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03-03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32期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专业

薛 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0 引言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密不可分,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当前互联网技术的整体发展来看,未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会迎来新的挑战,特别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都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的时代,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的应用都会给教育带来新的教育模式。在线互动的网络教学,能够使教育课堂不再受时空限制,从而能降低教育成本,更大程度提高高等教育的受众面、普及率等,同时“互联网+”时代所独有的大数据、云计算、Web 2.0等新技术也能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服务模式。自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2013年10月,Coursera进驻中国,智能终端应用相继上线,展开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教育拓展;2014年马化腾在《人民日报》第一次公开提出“互联网+”的概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教育”在中小学首先开展起来,随后在高等院校中也进一步推广。迄今为止,“互联网+教育”的重点集中在课程的资源建设和课程资源的丰富上,尤其是随着我国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为基础,开发了大量的在线课程,包括微课、慕课等,成了高校重要的课程资料来源。目前,随着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使其不仅成为了广大高校师生重要的学习平台,也为社会大众的交流以及自身提升提供了在线支持。

环境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专业学科,旨在按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文历史理念塑造丰富多彩的室内外空间,强调技术性、艺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相融合,以满足建筑空间、装饰材料、工艺美术、家具制作、园林景观等多行业需求,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互联网+”的兴起,对于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实践综合性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扩展思维创造能力等,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就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而目前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同时,由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地域、课程等的限制,其教学内容也固化为书本知识,并与实践相脱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2 教学方法滞后

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备策划构思、沟通表达和设计管理等多种实践能力,也需要学生能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而目前多数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学生能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但没有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更没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在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实际项目的设计管理等内容上训练、实践较少,因而这种传统授课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所需要的人才[1]。

1.3 教学评价单一

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实践环境的限制等因素,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现有成绩的评定仍以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考核评分为主,而这种主观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标准,极大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而环境设计作为一门创造性极强的专业,在课程的评价上,应该扩充到过程性评价,同时也需要积极组织同一专业的其他教师、企业专家等纳入到评价系统中。同时,还需要不断引入企业项目及行业评价标准,让校内实训与企业项目接轨,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

1.4 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扩大生源规模,由于师资、课程资源等跟不上,面临着实训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时效性差等问题,不仅导致环境设计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也直接降低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正因如此,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专业水平到综合素质都达不到专业的各项要求,因而如何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2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包括“智慧教室”“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内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了一种新的选择。

因此,未来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机制的转变与完善,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

2.1 教学理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设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技术、材料、设计手法等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环境设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从理念上进行转变。要根据环境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等,结合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学习环境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最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通过“互联网+”,丰富学校在线学习资源,促进环境设计教育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在变革和创新中更具活力,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优势,能促使教师进一步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从课程的主要“传授者”向活动的“指导者”转变,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主流设计思维,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勇于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互联网+”的兴起,突破了传统的“人对人”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可以说,传统教学面对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而“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可以跨时空,促进交互学习、合作和共享,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打破地域、专业、课程等的限制,利用网上优质资源提升自我,是更具有个性化的教育[2]。

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艺术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表达的转化以及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着重强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开展场景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等,采用虚拟项目训练,模拟真实场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在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 教学评价的创新

随着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不断深入,要求毕业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按照岗位要求尽快进入角色,能熟练运用岗位技能,同时还能具有紧跟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掌握新技术的能力[3]。因而,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要扭转“唯分数”论,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达到岗位要求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岗位所需的技术与技能。还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实习导师的评分比例,增加对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评价。并鼓励高校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办法,通过实习过程的记录,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纳入评分内容等。

同时,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自主学习中,要积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校内与校外、线上与课堂之间的相互衔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2.4 课程体系的重构

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探析互联网与专业教学的双向融合,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圈,制定出以“跨专业”的学习平台和职业素养平台所构成的、能激发师生潜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跨专业”学习平台,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将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随时学、随时做,随时提出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对于跨学科的知识也能及时、有效、有针对性地获取。这样就能很好解决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存在的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训条件限制等问题。

而职业素养平台,主要是指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训,充分发挥环境设计作为科学与艺术交叉学科的优势,并与社科、人文、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设计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互联网+”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艺术人才,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着力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同时,借鉴国外相关设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加快传统环境设计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的深度融合。

2.5 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

未来环境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搭建学校与企业对接的桥梁,将企业技术技能的要求、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等纳入教学内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在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上,不仅需要合作企业定期把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要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参与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中来,并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制定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方案的实施中,通过将企业中大量的项目、案例、实施图纸、图片、视频等作为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企业导师深入课堂或者在线答疑、项目分析、案例点评等都能给学生带来行业的最新信息,也优化了师资队伍。尤为重要的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通过到有关企业挂职锻炼,能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也能学习和掌握到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工程人员的技术资格而成为“双师型”教师,进而能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打下夯实的基础。

3 结语

“互联网+”是新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因此在未来信息化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借助相关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跨专业知识,实现高校教学的自主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活动的指导者和设计者,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建构者[4]。“互联网+环境设计”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借助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持,打破原有的结构化和封闭的教育体系,建立灵活而开放的学习生态,从而有效促进教育本质的实现。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以互联网学习环境为基础,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体系以及校企合作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设计人才探索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互联网+环境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