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03-02王海玲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困境现代化

王海玲

摘 要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日显重要。农村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撑。但现有的乡村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此,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文化;现代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069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与精神支撑,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和研究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为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1 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1.1 乡村文化建设立足于和谐乡村的构建

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我国社会能否和谐,关键在于农村是否和谐。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薄弱地带,而事实上,乡村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化人心的功能等,都具有无法估量的多重价值和魅力,对建设和谐乡村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深入挖掘乡风民俗、语言、生活样式、戏曲小调和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格局、民居建筑、器皿农具等遗迹遗产中的和谐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和谐稳定传统,将这些价值和功能与乡情、乡愁、乡恋融于一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发现和重新认识,推进和谐乡村的构建。

1.2 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

乡村文化是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总和,它是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长期沉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乡村文化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乡村被城市边缘化,但实际上,乡村从来不是文化荒漠,乡村的智慧、传统、知识和趣味,需要被发现、维系和恢复,并发扬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乡村文化体现了农民群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乡村文化首先应为那些长期在乡村居住的农民群众所认同。乡村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乡村,所以广大农民群众应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把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本村日常文化活动、民风、乡愁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到一起,激活乡村文化内在动力,挽回乡村文化的衰落,复兴乡村文化,进而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1.3 乡村文化建设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维持自身文化活力的底气和元气。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需要积极保护和传承发展。因此,无论是利用本地和本民族的优势和特色坚持传统优秀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积极发扬传统优秀文化,还是从农村社会的历史、自然元素进行人文与历史情感教育,或通过直接的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进行认真保护和开发,都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坚持和遵循,也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这正是传统优秀文化、乡村价值复兴的根基所在。

2 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文化建设的方向

自改革开放起,乡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重视,中央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乡村开展文化建设。目前,我国一些乡村实行的是“村两委”职责分开,村党支部委员会管思想政治工作,村民委员会管理村务;还有一些乡村实行的是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模式,有的乡村还挂牌成立“农村合作社”第三块牌子。两种模式都有利弊。优点在于这的确可以节省人力资本,提高办事效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坚持党在乡村工作中的领导权,尤其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加强党的领导,就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2 地方政府不重视,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

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对于乡村文化协调稳步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乡村经济建设被认为能快速出政績,所以部分基层政府更看重经济方面的发展,而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基础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建设不完善,建设步伐较慢。与第二次普查结果相比,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中建有图书馆、文化站、公园和休闲健身广场的增幅较小;乡镇中有剧场和影剧院的比例下降了5%;乡村业余文化组织的覆盖面仍旧较窄。同时,还存在基础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一些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被挪作他用甚至废弃。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功能发挥有限,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相距甚远,也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1]。

2.3 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务工,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输入,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也造成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2)村干部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指导不到位。村干部大多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同时还要顾及自己家的农活,投入到文化建设的精力有限。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够高,缺乏指导文化活动的能力。再者,对村干部的培训方式简单,手段不先进,效果不理想。3)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滞后。农民自办文化是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和文化的传承功效,但目前也存在结构粗放、思想内容上缺乏深度和力度,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品质亟待提升。不注重新型文化人才的培养,不能及时地注入新鲜的血液,以致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3 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3.1 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方向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当前和未来较长时间内,思想多元交融交锋,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呈现复杂多变的样态。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把握正确方向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之本,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更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奋斗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其优越性。必须坚持国家的主导文化地位,使广大农民群众熔铸精神支柱,才能消除他们的文化心理困惑和价值迷茫。党的全面领导是乡村文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保障,党员干部要托起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扩大乡村文化的包容性,鼓励文化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的良性发展,使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所有乡民。

3.2 加强宏观指导,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通过把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地方政府对建设乡村文化事业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做法,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建设乡村基础文化设施,离不开资金保障。1)地方政府要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2)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为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出资出力。为了保证乡村各项文化事业建设资金使用到位,须加强对资金的审查和管理。为了避免文化设施资源浪费,要建立专人管理和监督文化设施使用的制度,提高基础文化设施使用效率。

3.3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文化建设内生活力

重构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文化建设内生活力。1)鼓励农村青壮年在农村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青壮年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让青壮年留在农村、从城市返流回到农村,是激发乡村文化建设内生活力的关键。鼓励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引导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青壮年农民在农村发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就业创业和旅游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文化建设的水平。2)建立村干部选拔、培养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村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在选拔上,要优化人才配置,畅通用人渠道,选拔“一专多能”、业务素质过硬的人才担任村干部。在培养和管理上,经常开展座谈会、交流会和学习会,以便村干部更好地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支持,为村干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创造条件;实施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提高村干部指导文化活动的水平,推動乡村文化繁荣发展。3)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深度参与自办文化的农民群众越多,乡村文化建设得越好。引导农民群众把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余所沿袭、采用的乡风民俗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农民群众创作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的而不是量贩式的文化作品,它们既可以结合政府主导的文化,也可以是家族和村落式的集体文化,还可以是个人文化[2]。鼓励农民群众自办书社、书屋、剧团、文艺队、传统手工艺传承小组、创意小组等,把民俗文化与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投身其中,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活性因子。

参考文献:

[1] 戚迪明,刘玉侠,任丹丹.转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江淮论坛,2019,(6):14-21.

[2] 贺雪峰.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4):87-9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困境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跟踪导练(一)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我的女巫朋友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现代化