外实践以及校内实践,利用这三个部分的育人模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形成大思政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同进步。大思政育人理念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大思政育人理念将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即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的动手操作,充分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上。其二,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社会不断发展,当代“00后”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局面早已改变,如果思政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无法让学生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下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大思政育人理念强调要摒弃传统育人模式,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融入政治时事与时代性的创新内容,以此来靠近学生现实生活,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

二、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高校对思政课缺乏重视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心,是支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载体。但当前,大多数高校对思政课程教学缺乏重视,专业课仍是核心,对思政课程整体投入也有限。许多高校通常在构建教学规划和工作总结时,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将思政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可事实上却并未履行,致使思政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思政教师对其课程也不够重视,仅注重理论知识,对于怎样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则极少提及,只限于完成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社会功利性风气的影响,某些高校更加重视专业建设,却忽略了思政课程的师资团队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甚至还在原本有限的基础上进行再压缩。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学生的角度看,许多学生在思政课堂中,通常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并不了解,更不清楚该门课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也就无从谈起灵活运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

当前,大多数高校虽然制定了思政课程教学规划,也合理划分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有少数高校能真正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导师实践教学长时间流于形式。高校思政教学要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和体会,从分析中深化认知。若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训练,仅仅依据教材学习,将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进而无法确保学习质量。此外,高校思政在教学中以课堂为主,授课对象往往为由几个行政班级合在一起的大的教学班级。大班授课无形中给实践教学的开展造成巨大压力。课堂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实践教学必须要依托理论教学来展开,加强实践教学有助于理论的巩固和完善,它和理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均未体现出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

三、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努力加强认知,充分明确思政课的核心地位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及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养优质人才,而思想道德是成为优质人才的首要条件。党中央反复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某些高校师资团队整体不够稳定,流动性较强,素质和能力出色的专职教师有限,并且,部分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思想和心灵上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这些因素实际上都在要求高校提高对思政课程的重视,这不仅是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校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与院系深化合作,共同建设良好的大思政环境

高校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各大院校党委应积极履行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职责。高校党委应具有极强的政治敏锐度和责任心,利用多种有效形式加快思政教育工作发展。高校思政课程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为校内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思政课程并没有专属的学生群体,所以如果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深化与专业教育的合作。因为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是集体活动,需要专业课的配合,而专业课教师要综合考察学生的思想情况,就要依靠思政教师的帮助。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它的效果和质量与授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直接挂钩,这其中也需要学生辅导员承担起思政育人责任,他们可以利用日常与学生频繁接触的优势,辅助思政教育,优化思政教育,确保其教育质量。此外,高校还要建设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应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以阐释校训为方法、以培养校魂为宗旨,全面提高校园文化的价值,深化其内涵。

(三)课程内外结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及方法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优秀的思政课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此外,思政课程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深入探索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成果,逐步提升完善自我,优化个人知识结构,顺应时代发展形势。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应采取通俗易懂、新颖风趣的教学方式。思政教师要擅长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生僻难懂的理论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幽默感,语调要把控好轻重缓急,用饱满的精神面对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对职业的热爱。其中也要适当增加相应的肢体动作,不能生硬地以板书为主。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主要源于他善于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历史故事,以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比如,将诸葛亮形容为帅哥,称董卓是恐怖分子,这些现代语言让大众既能接受,又能真正理解。思政教师也应参考这样的方式,用极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和出色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其次在课下,应充分体现网络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思政课程属于一门疏导学生思想的重要课程,需要教师探究学生内心世界。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对网络愈发依赖,甚至超过了其他任何群体,丰富且广泛传播的网络信息正冲击着学生的传统认知。在这种形势下,思政教师要积极运用网络社交软件和平台,深化与学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网络学习,这样才能更加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情况,才能得到学生充分信任,进而在思想层面上产生共鸣,提升教与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思政教师还要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与情感方面的各种难题,与时俱进地调整管理体制,以此增进彼此了解。

(四)理论引导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思政课程应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重要延伸,通过实践教学推动理论教学的发展,而思政教师也要主动探索课程和学生有效融合的多样性实践教学活动。思政课程实践可利用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研究实践及校园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师要将实践教学和社会调研、公益活动、专业技能学习、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机制。借助实践教学来弥补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不足,让学生检验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科学合理,真正做到“学然后知不足”。开展实践教学,既能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

(五)健全考核机制,改革创新传统考核评价方式

思政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是其既是单纯的知识讲解,也是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基本立场与方法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养成。因此,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考评,在考评内容上要全面,在考评方式方法上要多样,要重点考察学生对思政理论内容的深入理解及实践运用。期末考试也要应用在思政课程考评中,但要在测试内容与方式上加以革新。试卷命题应多种多样,题目类型要丰富,重点利用主观题目来检测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期末测试仅仅是考评形式的一种,也包括另外一种形式,即通过课堂探讨来强化日常考察。这一部分的考察结果带有一定的机动性,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获得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主动争取,而教师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科成绩是由日常成绩与期末笔试分数的有机结合而决定,让思政课程考评更加客观、科学,促使其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结语

教书育人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学生的思政教育应强调全员共建,深化校内各部门间的协作。以课内外、实践与理论、日常与期末考评相互融合作为主要手段,构建崭新的大思政育人局面,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