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研究①

2020-03-03

关键词:导师校企岗位

倪 伟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办学,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兴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以,依托“互联网+”是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重要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起步较晚,直至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校企联合实施现代学徒提出建议,此后现代学徒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展开实施。同年8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使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应用过程中更加有据可循,同时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2015年教育部选取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共150家,2017年和2018年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不断增加,我国政府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进给予了扶持。但是当前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审视,现代学徒制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政策以及管理制度体系,在高等院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良好的保障机制。所以针对当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立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展开深入探索研究意义深远。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岗位脱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推进过程中,存在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即课程设置与岗位脱节。课程设置并未对企业的岗位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导致课程设置难以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匹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其课程设置仍然遵循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仍然运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设置课程。例如,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与普通班级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理论课程仍然是教学的侧重点,虽然设定了相应的实物操作课程,但在教学中仍然向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实践操作。然而,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不断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对岗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工作岗位中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明显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当前许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以及在工作岗位中难以适应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与企业沟通不足

虽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中陆续开展试点工作,但是仍然不够完善。在推进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高等院校,企业发挥的仅仅是辅助推动作用,普遍的模式是学生在高等院校进行为期两年或三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临近毕业的一年深入企业展开顶岗实习实践工作。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缺少深入有效的沟通交流,不围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规划,通常是在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后,各自展开相应工作,导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校企双方积极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但是校企双方导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导师对学生展开耐心指导以及专业培养,是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当前许多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师资队伍,但整体的师资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当前高等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由于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所以难以为学生展开有效的实践教学。部分教师虽然具备“双师”素质,但由于长时间脱离企业工作岗位,并不了解当前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行业发展,在教学中很难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实践教学。企业中现代学徒制的师傅虽然均是企业工作岗位中的专业人员,具备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但是缺少较高的教学能力,在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缺少有效方法。缺少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阻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主要因素。

(四)缺少科学考评机制

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是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和手段,通过考核评价结果能够对学生当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通过对学生现阶段综合情况的衡量不仅能够了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有效判断学生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契合度。所以,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高等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缺少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考核主要是通过试卷对学生进行理论测验,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第二,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缺少校企双方的联合考核评价。高等院校注重理论,企业注重实践技能,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第三,缺少健全的考评机制,整个考核流程并不明确,考核结果准确性较低。

三、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一)校企共育,实现课程对接岗位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并不是单纯地展开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协同配合,而不是单方主导。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促进高校人才顺利对接职业岗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校企双方可以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定分段教学,让学生从学生到学徒并逐渐过渡为企业员工。第一学年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后,引领学生对专业岗位有一定的认知,并且懂得理论知识对于其实际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学年学生主要是以学徒的身份参与高等院校实训教学,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后深入企业跟岗实习,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和实践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专科学生第三学年则可过渡为企业准员工并转化为正式员工,本科学生第三学年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参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轮岗实习,给予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使其能够在实习后顺利转化为企业员工。

(二)协同监管,加强校企沟通联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过程中,想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不仅要保证课程对接职业岗位,更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中的沟通交流。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与作用,借助信息的高速流通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校企双方协同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进程。例如,为高校学生、高校教师以及企业师傅建立沟通渠道,三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解决对策。同时可以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中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将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资料、企业培训资料、学生实践操作视频等,上传到互联网信息平台,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展开课程学习,以及与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交流互动。通过加强校企双方沟通交流,能够第一时间有效解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问题,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三)采用双导师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探寻实现路径过程中,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重要保障力量,师资队伍建设应更加多元化,将高等院校专业教师、企业现代学徒制师傅以及校企双方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共同打造成专兼结合的双导师队伍。首先,应完善导师的选聘机制,双方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共同考核的方式,选取优质的教师和企业员工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导师。导师选聘应综合考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企业中的导师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构建完善的导师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应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共同构建导师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等。最后,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工作,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过程中,不仅学生可以到企业展开实习实践,同时高校可以派遣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够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岗位职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企业方面可以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参与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参与高校举办的公开课以及教学研讨会等,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学习相关课程,不断提高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

(四)多元考核,构建科学考核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在考核评价方面,需要综合学校教师以及企业导师考核结果,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影响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所以,高校应立足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行传统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其多元化发展。必须要明确考核的具体流程以及评价标准,在考核时间上通常是以学期为单位,学期结束后进行考核。在考核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理论知识的掌握度,在企业岗位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素质、工作态度与表现,最后岗位实习中体现出的专业能力与岗位道德修养。在考核的程序上,应在不同阶段岗位实习任务结束后,学生需要对自我实习情况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书面形式呈现给企业现代学徒制的师傅,企业为学生进行实习成绩的打分。“互联网+”背景下,还应该将学生网络学习状况纳入考核评价中,占据考试成绩的一定比例,考评内容包括学生网课观看进程、网络互动交流情况等。最终结合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结果,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判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所以高等院校必须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通过校企共育,实现课程对接岗位;协同监管,加强校企沟通联动;双导师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多元考核,构建科学考核机制,进而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促进高等院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岗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V eraW an g
导师榜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爱情导师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